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地质报告及地质说明书从地质角度讲,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对埋藏在地下的客观地质体不断揭露并深化认识的过程。在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阶段,从大范围的概略了解到小面积的详细勘探,逐步查明矿体(层)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煤炭质量、煤炭储量和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等。煤炭资源精查结束时提交的井田精查(或最终)地质报告,是矿井设计、建井和生产的地质依据。其可靠性、地质研究程度将直接影响矿井开拓方式、采掘布署、开采方法、运输、通风、排水等方案选择的经济合理性。建井阶段,在综合分析研究井田精查(或最终)地质报告和建井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矿建地质说明书,作为建井工程设计、施工的地质依据。建井结束移交生产时
2、,还需提交矿建地质报告,以总结矿井建井过程中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生产的开拓、掘进和回采等工作开始前,均应综合分析研究勘探和相邻区段新揭露的地质资料,编制相应的地质说明书,作为采掘设计、生产的地质依据。第一节地质报告地质报告是全面反映相应阶段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技术文件。它是在指定任务全部完成或告一阶段后,根据各种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的。一般由报告正文及各种图件、表格、附件等组成。一、地质报告的类型按地质工作的目的,地质报告可分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地质报告、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报告、物化探报告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报告属矿产地质报告的范畴。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中,按勘探阶段有找煤地质报告、
3、普查地质报告、详查地质报告和精查地质报告。若勘探区地质条件复杂,虽进行较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也不能达到精查的控制和地质研究程度时,则可提交详查最终或普查最终地质报告,作为小型矿井设计和生产的地质依据。矿井建设竣工移交生产时,要提交矿建地质报告。经一定时期的采掘生产,需根据勘探、建井和生产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矿井收尾时,要提交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二、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使用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是在精查勘探结束后,为反映井田地质和煤炭资源状况而提交的地质报告。它是矿井初步设计、建井和矿井生产的重要地质依据。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部门对精查地质报告的要求,地质勘探部门在井田精查设
4、计和施工中,都要不断听取矿井设计和生产部门的意见,尽可能提高对影响设计和生产主要地质问题的控制和研究程度。提交精查地质报告后,上级有关部门还要组织地质勘探、矿井设计和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报告进行全面的审阅、评议,并对报告是否获准通过作出决议。评审通过的精查地质报告才能提供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部门使用。(一)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精查地质报告应包括报告正文、各种图件、表格、对有关地质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原始资料、岩心等。1报告正文报告正文一般分八章,每章再按需要分节。第一章 概 况说明勘探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探区位置与交通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坐标、勘探区边界和面积;扼要说明经过或邻近勘
5、探区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附交通位置略图);勘探区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体、气象和地震资料等;勘探区及其附近生产或已停闭矿井和小窑的情况;以往地质工作及其评价。 ,第二章 勘探区地质扼要叙述区域地层、构造、火成岩及其特点。详细叙述勘探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和化石;叙述含煤地层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分别叙述区内重要褶曲、断层的分布和控制程度。说明断层性质、断距、断层面产状,构造线的延展方向和长度、生成顺序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综合叙述区内地质构造的规律性。叙述火成岩体的名称、产状、侵入时代、分布范围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第三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
6、产综合叙述煤层总层数、总厚度和可采煤层层数、总厚度。自上而下地详细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结构及变化规律,煤岩层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叙述备煤层煤的物理性质,煤质和煤岩特征,煤的工业牌号及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并列表说明煤质指标的两级值及平均值,多煤种的勘探区应分煤种加以统计。煤中有害组分(灰分、硫、磷等)及其变化规律。煤的可选性及工艺特征(炼焦、化工等),煤的合理利用方向。煤层风、氧化带的确定方法及依据。对勘探区内其它有益矿产,如铁矿、油页岩、铝土矿、耐火粘土等的勘探程度、分布、规模、质量、储量以及煤中稀散、放射性元素的赋存情况及含量(若达到工业品位,则另编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7、第四章 勘探区水文地质扼要叙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勘探区水文地质条件:叙述各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溶洞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及水力性质,含水层的富水性(钻孔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位标高、水质、水温及地下水动态资料,含水层间及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隔水条件的评价。与邻近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比情况:现有生产矿井的能力、井型、开采最深水平,各水平和整个矿井的月涌水量、水质、水温,充水的主要来源及地下水出露情况,巷道宪水的原因,勘探区与邻近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比较。矿井初采区及第一水平涌水量预计:涌水量预计公式的选择及所采取的各种计算方法的
8、依据,不同方法预计结果的比较。供水水源:勘探区现有供水情况,可能供水水源的水质、水量评价。第五章 开采技术条件勘探区内或邻近矿区的生产矿井(包括生产小窑)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资料。已封闭或停采的矿井及其原因。详细叙述区内松散覆盖层及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并叙述其物理机械性质、特征。露天开采时,还应评述上覆岩层的工程地质特征。瓦斯含量、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实验室分析结果及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及评价,矿井瓦斯等级确定的依据。第六章 地质勘探工作地形测量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勘探工程的测量方法及其质量。地质测量工作方法、工作量及成果的质量评述。地表工程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物探(包括地
9、面物探及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及其效果评述。钻探工程量及其质量(岩、煤心采取率,孔斜,封孔等)评述。水文地质工作及其质量评述。各种样品采取地点、方法、数量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化验质量的评述。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依据,勘探方法、勘探程度及勘探 3-作的经济效果。第七章 储量计算储量计算边界及工业指标确定的依据。储量计算的方法和计算参数选定的依据。划分各级储量的条件,与一般划分原则不同的特殊块段的处理方法。勘探区内各级储量及总储量的计算结果。储量计算的检查方法和准确程度的深度的评价。有关储量计算其它方面的说明。第八章 结 论对勘探成果总的评价(主要
10、是对勘探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作出结论)。简要总结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教训。提出今后建井、矿井生产应注意的问题。勘探区远景评价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图件交通位置图;区域地质图(附地层综合柱状及地质剖面),1:500001:200000;井田地形地质图(隐伏区为基岩地质图),1:50001:10000(露天开采用 1:2000 l:5 000); 、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l:1000;钻孔柱状图,1:2001:500。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曲线、测井曲线及解释成果,岩煤层对比图,1:2DO1:1000(当煤层层数少、间距大、对比标志明显、在勘探线剖面图上可以看清对比关系时
11、,可以少做或不做); 勘探线剖面图(含走向剖面图),1:20001:5000;水平切面图;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同地形地质图。当煤层倾角大于 60。时,应附煤层立面投影图或立面展开图;井田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井田,可与井田地形地质图合并),比例尺同井田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与勘探线剖面图合并),比例尺同勘探线剖面图(第四系剖面图的比例尺可适当放大)。其它图件:区域水文地质图、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地震时间剖面图等。3表格、附件资料测量成果表(包括控制测量及工程测量);煤层综合成果汇总表;煤质分析成果汇总表;煤的可选性试验及工艺性能试验成果汇
12、总表;储量计算表及汇总表;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表;各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表;土壤、岩石及煤的物理机械性质试验报告表;老窑或生产矿井调查材料等。根据勘探区的地质情况和工作需要,为提高地质报告的研究程度和质量而进行的专题研究报告。4可不必复制的原始资料槽(井)探展开图、钻孔的原始记录、长期水文动态原始记录、物探的实际资料、钻孔的封孔、止水报告等,以及主导勘探线上钻孔、水文孔、井筒检查孔、基准孔等特殊钻孔的全部岩心和一般钻孔的部分代表性岩心。(二)对精查地质报告的审核及评价精查地质报告资料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矿井建设与采掘生产能否安全高效地进行。因此,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审核及评价地质资料的能力
13、。在审核及评价地质报告时,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注意资料是否齐全,核准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二是从影响矿井建设和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的控制和查明程度,评价报告的勘探程度是否满足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的要求。1对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进行系统审核(1)钻孔资料应检查:钻孔坐标;见煤深度、煤层厚度、结构和顶末底初及煤心采取率;煤层底板标高;煤层对比和层位确定的依据;钻 iL 测斜和封孔质量;钻探和测井工程质量等级,钻孔综合评定等级;煤质化验资料等。(2)勘探线剖面图应核对:钻孔孔口坐标、孔间距与平面图是否相符;煤层、标志层的深度和厚度;煤层对比的可靠性;褶曲、断层在剖面上确定的依据和可靠程度等。(3)根据经核
14、查的勘探线剖面图和线间钻孔资料,检查煤层底板等高线图。(4)核实区内生产小窑、已停闭老窑资料;在有露头地区,还要对主要构造线和煤层露头线加以核实。(5)按设计水平、采区核实地质储量,看能否满足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的要求。2从几个主要方面评价勘探程度(1)勘探工作 从井田构造基本形态看勘探线布置系统的合理性;从构造发育情况和主要可采煤层稳定性看勘探线距选择是否合理。(2)地质构造 对大、中型断层位置、产状、性质、落差的控制程度,尤其是对边界断层、第一水平或先期开采地段较大断层的控制程度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构造线平面位置应控制在 250m 以内);煤层产状的控制程度,尤其是第一水平内煤层底板等高
15、线急剧变化处,有无检查控制;煤层倾角小于 107 时,初采区内较大的波状起伏是否控制;预定水平运输大巷位置的煤层底板等高线的加密控制程度能否满足设计需要。(3)储量储量计算方法、参数选择的合理性; 煤层可采边界、高灰分界限、煤质牌号界限以及层状火成岩分布界限、煤层风氧化带界限等的控制程度;高级储量比例及分布是否合理;储量计算的可靠程度。(4)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涌水量预计的依据是否充分,预算的可靠程度;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井田,还要注意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断层导水性等是否查明。(5)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对煤层瓦斯、煤尘、自燃倾向
16、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三)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使用精查地质报告的使用贯穿于矿井设计、建井和采掘生产的全过程。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各种图件,现重点介绍图件的使用。地质报告的图件很多,按用途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区域概貌的图件。包括交通位置图、区域地形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及地质剖面图)。这类图件的比例尺小,反映的面积大。其作用主要是介绍并田所在区域的概况,如井田的地理位置、交通、地形、区域地质等情况。可作为供电、供(排)水、铁路、公路运输等设计方案的参考图件。第二类是矿井设计、生产中常用的主要图件。包括井田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17、这四种图件是井筒、硐口及地面建筑物和井下巷道布署的设计底图。矿井设计时应经过现场实地踏勘,并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从图上可一目了然。同时,它们又是指导矿井采掘布署和生产的重要图件,并需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消除地质误差,以便正确指导下一步的巷道设计和采掘生产。第三类是矿井设计、生产的参考图件。包括钻孔柱状图、井田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井田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及其它图件。巷道系统设计和采、掘施工中,除侧重考虑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变化和储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岩石性质、地下水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参考此类图件。且钻孔柱状图属原始资料,它
18、是综合性、分析性图件的基础资料,所以又是审核这些图件的依据。在审核、使用各种图件的同时,还应参阅报告文字中相关章节的论述,以加深对一些主要地质问题的认识,了解勘探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勘探、研究程度,资料的可靠程度。三、矿建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矿建地质报告是对从煤矿基本建设准备开始,到建成投产过程中全部地质工作的总结。它侧重说明对井田精查(或最终)地质报告的验证情况和对地质体认识的进展和新发现。因此,它是精查地质报告的必要补充和部分修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阶段,主要是运用地表钻探和物探等手段获取地质资料,故在联系对比勘探工程(或线)间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时,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
19、的地质误差,若一些勘探工程质量不高,还会导致构造、煤层的误判或遗漏;而矿建阶段不仅可通过少量钻孔解决或验证一些专门地质问题,以弥补勘探工作的不足,而且可随井巷掘进,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井下揭露的地质现象,不断提高对客观地质体变化规律的认识。矿建地质报告的范围,主要是矿建阶段实际开拓的地段,并要求文字、图、表精炼。凡原报告已交待,而矿建阶段又无进展和新发现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综合分析。凡与原报告的观点、结论有差异及对今后矿井生产或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报告可分为文字说明匍附图、附表等。1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一般分六章。第一章 概 论说明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0、;井田地质勘探筒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老窑、火区、喀斯特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 2“-作(包括钻探、物探、巷探)的情况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矿井基建施:Y-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第二章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井田总的构造特征;开拓区内各主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及变化,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井田内已控制构造的可靠程度;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火成岩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情况;喀斯特陷
21、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煤系:合煤地层时代、厚度、岩性,合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煤质特征。 瓦斯等情况。第四章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矿井充水因素,涌水量,变化趋势及防治水措施。第五章 储量与三量计算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修改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储量增减情况及其原目。 第六章 结 论对建井过程中某
22、些地质问题的结论。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如果在建井过程中进行过正式补充勘探或补做地质工作量较大时,应单列章节,较详细地加以叙述和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可视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和补充评述。2附图井田地形地质图;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修改的);井筒(主井、副井、斜井、平硐)地质素描图;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以及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 3附表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矿建地质报告是
23、在新井移交前半年,由建井施工单位和接收单位共同组成专门小组负责编制的。报告完成后应报上级地质部门审查,并由新井投产验收委员会批准,移交生产矿井使用。四、矿井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矿井经过一定时期的开拓、生产和补充勘探,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和综合分析资料。对井田地质构造、煤层稳定程度、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主要地质问题的认识更切合客观实际。全面、系统地修正和补充原地质报告的基本图、表和文字,对井田地质作出重新评价,对于提高矿井生产的地质保障能力,指导矿井深部和邻区勘探均具重要意义。因此, 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矿井地质报告一般每 8lOa 修编一次,并报省(区)煤炭厅(局)批准,提供设计生产部门使
24、用。矿井地质报告是以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或原有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全部勘探和矿井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它在侧重说明已采区构造特征,尤其是小构造发育规律、煤层稳定性及其它影响采掘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未采区构造、煤层及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确定矿井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类型;通过探采对比,说明储量计算的准确程度,分析矿井各种储量损失和资源回收情况,评述矿井的服务年限。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三部分组成。1报告文字报告文字一般分八章。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口坐标、井田边
25、界和面积,与邻井关系。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或邻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等。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第四节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延深及改扩建历史、服务年限、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拓廷深水平和开采范围等。简述原报告提供和这次修编地质报告时各类储量的情况等。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及评价。包括历次勘探(补勘)单位、时间、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第二节矿井中小井的开采情况除按精查地质报告内容编制外,还要叙述需要采取的措
26、施。第三节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评述。第四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储量计算等作出评价。第三章 井田地质第一节 地层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叙述地层对比的方法、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原报告地层对比的评价)。第二节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内台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倾向的变化情况等。第三节构造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27、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详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揭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轴向、产状要素、延展方向、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的相互关系,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母研究程度。井田内小构造的发育规律,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构造对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以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第四节岩浆活动叙述井田内火成岩赋存类型、时代、名称、产状和分布范围,它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对原勘探资料的评价及掌握的基本规律。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 煤层综述含媒地层中煤层的分布特征及组合,煤层的总层
28、数和总厚度、可采煤层层数和总厚度,台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等。自上而下详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结构,煤层可采范围及其变化规律等详述各可采煤层的控制研究程度和稳定性(列表说明)。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变化特点。第二节煤质叙述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质、煤岩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说明各煤层工业牌号和利用情况,特别是煤质的变化规律及变化界限确定的可靠性。对于复煤层还应叙述其分层对比依据。煤的有害组分含量及煤的可选性。简述各煤层风、氧化带的煤质特征、确定依据、现状,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第三节 其它有益矿产综述井田内各种共生、伴生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第五章
29、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筒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井田在区域水文地质分区中的位置。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简要说明井田内地表水系流经范围、流量、最高洪水位,与煤层、含水层露头走向的交叉关系。详细叙述井田内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喀斯特的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埋藏类型、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及其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对本井田的影响。叙述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和导水性,以及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相邻矿井的开采和报废后对本井田的影响。简要说明井田内小煤矿和老窑的分布和开采情况,说明老窑积水和
30、小煤矿的涌水情况,分析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第七章 储量计算第一节储量计算范围和工业指标主要阐明本次储量计算边界、范围、工业指标以及确定依据。第二节储量级别划分叙述储量级别的划分依据,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第三节储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确定主要说明储量计算方法和有关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第四节储量计算结果叙述储量计算的结果、各级储量的数字及其比例关系等。第五节储量探采对比与利用将历年来探明的实际地质储量与历年实际采出量、损失量及各种煤柱煤量进行对比分析,核实储量计算的准确程度;分析矿井资源的回收情况,计算储量的可靠性系数、有效利用系数、矿井回采率和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据此评述矿
31、井服务年限。第八章 结 论对矿井地质构造规律、煤层赋存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作出评价,阐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类的综合评定结果。对储量的可靠程度和利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评价。根据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对今后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本次矿井地质报告修编中存在问题和建议。2附图矿井地形地质图,1;200O1。5000;矿井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2000;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DO1:500;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适用于煤层倾角25 的多煤层矿井),1:20005000钻孔柱状图,1:20O1:500; ;各生产水平主要石门剖面图,1:2001:500;
32、各生产水平主要巷道地鹰剖面图,1:2001:500;井筒柱状图(或剖面图),1:2001:500;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20001:10000;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l 0001:2000;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2001:1000;矿井充水性图,1:20001:5000;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20001:5000;矿井可采煤层损失量计算图,1:2000;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此外,根据矿井具体情况,可按需要编制的图件:矿区地质构造纲要图;矿井火成岩分布图;煤层等厚线图;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矿井含水层等
33、水位线图;矿井防治水工程布置图;抽放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煤质主要指标等值线图;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地温等值线图;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图;矿井物探资料图;急倾斜煤层部分附立面投影图或展开图其它有关图件。3附表煤层综合成果表;钻孔见煤综合台帐;地质构造综合成果表;煤质化验成果表;矿井历年涌水量统计表;含水层突水点及处理统计表;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各含水层抽(放)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老窑和小煤矿调查表;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表;储量计算基础表和汇总表;矿井历年储量动态和损失量统计表;矿井历年瓦斯鉴定情况表;钻孔坐标成果表;其它有关表格。矿井地质报告由矿地质部门负责或外聘合作修编。报
34、告完成并经一定程序评审通过后,作为矿井安排采掘生产计划、制订发展规划、进行改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地质依据。第二节地质说明书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它是在了解采掘工程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设计、施工地段及其周围勘探和采掘揭露的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编制适合矿井建设、生产所需的各种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地质说明书的类型与基本要求(一)地质说明书的类型根据矿井建设、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使用要求,地质说明书可分为矿建(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
35、回采地质说明书。(二)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建井、开拓、掘进和回采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因此在编制前,地质人员要通过设计人员详细了解设计意图,明确编制相应地质说明书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地质资料,阐明影响设计、施工的主要地质问题,使编制的地质说明书满足设计、生产的要求。2资料清楚、准确 ,十个清楚地质构造清楚,煤厚、煤质变化清楚,顶底板岩性清楚,火成岩侵人体部位清楚,陷落柱分布范围清楚,井下水、火、瓦斯情况清楚,周围情况清楚,井上下关系清楚地质研究程度清楚,矿井开发历史清楚。十个准确 断层位置准确,煤层产状准确,底板标高准确,剖面层位准确,探煤厚度准确,储
36、量计算准确,预计涌水量准确,预计瓦斯量准确,钻孔分布位置及封孔情况准确,井下位置准确。其中,应特别注意分析对各种地质情况的控制和研究程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会商解决。3形式简捷、重点突出、使用方便地质说明书文字表述要言简意赅,尽可能采用统一印制的表格形式,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对影响采掘工程的地质问题要交待清楚。所附图件要清晰、准确、适用。文图结构要紧凑,最好能装订成册,以方便使用。4用后总结工程结束后,地质人员要会同设计、采掘技术人员逐一分析地质预测与实际揭露情况的差异,进一步总结地质特征和规律,以不断提高地质说明书的编制质量。二、各类地质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一)矿建(或基建工程
37、)地质说明书建井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按井筒、井底车场、硐室、大巷等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根据井田精查(或最终)地质报告、井筒检查孔及补充勘探等相关资料,编制出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作为建井设计、施工部门选择施工方案、编制井筒、井底车场等施工设计及作业规程,指导井巷施工的地质依据。说明书的重点是反映施工区段的地质构造、岩(土)层组合特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煤系、煤层赋存情况和影响施工的其它地质因素等。说明书由文字和图件两部分组成。1文字 (1)施工位置简述施工地点、工程编号、井筒开拓位置、方向、起止点及其标高和井底车场等开拓工程的具体规定。(2)地质情况 阐明施工区段的地质、水文地质
38、情况。如井筒穿过的主要岩(土)层的厚度、岩性、物理力学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基岩风化带的特征;可采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及其顶底板岩性、煤层的层间距;井筒及井底附近的断层、裂隙、破碎带及褶曲的情况;井筒穿过的含水层,预计涌水量、水位、水温、水质及与地表水体的联系,供水水源、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它影响施工的地质因素(瓦斯、地温及火成岩侵入体)等。(3)注意事项与建议 根据施工区段的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指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对支护、排水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2图件工程位置平面图,1:500 或 1:1000;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 或 1:1000;立井井筒预想柱状图,1:200 或 1:
39、500;切过井筒的水文地质剖面图,1:500l:2000;井底车场范围预想水平切面图,1:500 或 1:l000。(二)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开拓区域或新水平延深设计前,按设计、施工需要,根据井田地质勘探、建井、生产勘探和邻近已开拓区、上部水平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作为矿井开拓设计、施工的地质依据。说明书的重点是开拓区地质构造、煤系和煤层的赋存情况、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说明书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1文字(1)概况 新开拓区或水平的位置、范围,上、下水平标高及距地表的深度;与相邻已开采区的关系;与地表主要建算物和水体的关系;冲积层厚度及岩性特征;含
40、(隔)水层厚度及分布等。(2)地质构造 开拓区构造总体展布特征;区内断层、褶曲的位置及特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构造对煤层的影响程度,以及对这些构造的控制程度。(3)煤层及其顶底板 煤系岩性特点;可采煤层名称、层数、厚度、结构、层间距及其变化;各可采煤层的煤质及其变化;煤层风、氧化带范围及深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特征、厚度、裂隙发育情况和物理力学性质,含水性与膨胀性等。(4)水文地质有无老窑采空区积水;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含水层水位、水量及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开拓区内钻孔的分布及封孔质量;区内预计最大涌水量;各种防、排水措施和意见等。(5)其它地质情况火成岩侵人体、喀斯特陷落柱
41、、河流冲刷等的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的破坏;瓦斯含量及预计涌出量,有无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煤尘爆炸性指数、自然发火倾向以及地温情况等。(6)储量计算储量计算范围及参数的确定;各可采煤层的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及其原因;结合采区划分,按煤层、采区和阶段分别计算和统计各级储量。(7)存在问题与建议评述说明书所采用资料的可靠程度;阐明开拓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进行补充勘探的意见,并对开拓设计、施工提出建议,指出需注意的事项。2图件井上下对照图(1:2000 或 1:5 000),主要反映开拓区的地形、地物与井下开拓部署的空间关系,以便考虑井下开采时煤柱留设、居民点搬迁,制定防排水措施等问题;地
42、层综合柱状图(1:200 或 1;500);井筒延深部分预想柱状图(1:200):有关的地质剖面图(1:1000 或 1:2000),包括穿越开拓区的勘探线剖面图和主要巷道预想剖面图。主要反映各可采煤层、主要含水层的层位和分布、地质构造特征等,作为布置开拓巷道和进行采掘工艺设计的依据;水平切面图(1:1000I;5 000),急倾斜或倾斜多煤层矿井应附此图。主要反映开拓水平各可采煤层、主要标志层、含水层的分布,地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以作为布置开拓巷道的依据;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1000l:5000),煤层倾角大于 60。时应附立面投影图。主要反映各煤层的构造形态、断层分布和各
43、级储量分布、块段划分及储量。它是储量计算和开拓区整体设计的依据。矿井的新区开拓或水平延深工程量大、费用昂贵,关系到矿井生产的正常接续和稳产高产能否实现,而为开拓设计、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是保证开拓方案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三)采区地质说明书采区巷道开掘前,按采区设计及掘进施工的要求,根据补充修正后的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地质说明书,结合已开拓巷道、邻近采区揭露和生产勘探的地质资料,编制出采区地质说明书,作为采区设计和制定施工作业规程的地质依据。说明书的重点是反映采区内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水文地质情况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由文字和图件两部分组成。1
44、.文字(1)采区位置、范围、标高、与邻近采区关系及井上、下对照关系,已有勘探钻孔情况。(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3)地质构造采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曲的特征、分布范围和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4)煤层采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特别是对最上部可采薄煤层可采性的预测。(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物理力学性质。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情况,以便设计时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6)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火成岩侵人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7)
45、水文地质 阐明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防水等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8)储量。(9)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2图件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预算图,1:1000 或 1:2000;采区回风和运输水平的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 或 1:2000;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 或 1 l 2000;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在开拓和采区准备过程中,对地质构造较复杂、煤岩层层位不易掌握、要求较高的主要巷道,在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根据勘探和采掘揭露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巷道(岩巷)掘进地质说明书,为主要巷道设计、施工提供较可靠的地质资
46、料。说明书也由文字说明和附图组成。重点是说明煤岩层层位、性质、厚度、产状,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掘进施工提出具体建议;附图有掘进巷道平面图(1:1000 或 1:2000),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或 1:500),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1:500 或 1:1000)。由于各矿地质情况、开采方法不同,所以掘进地质说明书的具体内容、繁简程度也不同。一般文字说明部分用表格形式表述,连同必要的附图构成掘进地质说明书(表 61)。表 6-1 某矿-270m 北翼掘进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位置 本矿北翼一 180m 延深下山皮带机遭以北 地面标高 +3032.0m邻区情况 本区
47、上部夏桥系、小胡系煤组已采完,太原群煤组为新开拓区地面情况 有五号井家属宿舍、1 日西排洪道均元影响工程要求 据设计规定:在一 270m 车场开口沿 17 层煤掘进,过北一断层后沿 20 层煤掘进施工岩石性质 17 层煤 (f =1.1)顶板页岩(ff =4.8)底扳砂质页岩(f =5.6) 20 层煤(f =1.2)顶板灰岩(f =12.8)底板钙质砂岩(f =4.5)构造 自-180m 延深下山向东北方向掘进 320m 左右推测将会遇到北一断层,34270,落差约 6m 左右矿井水 巷道出水,主要是 9 层灰岩水、10 层灰岩裂隙水和北一断层水,揭露 lO 层灰岩时预计最大涌水量为 1.5
48、m3|min瓦斯涌出量 2.6m3(dt) 煤尘爆炸指数 43.87 自燃发生期 无(月)施工建议 距北一断层前15m、距lO层灰岩垂距5m左右,必须打超前钻探放水,对10层灰岩应垂直打,视水量大小再考虑布置水平孔钻机窝高度不得小于3Om在北一断层带两侧应加密棚档(四)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回采工作面设计前,在经修正的采区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邻近已开掘巷道和钻孔揭露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回采工作面(煤巷)掘进地质说明书,作为制定工作面巷道掘进设计、指导施工的地质依据。其重点是工作面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对采掘的影响,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煤层顶、底板,水文地质及其它对采掘有影响的地质问题
49、。说明书由文字和附图两部分组成。1文字(1)工作面范围和与邻区、地面的关系。(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曲的位置和形态。(3)工作面实见煤层厚度、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5)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导水构造与工作面的关系等。对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工作面最大涌水量。(6)岩浆侵入等对工作面煤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7)储量。(8)地质、水文地质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和对掘进施工的建议及注意事项。2附图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预算图,1:1000 或 1:2000;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 或 1:2000;相邻煤层或本煤层群的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五)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回采前,根据工作面四周巷道的地质编录资料,结合邻近采区、工作面采掘中实际揭露及钻孔资料,编制出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作为采煤技术人员编制采面作业规程和生产技术管理的地质依据。说明书由文字和附图两部分组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