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 创新一、 创新及其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用 15 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一)创新的含义: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一词。我国周三多:“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基础和延续;维持是为了给创新提供平台和条件,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依托和动力;卓越的管理是维持和创新的最优组合。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关系:发明创造是指研究活动本身或其直接结果,创新是发明的商
2、业化过程或商业化结果,创新是发明创造的拓展,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与研究开发的关系:研究开发就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物质和科学技术基础。创新与模仿的关系:模仿是创新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形式之一。创造性模仿本身就是创新的方法之一,人类的创新一部分来自于原创,一部分来自于模仿。(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1、创新的类型:从创新的规模和对系统影响程度,分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分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分为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从创新的内容看,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2、
3、创新的特征创造性 风险性:创新之所以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一是因为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创新的效益、利润回报事先难以估计。 创新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 效益性:熊彼得把创新看成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是企业家区别于非企业家的标志。动态性 时效性 综合性(四)创新的作用1、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2、创新是提高效率之途:创新是组织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3、创新是获得高效益之法4、创新是加强管理之路5、创新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本当今管理的新趋势是: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人由“劳动力”成为“人力资本”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授权型管理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
4、结构转向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团队式管理协作模式 传统的物力、财力竞争转向企业对市场瓜分能力的竞争 依靠价格、完备的规章制度转向以共同的愿景来集聚企业的向心力 短期激励转向为长短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推动型激励转向为情感满足型激励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由单一的信息处理转向为组织的信息分享、共同合作、工作流程改造、虚拟性活动 员工由被动接受型转向参与管理型,进而转向为自我管理型等等。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了它所造就的社会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目标创新是管理创新行为的先导,技术创新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创新是管理规范有序的保障,组织创
5、新是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环境创新是管理活动的精髓。(一)目标创新:创新主体要进行创新,必须要有目标,即管理创新目标。管理创新目标是一项创新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管理创新行为的方向,也是未来组织配置资和能量的规划,对管理活动起着先导性的作用。1、管理创新目标具有层次性,分为高中低。2、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所有管理创新目标的设定要带有弹性,要求:可实现性、协调性、经济性。(二)技术创新:是以构思新颖和实现商业成功为特征和前提的活动,即将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得意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为和过程。特征:市场性、非独占性、系统性、不确定性以及投机的高风险性。技术推动型创新活动动力来源于技
6、术开发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志向以及企业资本和技术实力。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最早动力是直接受到利益驱动,其源头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技术,试制产品,批量生产直至市场销售,实现市场价值。(三)制度创新: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调整和优化各方面的关系,明确各方权利和利益,完善组织结构及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各种要素,以获得更大追加利益的活动。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步骤: 形成第一行动集团 第一提出方案 选择行动方案 形成第二行动集团 第一和第二共同努力注意方面: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制度形式:其典型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建立创新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保证制度创新的目标:一种创新
7、的制度是否优越的衡量标准时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是否降低。制度创新应坚持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四)组织创新:是指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并对组织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设置,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并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发展。组织结构创新方式:兼并、分割、创新全新组织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保持组织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和弹性化。组织结构的弹性化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结构创新的一种趋势。(五)环境创新:是企业通过主动的控制与改造内外部环境,平衡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氛围。1、内部环境:企业内的各种要素。2、外部环境:一般环境(间接)和任务环境(直接
8、)3、环境创新有被动融合型、互动融合型。主动改造型模式。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管理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管理创新贵在新,贵在超越,而不是生搬硬套,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 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三、创新思维(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含义:是指管理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展新局面的思维活动。2、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最能激发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因素:目标:首要因素 意志:保证因素,意志是保证管理者拥有和维持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是管理者顽强、果断和自制力的体现
9、。 兴趣:兴趣具有持久性,这是管理者进行持续不断探索的保证。 情感:管理者的情绪、情感以及其他因素都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3、创新思维的特征:新颖性、灵活性、艺术性、探索性(二)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1、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是一切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开辟管理活动的新局面2、创新思维的意义: 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者确定创新思维的聚焦方向 知识和经验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四、创新的过程与组织(一)创新的过程:1、寻找机会:创新是对旧事物、旧制度、旧秩序、等的突破和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旧事物、旧制度、旧秩序、旧观念等中的不协调、问题和差
10、距,这就是创新的契机。这些契机表现在:技术的变化、人口和顾客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生产经营者的困难或瓶颈、组织意外的成功或失败2、提出构想:看到本质,运用创新方法。3、采取行动:创新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行动。4、持之以恒:创新是风险性活动,会经历许多失败。为了创新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二)创新的组织:创新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对创新的组织要求: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创新的最好最长久的方法是营造组织的创新文化。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创新文化的保障。 3、制定弹性工作计划 4、正确对待失败 5、建立科学合理的
11、奖励制度 6、处理好维持和创新的关系第七章 管理方法一、管理方法概述(一)管理方法的内涵与分类:是实施管理活动,完成管理任务,达成管理目标的方式、手段、形式和程序。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1、管理方法的主要层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方法、管理方法论。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如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等。 具有特殊管理职能的具体管理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技术、工具、手段等。2、管理方法的分类:根据管理活动所依据的对管理对象人形的假设,针对的管理对象需要的层次以及管理者运用权力的不同:刚性管理方法: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基于管理对象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主要运用职位权力进行程序化管理
12、。 柔性管理方法:以“社会人” 、 “复杂人”以及“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为基础,基于管理对象社交、归属与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为基础,主要运用非职位权力进行人性化管理。(二)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类别:管理工具是指管理主体实现特定目的或履行特定职责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机制、策略与手段等。公共部门又叫政策工具、管理工具、政府技术、治理工具。(三)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1、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管理哲学基础:各种管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管理方法体系,而作为管理方法体系指导的是管理方法导论,即管理哲学问题。含义: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哲学。 管理哲学与管理的关系
13、问题 管理哲学的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管理哲学和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管理辩证法:管理活动的联系观、运动观、变化观、发展观。 管理认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唯物辩证的管理认识论,既是科学的管理思想,也是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 管理文化:指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在组织活动中共同凝结而成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行动标准。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为基础。现代化管理本身是当代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综合和应用。管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实体;“信息”是事物实体的“神经” ;“控制
14、”是借助于信息,使事物实体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手段。系统:指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分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组织作为人造系统特征: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信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依据;手段;工具。信息工作符合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适应性的要求。控制论:研究如何调节和控制复杂的系统,使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步骤:拟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2、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在完善硬性因素的基础上就比较重视组织的思想、文化及精神等软件。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主要区别:基础不同:刚
15、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柔性管理的基础则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适用对象不同:刚性管理适用于主要追求低层次需求的员工,适用于对创造性要求较低的、衡量标准容易量化的工作。这当员工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成为优势动机,员工往往欢迎柔性管理以获得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各自的优缺点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优点某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便于协调员工个体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制定了一定的工作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极大方便了考核。满足员工的
16、高层次需求,深层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缺点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出现矛盾和冲突。员工于消极被管理的状态,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量化造成了员工的惰性。柔性管理缺乏严格的工作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柔性管理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工作绩效不易考核、评估等等。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综合运用: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 ,是惯性管理的升华。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3、管理工具的选择、应用
17、和组合:选择:关注结构和文化维度:目标、工具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 工具效率的评价:效果、效率、公平、回应 工具优化组合:取长补短,避免片面性二、刚性管理方法(一)法律方法:1、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规章,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准司法工作。运用法律方法主要形式:立法: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是国家管理经济社会活动最具有抽象性和稳定性的手段。司法:运用国家司法权进行裁判或监
18、督国家法律实施的活动,其主要职能在于依法解决争端。司法是由专门的司法部门所实施的具体运用司法权的活动,而其他的执法机关(准司法机构)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及一些非国家的社会组织如仲裁机构、公证机关等,从事执法活动,但不属于司法活动。特点:司法是立法相对应的活动,司法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法律司法是由专门的机构所从事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司法是以依法公正的解决具体争议和冲突为目的的司法以依法公正裁决纠纷为目的准司法: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的或者功能类似,具有一定裁判权或证明权的行为。通常包括仲裁行为、鉴定行为、公证行为,行政复议行为、调整行为。准司法与司法行为的主要区别:准司法行为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准司法机构不是国家
19、司法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人在选择准司法机构方面有自主权。准司法活动有助于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区别:在准司法的活动中,行政主体是第三方,而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属于相对关系的主导方。行政方法中行政主体是积极地作为,而准司法活动行政主体是消极的作为。 在准司法活动中,行政主体一般只是对已经存在的实施和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确认和鉴定(行政调解和行政复议例外) ,并不对实施和权力义务进行调整,而行政活动中,行政行为一般要对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2、特点: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预防性。3、法律方法的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整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4、法律方法
20、的局限性与正确使用谨慎使用法律方法:双重问题: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法律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具有滞后性、消极性的特点,法律方法应该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最有效地管理目标。创造条件,促使宏观法规的顺利实施(二)行政方法1、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形式: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法定职权,运用决定、命令、指示、指导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主要形式是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强制、行政指示、行政指导等。2、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行政方法的权威性主要来源于法律的权威性
21、,但与法律方法的权威性相比较,权威性要低一个层级。强制性:是要求人们在行动的木包上服从统一的意志,行动的原则上高度统一,允许人们在方法上灵活多样。层级性:行政指令一般都是自上而下,通过纵向权力下达的,下级组织和管理者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和指挥。针对性: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特定对象其作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定的时效性。3、行政方法的作用:行政方法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行政方法可以增加管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4、政方法的局限性与正确运用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具有积极主动、权力集中、行动迅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权力又高度集中,因而很容
22、易产生长官意志,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巨大的损失。行政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服务是行政的根本目的。(三)经济方法1、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形式: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预算:管理主体通过预算形式把有限的资金分配到特定的用图纸上来实现管理目标。对于公共管理来说,预算是“政治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预算主要职能,即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经济职能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得以实现:配置、分配和稳定。财政职能主要是会计职能和核算与控制职能。税收:国家取得经济收入的
23、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信贷: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银行信用活动以吸收存款和储蓄形式,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达到管理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控制信贷规模和结构。价格:内部价格也是一种经济手段。制定内部价格应该正确反映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把组织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调动组织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应当按照职工每个时期实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组织的经济效益来支付职工的工资。奖金:是职工
24、超额劳动的报酬。要求:名目不宜过多,一面分散目标 数量不宜过小 奖金取得的条件不宜过宽或过严。发放要密切联系组织或部门的经济效益。2、经济方法的特点: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平等性3、经济方法的局限性与正确运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与心理、情感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各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三、柔性管理方法(一)传播方法:1、传播方法的内容与形式:含义:管理中的传播方法,是指管理主体通过与管理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从而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的方法。传播活动特点: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传播的实质是明确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利益关系 传播的目的是使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认识
25、趋于一致。常见形式:新闻发布会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游说策动:很特殊的管理方法,因为从手法上看,它是主动的,但从地位上看是被动的。 政务信息公开2、传播在管理中的作用:传递信息 培养积极的态度 产生期望的行为:运用传播手段的最终目的。3、传播方法的局限性和作用 1.注重双向性 2.体现共享性 3.突出快速性 4.确保真实性(二)情感方法1、情感方法的内容与形式: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以提高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方式。情感方法主要包括尊重、信任和关怀等形式。2、实施情感管理的意义1.情感方法的运用是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2
26、.情感方法的运用是发扬中国优秀管理传统的继承3.情感方法的运用是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总结4.是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调动管理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情感方法的运用:1.关心生活,温暖心灵(花园式组织、康乐楼) 2.发端于心,热诚待人 3.互相理解,顺畅沟通4.开诚布公,倾听意见(三)心理方法1、心理方法的内容与形式暗示: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主动接受一定的观念和信念,或者产生预期行为的方法。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培训:培训作为开发与发展人力的基本手段,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管理首先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管理即培训。培训对管理的
27、意义:培训是强化员工责任意识的过程 培训是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的过程 培训是管理的重要手段2、在管理中运用心理方法的必要性1.运用心理方法,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2.运用心理方法,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3、运用心理方法的局限性1.从作用效果的可靠性方面,难以保证管理活动有效进行2.从作用效果的有效性方面,运用心理方法有一定难度4、运用心理方法应当注意的问题管理者需要系统地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管理者需要善于审时度势,注意把握人们的心理活动特点,根据具体的管理环境、管理目标和管理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管理者还应当善于将心理方法与
28、其他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四、具体的管理工具1、强制性工具:含义:规制性工具,用规制和直接行动的方式实现政策目标。适用情况:尽可能少的使用,在吸毒、种族歧视等问题,使用较为多。类型:管制、公共企业以及国家直接服务管制:通过法律制度许可或禁止某些经济行为,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公共企业:一种向公大规模的出售商品和服务,盈利首先归其自身所有的特殊的法人结构。服务范围: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农产品市场国家直接服务:政府运行的主体部分,指政府通过预算形式直接提供商品或服务。2、志愿性工具:市场、家庭和社区、志愿组织3、混合性工具:信息和劝导 政府补贴
29、产权拍卖 税收和用着付费第八章 管理绩效一、管理成本(一)管理成本的构成:内部的组织成本、外部的交易成本、管理者的机会成本、委托代理成本1、内部的组织成本(原始内涵):主要表现:构建正式组织结构框架需要的成本内部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成本。2、外部的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是指组织主体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交易信息所付出的代价。谈判成本:指组织在其谈判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交易成本大小与谈判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履约成本:是指组织监督交易合同履行所造成的资源支出。3、管理的机会成本:管理的机会成本是用来衡量放弃其他选择而导致的潜在损失。指管理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摩擦和协调时间过长,从而导致组织资源的利息成本支出的损失
30、以及由于延缓市场。投资机遇等产生的一些赚钱机会的错过而发生的代价。4、委托管理成本:监督激励成本:包括测量代理人努力程度的费用、测量报酬数量的费用以及使报酬与努力程度相联系的费用等。监督成本括制定有关约束规则的费用、监督交易者执行约束规则的费用以及对监督对象进行惩罚的费用。承诺成本: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可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或者承诺如果采取了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时将愿意给予委托人以经济赔偿。剩余损失:托人和代理人的行动选择是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二者之间的利益偏差是绝对的。出现这种偏差就会导致委托人的福利收到损失,即剩余损失。(二)管理成本的变动及其原因1、组织规模:组织
31、规模对外部交易成本的影响:规模的外部交易成本可能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1)组织的规模影响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2)组织规模影响履约成本。 组织规模对内部组织成本的影响:组织规模的扩大可以获得交易成本下降的好处,同时又会面临内部组织成本增加带来的威胁。2、产权制度:由于股东分散,股份公司可以聚集大量地资本,使得股份公司的竞争实力和组织声誉较高,组织的外部交易成本较低;雄厚的实力使得股份公司可以聘用比较好的管理者,有利于日常经营的改善,从而降低内部组织成本。股权分散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比私人组织和合伙组织更加突出。为了使其决策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必须付出
32、很高的监督激励成本和承诺成本。3、组织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它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层、具体环境层与管理成本:四类环境:相对平稳而简单的环境,委托-代理产生的成本较低。相对平稳而复杂的环境,为避免不良行为及逆向选择的发生会增加监督成本。相对动荡而简单的环境,监控成本更高,对动荡的环境增加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组织成本增加。动荡而复杂的环境,要增加监控成本,内部组织成本提高。环境的竞争性与管理成本:产品市场竞争性与管理成本。市场的竞争性与外部交易成本成正比,委托代理成本则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成反比。竞争还会促使经营效率的提高,从而减少内部组织成本。资本市场的竞争与管理成本:主要影响组织的委托代理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