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调查卷初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 13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水笔,不得用其它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合计 第三部分 总计得分第一部分(26 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 分) 脉_ (b) () _然 不(jng)_而走 无与(ln) _比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 分)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踹,一面故弄悬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当时觉得她是个拘紧而安静的女孩,但她柔美而凄婉的噪
2、音,犹如一株深谷中的寂寞百合,将同名主题曲中无奈的哀伤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对剧中主人公顿生侧隐之心。错别字改 正3默写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10 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_。 (_过零丁洋 ) 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落红不是无情物,_。 (龚自珍己亥杂诗 ) _,天涯若比邻。 (王勃_ ) 大漠孤烟直,_。 (王维使至塞上 ) 僵卧孤村不自哀,_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_,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 )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_,_。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予使楚 )4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
3、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4 分)2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l) 第_句有语病,修改:_(2) 第_句有语病,修改:_5某皮鞋店在店门口打出一条广告“质量可靠,绝对牛皮”,行人看了纷纷大笑。店家打出这条广告的用意是什么?行人又是怎样理解的?(4 分)店家的用意 行人的理解 第二部分(44 分)阅读人琴俱亡 ,完成 69 题。 (9 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便索
4、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6下面加点词解释,哪一组意思不相同?(2 分)A 此已丧矣舟已行矣(刻舟求剑 )B 便径入坐灵床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C 何以都不闻消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八则 )D 子敬素好琴看红装素裹(沁园春雪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答: 8有同学认为文章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3 分)3答: 9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5、”,你认为“ 不调”说明了什么?(2 分)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 题。 (3 分)亭林 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清朝艺苑注释:亭林:即顾炎武。 亭障:边塞岗亭、堡垒。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答: 阅读春望 ,完成 1112 题。 (4 分)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 12
6、请你就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2分)答: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 1316 题。 (8 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4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7、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内容。 (1 分)答: 14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你认为作者父亲为什么坚持要自己去?(2 分)答:
8、 15 “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中两个“ 赶紧”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心理?(3 分)答: 16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中“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2 题。(20 分)母亲石梁衡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
9、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5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
10、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
11、是 1 7 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我知道在东
12、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选自散文海外版 )17阅读 两节文字,将文中石头的不同名称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3 分)普通石头_18作者为什么说“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3 分)答: 619请写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作者和出处。 (2 分)答: 20细读第段文字,完成以下任务。 (5 分)(1)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作简要赏析。 (3 分)答: (2)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13、? 声音有点颤抖”一句中的加点词分别透露出“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2 分)答: 2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节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 分)答: 22文章题目为“母亲石” ,但文中更多篇幅却在写自己和朋友的母亲,为何这样安排?(4 分)答: 第三部分(60 分)23作文。(60 分)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了深深欢韵;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亲爱的同学,你也一路走来,岁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认识,以“岁月留给我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不少于 600 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题目: 7100 20030040050086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