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宜昌民俗文化.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28707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民俗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宜昌民俗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宜昌民俗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宜昌民俗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宜昌民俗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宜昌民俗文化。人生礼俗(2010-02-05 21:42:23) 转载标签: 杂谈心有宁兮民俗,从广义上说,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风者,气也;俗者,习也”,“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 (刘昼刘子新论风俗章)。总而言之,民俗是指由人类创造、使用、传承的全民文化,它是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本是著名的商埠,所辖的 5 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 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

2、市)、5 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 2.1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15 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尤其是解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政治运动、自然环境等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以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了许多变革和变化。一、人生礼俗 人从呱呱坠地到颐养天年,要经历几个成长和生活的关键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便昭示亲属和社会。这些仪式,都有一套特定的礼仪,习惯通称人生礼俗。它是民间礼仪习

3、俗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简称婚、生、寿、丧。这四大礼仪被看做是人生的四件大喜事,举行每项礼仪都隆重;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婚嫁礼 婚嫁礼是最热闹、喜庆、隆重和多变的。因为婚姻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使家族繁衍。宜昌同各地一样,在解放以前,婚姻的大权完全掌握在男女双方的父母手中,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上至王公显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依例举行,决不马虎。一般均要经过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生日、合八字)、纳吉(送订婚彩礼)、纳征(送聘礼)、请期(认定结婚日期)、迎亲(举行婚礼)等“六礼”;这是我国自周代以来就

4、确立的婚姻礼仪程序,只是各地及具体族户人家在具体操办中其形式各有增减而已。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宜昌婚嫁礼仪所保存的古俗较为完备、复杂。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宜昌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伴娘(陪十姊妹)、吹亲、哭嫁、送亲、回煞、摆下马宴、迎轿、摆阵、合席、吃合酒、开席、升花、迎菜、敬福酒、给利是钱、谢席、接纳、拜天地、揭盖头、闹洞房、抢床、交鈅匙、圆房、亮红、传菜、喝茶、拜姑娘、见大小、回门、吃回门酒、谢媒、省亲、住满月等繁复程序。这其中固然不免有封建、显摆等旧俗,但也有符合现代卫生和优生等合理要求的部分。例如:汉族女子在出嫁前开脸(即用线拔除脸上的汗毛)、同姓

5、不纳婚,婚嫁出五服(即同血缘不通婚);迎亲日忌见红(即新娘子来例假)等。在宜昌的土家族迎亲中,其送情郎西兰卡普、陪十姐妹、哭嫁、背亲、抢床等民俗流传至今,成为婚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宜昌的文艺工作者将这一“原生态民俗”搬上舞台剧土里巴人,使创作和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解放后,宜昌封建包办婚姻的陋习被彻底废除。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虽然还有许多民众,尤其是山区民众仍盛行传统式婚礼,但大多婚嫁的礼仪比以往简单多了;有的连名称也悄然改为“结婚庆典”或者“婚庆” 了。为了使婚庆浪漫、幽默风趣,礼仪中增添了当事人介绍恋爱经过、单位领导证婚等过去不曾有的程序;喝交杯酒、甚至当众拥抱、接吻等过去忌讳的场景也

6、视为开放的标志和嬉闹的乐趣。诚然,宜昌还有以西式婚礼在教堂举行的。诞生礼 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家族的兴旺延续,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在旧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需要大量劳力,战乱频繁也亟需军队生源。故添丁进口被摆到显赫位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强调此意,成为婚生的一大戒律。宜昌民间,长期存在生殖器崇拜和求子拜佛等宗教信仰以及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时至今日,或多或少仍有孑遗。在宜昌,诞生礼实际从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有的乡村还流行催生礼,亲戚朋友得知将要临盆的消息以后,早早地就送来小孩所用的衣服、被褥以及产妇所需的米、面、鸡、蛋等滋补物品。小孩出生的当天,要鸣放鞭炮,要给亲友

7、把信、报喜、送红蛋;这习俗流传至今也屡屡可见。为了表示对小孩的重视,还依次为小孩举行洗三(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熬水给孩子洗澡以辟邪求吉) 、洗九、送祝米、排八字、取名、记庚帖、做满月、剃胎头、做百日、出窝、抓周等礼仪活动。做百日时,一般要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如今妇女生育多在医院,小孩出生即沐浴或游泳,洗三、洗九等旧俗早已废弃。对小孩的关注,最重要的是成年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十八岁行加笄礼,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宣布其所取的字号,并祝贺他们告别少年,步入成年。小孩直到举行了成年礼,才能独立参加社交活动,为家族和社会所接纳。有的地方,不单独举行成年礼,而以结婚标志进入成年

8、。解放以后,诞生礼已经渐渐地不太时兴了。但为小孩做满月或做百天在民间还仍然较盛行。青年男女都不再取字号,仅极少数喜爱书画或诗词的学人用用而已。上世纪 90 年代,宜昌各中学在教育部的通知下又开始推行集体成人仪式。生日礼 生日礼是指过生日的礼仪,又称“做生” 、“做寿” 。宜昌的旧俗是中青年一般不得做寿,要过了四十岁才做,这与现在青年人重视过生日大相径庭。解放以前,过生日一般不仅重视的是老者,而且看重整十的年头,并沿袭“男做虚,女做实”的惯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十周岁,因为刚好满一轮干支纪年的轮回,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同时,花甲又为一生中第 6 个本命年,逢此寿诞,几乎人人都要宴请宾客的,以寄托

9、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尚有几个特别的年龄,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岁分别被称为“喜寿”、“米寿”、“白寿”,一般也会特别庆贺的,家庭中的晚辈要向老者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类的祝词。过生一般在家庭置办,偶尔也有到餐馆备酒宴的,称为“吃寿面”。如今新潮流行,西风东来,有青年人已用唱生日快乐歌曲、吹蜡烛、吃“生日蛋糕”取代;更有以送鲜花、贺卡、巧克力或发电子邮件祝贺的。在宜昌,寿诞中也有特别禁忌的。例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即男人不做三十岁,女人不做四十岁的生日;还有就是三十六岁、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年龄中的几道“坎”。民间向有“人人有个三十六,不是祸来就是福” 、“七十三、八

10、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 的说法。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其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都很忌讳。至于三十六岁的说法,则与本命年禁忌有关。如今,在这几个忌年也流行做生了,为的是避凶趋吉,以求顺利度过这几道年龄的关口。所谓本命年禁忌,近年大有流行的趋势。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 12 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的本命年分别为 12 岁、24 岁、36 岁、48 岁、60 岁。在传统习俗

11、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每到本命年时,汉族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系红绳、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免祸。这种习俗现在又流行起来,每逢春节前后,红绳、红文胸、红裤衩、红袜子特别俏销。丧葬礼 丧葬礼是人死以后的礼仪。这项礼仪更严肃庄重、繁琐而多禁忌,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人们通常还把这种丧葬礼作为标准来衡量家人是否对长辈“尽孝” 。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解放以前,再穷的家庭遇到丧事也是要举行丧葬礼的。除了夭亡的未成

12、年人丧葬形式较简单以外,年过六十花甲或者七十岁以上老者的丧礼,都被作为“白”喜事来办,其隆重甚至不亚于年轻人的婚礼。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亲朋好友必须在三天内前去吊唁,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有钱的人家请道士做斋超度死者。子女要披麻戴孝,亲属要吊孝或送挽联、挽幛。做道场的斋有大、中、小,分别叫做满城斋、丰城斋或一夜斋。更为隆重的,则根据佛教祭祀进行七七四十九天。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下葬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定山向。由于佛教的影响,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所谓“五七” ,就是在三十五天内要为死者守灵、叫饭,每天

13、吃饭前要先为死者供奉斋饭;三十五天内点长明灯,不得熄灭,又称“烧五七”。有的地方还流行百日忌辰。一般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并在清明前立碑。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以免死者成为孤魂野鬼。这其中虽然不免有迷信色彩,但也深刻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缅怀悼念之情。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提倡火葬,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适兴了。人死之后,一般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表现在丧葬上,就是汉族的哭丧和土家族的跳丧。所谓哭丧,就是守灵人在三更半夜以唱歌或诉说的形

14、式,诉说亡灵生前的经历和遗嘱的哀痛,其声凄厉哀婉,令人动容,如今仍在乡村流行。秭归县在端午节为屈原招魂的仪式,也是用挽歌哀唱,既具有浓郁的楚风,也寄托了屈乡人民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值得注意的是,招魂仪式不仅用于亡魂,在宜昌也用于活人的。先民们认为人生病或受惊吓,会魂飞魄散,必须请巫师或神婆驱鬼招魂才得安生。相传屈原汨罗投江,神鱼负尸回乡,屈乡人民念其忠心,遂以红棺葬之,此后便相沿成习,至今秭归民众都流行红棺葬。长阳清江一带的土家族,家里死了老人,就在灵柩前击大鼓叫歌,众人则通宵达旦,踏歌起舞。这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参加的祭祀性活动,汉族叫跳丧,土家人则称“撒叶儿嗬” ,俗谚有“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跳丧时歌舞相伴,即兴动作,以送别亡人,安慰生者。根据跳丧改编的撒叶儿嗬舞蹈,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舞蹈。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淳朴至极。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特别讲究礼性的人家,每年的元宵节也兴祭祀;不论亲人亡故多少年(即三年以上的),依然为死者举行吊唁。俗话说“埋葬死者是给活人看的” 。这些充分反映了宜昌自古以来民间流行“厚葬”的风气和讲究礼仪的淳朴楚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说相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