收藏 分享(赏)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

上传人:繁花静 文档编号:1532458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过一年级“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 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相同, 进而产生认知冲突, 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进

2、而可以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 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表示物体的长度。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

3、之间的进率, 还要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运用。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

4、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 1 厘米、1 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1 教室有多长 1 课时2 课桌有多长 1 课时3 1 米有多长 1 课时4 练习四 1 课时教室有多长。(教材第 49、50 页)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5、。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课件。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 ?师:我们该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呢?学生可能会说: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看看有几本书长。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啊!【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 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并发现所用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师:现在就请每一个小组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然后填写教材第 49页的表格。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一

6、下各小组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生 1:要做好标记。生 2: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生 3:摆放的时候要尽可能摆直,弯曲了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间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呢?是不是我们把刚才说的注意事项都做好了,测量的结果就一样了呢?生:我觉得不一定,应该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通过今天的

7、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 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教室有多长尺子书 本脚印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 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 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 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创造活动的

8、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地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A 类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考查知识点:用同一工具测量物体;能力要求:能用同一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B 类估一估: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支蜡笔的长度?(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6 5 8 2B 类 :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 2 支蜡笔的长度。教材习题第 50 页 “练一练”:1.略2.小女孩儿说得对,因为右面的回形针比左面的回形针长,右面的木条为 3 个回形针长,左面的木条也为

9、3 个回形针长,所以右面的木条比左面的木条长。3. 100 25 34 36 21 444.儿童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 5 个头长,成年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 6 个头长。发现一般人大多身高是自己的 5 或 6 个头长。课桌有多长。(教材第 51、52 页)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表象。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表象。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课件、刻度尺。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 51 页第一幅图。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这两个同学

10、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生 1: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生 2:是啊 ,一拃,一支铅笔,它们本身的长度就不相同,当然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了。生 3:要想测量准确,就应该选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 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1.认识刻度尺。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 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 0

11、、1、2、3 还有 cm 等。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 0 到 1 这一段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 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 3 到 4 这段长度是 1 厘米等。【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 ,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 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品。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师:我们已经认识了 1 厘米,那么 2 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 2 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学生观察

12、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 0 到 2 的长度是 2 厘米,从 3 到 5 的长度也是 2 厘米。【设计意图:在直尺上认识 1 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 1 厘米的 长度,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2.用厘米测量。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是多少,它们这样量对吗?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该注意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51 页第三幅图。生 1:铅笔长是 5 厘米。生 2: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第一只和第三只小熊测量的方法根本就不对, 第四只小熊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得出铅笔的长度,但不如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直接。生 3: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从直尺的 0 刻度量起,

13、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3.量一量、画一画。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直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用直尺测量教材第 51 页最下面的线段,量一量它有多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师: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师:你能不能借助直尺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段呢?注意线段有两个端点哟。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展示画图结果,可以与同桌比比,看画得是否正确。【设计意图:了解用同样的工具 测量同一件物品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 学习成功的机会

14、,帮助学生掌握 测量的技能。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注意测量时要从0 刻度量起。课桌有多长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再用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 ,最后找一找身边有哪些长度是 1 厘米的物品。1 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 利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A 类看图填空。比 短( )厘米;比 长( )厘米;与 共长( )厘米。(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测量

15、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 类量木板的长,下面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 )里画“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5 5 19B 类 :第二种量法正确教材习题第 52 页 “练一练”:1. (答案不唯一 )估计 测量铅笔长 (20)厘米 (18 厘米)橡皮长 (5)厘米 (6)厘米文具盒长 (20)厘米 (22)厘米2.略3. 3 厘米 5 厘米 4 厘米4. 能通过。5.从 8 厘米到 14 厘米就可以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段。( 答案不唯一)1 米有多长。 (教材第 5355 页)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

16、长度观念。2.使学生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 ,知道 1 米=100 厘米。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课件、米尺。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师: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情境图。生 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生 2:我看门口 1 米处画的标记 ,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 1 米 ,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 1米,不用买票。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 1 米的地方有标记。【设计意图:借助学

17、生感兴趣的 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 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1.认一认,想一想。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 1 厘米给同桌看。学生找出 1 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 段这样的 1 厘米接起来就是 1 米。看( 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 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数一数是不是有 100 厘米。学生自己数,明确 1 米就是 100 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 米 =100 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 通常用“米

18、”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 1 米 ”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 经历“ 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比一比,说一说。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 1 米有多长。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有的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约是 1 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用尺子量一量,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 米。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

19、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 1 米长。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少米 ,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4.巩固练习。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出示:教材第 53 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 1 米有多长的基础上,马上安排巩固训练

20、,有助于学生掌握 1厘米、1 米有多 长。】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 ”作单位, 要记住 1 米=100 厘米。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注意测量时要从 0 刻度量起。1 米有多长1 米=100 厘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A 类判断。(1)一个图钉约长 1 米。( )(2)课桌的高是 70

21、 厘米。( )(3)小红的身高是 1 米 45 厘米。( )(4)学校的环形跑道长 400 厘米。(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B 类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 ) (2) ( 3) ( 4)B 类 :米 米 米 厘米教材习题第 54、第 55 页“练一练”:1. 5 支铅笔 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答案不唯一)2.(1)厘米 (2)厘米 (3 )米 (4)米 (5) 厘米 (6)厘米3. 70 厘米4.(答案不唯一

22、)估计长度 测量长度教室宽 6 米 6 米 70 厘米 门高 2 米 2 米 20 厘米 窗户高 2 米 1 米 60 厘米 估计时要找准对比的参照物,测量时要注意从尺子的 0 刻度开始量起。5. (1)1 (2)30 ( 3)小蚂蚁爬了 80 厘米,还剩多少厘米?100-80=20( 厘米)( 答案不唯一)6、7.略练习四。(教材第 56、57 页)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难点:养成

23、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 伸出来给学生看)宽大约是 1 厘米;咱们的课桌长大约是 1 米, 也就是 100厘米。”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 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既帮助学生回 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 厘米、 1 米的概念,又抛砖引玉,为新课的

24、学习做准备。 】师:看下面的物体,比 1 米长的画“ ”,比 1 米短的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出示课件:教材第 57 页第 4 题。学生可能会说:我的身高就比 1 米要多一些,饮水机主机没有我高,所以饮水机主机比 1 米矮。电视没有 1 米长,我伸开双臂比了比,它没有我两臂伸开的距离长,觉得电视长不够 1 米。桌子比 1 米长,它比我伸开双臂之后要长一些。椅子的高度也没有 1 米,我也是跟自己的身高比了比。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非常棒!讲解: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

25、能选出合适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 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 真棒! 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 习 四找已知条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后,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 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2.引导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

26、富学生的活动经验。A 类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考查知识点: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力要求:能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B 类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估测。)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略B 类 :厘米 米 米 厘米 米教材习题第 56、第 57 页“练习四”:1. 4 2 3 12.厘米 米 厘米 厘米 米 米3、4. 略5. (1)15 厘米 (2) 大约 6 米(答案不唯一) (3)略 (4)最高不超过 4 米。如校园内的松树高 4 米。 如测量身高时要用到米或厘米。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