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电影与文学文本比较小论杨一帆摘 要: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角度上,论述近年商业电影对于文学文本的再演绎普遍突出的演变特点,包括对文学形象和主题的影响。期间将以华语商业电影和美国好莱坞商业影片的作品为比较蓝本。电影艺术在当今大众文化传播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综合艺术的特征往往给观众超乎寻常的叙事、表现体验。不过追根溯源来说,在科技和产业如此发达的现代电影产业之中,文学文本依旧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最为根本的基础。在即将上映的贺岁档巨片,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就很强烈地打出“继活着之后又一部有好故事的作品” ,其对剧本的信心和期待可见一斑。电影艺术对文本的再演绎无非是立体化地再现了静态
2、的文学语言,实现了一种飞跃的同时,也难免再造了作品的意图。一、 “光影”与“文字”的关系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人所共知,其超脱的表现个性加上当代电影技术往往可以让原本就已经无比翔实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表现地更加淋漓尽致,2009 年好莱坞商业大片,卡梅隆倾力大作阿凡达便是电影工业革命的一个突出例子,其带来的 3D 电影技术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变席卷全球。其带来的突出特点是:在电影艺术原有的声、光、影和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超越空间时间的叙事结构之外,又多了一项重大的突破便是视觉虚拟,通过电影拍摄技术和后期 3D 制作使得观众能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观影体验,立体化地人物和场景大大地超越了以往电
3、影作品带来的感官体验。这里引出一部著名的作品,便是英国女作家 J.K.罗琳创作,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 ,共 7 部。系列小说被译成近七十多种语言,在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五千万多册。J.K.罗琳物叱咤文学江湖,让数不清的读者为之倾倒,这不得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罗琳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欢笑与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的哈迷一个美丽的梦。这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一部文学文本和电影演绎结合度较为完美作品之一。系列魔幻电影哈利波特10 年共 8 部,在美国已经积累了超过22.34 亿美元总票房,打破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创下的 22.18 亿美元票房纪录,成为美国
4、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在中国,作品塑造的魔幻主角形象诸如哈利波特,赫敏格兰杰,伏地魔等等在内深入读者内心,相关主题周边产品,主题博物馆,影视熟记数不胜数,更是衍生出国内众多仿写哈利波特系列的“山寨”作家。作品之优秀在此不赘述,但印证前文所述:优秀的,卖座的电影作品来源于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文学形象,主题都事先深入原本读者群体之时,读者都会更加渴望影视作品再现魔幻小说里在现实之中不可能出现的“超现实”影像。电影作品里挖掘出了作品主人翁哈利波特的优秀本质,在图像上还原了文学作品里“真实的”主人翁几乎所有的特质之外,在主人翁命运戏剧化处理上,电影作品又运用其画面感和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展现出更加惊
5、心动魄,曲折跌宕的命运历程。如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被分院帽分进了格兰芬多学院,开始了其伟大冒险的命运;历经艰难险阻毁坏大魔头的“魂器” ,最终站在了死对头面前进行终极对决等。另外,文学文本中更多的细腻场景也被电影技术优秀地还原,如辉煌奇幻的霍格沃茨礼堂,魁地奇球场等等。反过来,电影作品强化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表现力,文学作品乘着电影的春风延续了生命力。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相互相成,相互促进为国内外众多论述者所支持,但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观点有所保留。并非所有影视作品的表现方法都适合文学文本形象,主题地二次表达。二、 “中国式戏剧”再造目光转移到中国时,必须先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华语商
6、业片业界生态问题,另一个是经典剧著中国式再造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讨论的必要是由于:当前的华语影片生存和业界发展的生态直接引导着电影作品制作的方向和质量。以英雄为开端的中国商业大片经历了数次冲奥,以及环球评选之旅之后,所引起的讨论不可以说不深刻。期间曾涉及到包括“华语影片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 “人文内涵与精神意蕴”等话题的讨论,与论述相关联的便是此类问题的内核:在寻求商业大片向世界突围的时候,是否有着一个坚实的文本内核去支持。对影片的质量和叙事优劣性见仁见智,但绝对少不了一些如下评价:人文意蕴淡薄,可以追求场面话,符号化描述。如英雄中过分刻画了画面美感,主题意蕴撑不起影片的结局;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
7、帝鞭打儿子致死,异化的宫廷斗争。有事实为证的是,尽管此类商业大片在国内票房尚可,可是在英雄冲击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失败;夜宴在“海外”票房的失利,却无疑宣告了其原初之想的落寞与失意。电影学专家尹鸿教授就认为,现在的中国式大片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显然。这个问题引导着业界往下一个问题去探索:从根源入手,寻求一个能讲好故事的文学文本。另一个问题便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借腹再造,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戏剧再造。 在比较文学课上也曾被提及的夜宴 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其中生动例子。这两部影片几乎不约而同地共同完成了一次戏剧回归或曰“借腹” 。联想到自 2002 年 英雄以来中国电影大片所普遍存在的“戏剧性” 、 “人
8、文性”等的缺失,这次回归或曰“借腹” ,又特别因了中国最重要的两位导演的共同参与,恰恰具有了一种风向标的作用。中国电影大片再发力,力图从叙事苍白中突破自我,寻求一次诸如乱世佳人 指环王等等好莱坞经典巨制复刻原作经典的华丽转身。事实是这种再造似乎也遇到了不小的问题。这里讨论电影作品夜宴与莎士比亚悲剧文本哈姆雷特 。也就是在业界的一片舆论的导向之下,商业电影将目光转向了作品本身的戏剧化程度上,所谓“讲一个好故事”也就是这个意思。 夜宴对于哈姆雷特的套用首先从人物设置平行对应开始,列表如下:情节上,两部作品的剧情均为叔父受情欲和权欲指使以毒弑兄篡夺王位,娶兄嫂立为王后发生乱伦,年轻的王子身陷危难为父
9、报仇。可以说,中国影片在剧情的编写上讲经典文本进行了一个故事架构的套用,并将时空和空间都进行了转移,真正想要在影片中表达的内核也随之更换。但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否这种“母题”借用是否依旧带有原来文本的精神意含,这里认为是达不到原来的高度的。形象上,哈姆雷特作为莎翁笔下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都是举世公认的。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借他之口,作者更是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那句“生存还是毁灭”留下的举世难题至今发人深省;反观夜宴中对于太子无鸾这一平行人物的塑造,因为影片放置
10、的时代背景变成了道德崩塌,不义战争充斥中原的五代十国,太子无鸾成了权利争斗和不伦之恋的牺牲品,变成一个追求简单,拒绝深刻的人物。也就是说,在思想高度上, 夜宴不仅没能复刻夜宴 哈姆雷特太子无鸾 王子哈姆雷特婉后 王后乔特鲁德无鸾的叔父厉帝 哈姆雷特的叔父克牢狄斯青女 奥菲利娅青女父殷太常 奥菲利娅父波洛涅斯青女兄殷隼 奥菲利娅兄雷欧提斯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辉煌,反而因为人物之间的对比显现出一种滑稽感。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式的再造中,经典剧本的运用普遍有暴力美学过分运用,母题中剧本所显现的悲剧色彩沦为了夜宴所宣扬的“复仇” 、 “仇杀” 、“欲望”等等。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新,也就是
11、在影片的最后,婉后“似乎”获胜,成了最终存活的那个人。但是一把莫名的飞刀最终依旧把结局推向了毁灭。戏剧性的结尾尽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叙事中心而言,杀死皇后的人其实本应是落脚点在罪恶的本心,反倒借用一股外力去诠释“这场赌局没有胜利者” ,是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就显得有点缺乏高度。中国知名记者芮成钢就曾说:“中国大片的结局都是一种:Every Body Dies!”调侃的便是中国大片一如既往缺失剧本创造力的弊病。三、结语20 世纪末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文学与电影关系的天平已开始发生明显的倾斜。特别是在一些大众口味日趋明显地电影和文学市场上,大多数作家和电影导演都越来越顺着电影细分市场而进行
12、创作,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对文学文本的运用或者再演绎上往往因了其商业性的营销手段和制作手法,失去了太多原本应有的人文内涵和母题价值。纵观今年贺岁档在热映和即将上映的影片,普遍离不开的题材和叙事风格,如巨星加武侠的龙门飞甲 ,大制作大手笔战争故事片金陵十三钗等,在喧嚣之余还是难以摆脱一种思路。另外一点,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中国的当代文学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和轰动效应。长篇巨制的古典名著和白纸黑字的传统形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唤起人们的种种热情,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但,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反倒让文学与电影出现
13、了另一种层面上的互动昔日高高在上的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 ,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电影、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养分,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文学对电影、电视的再度青睐却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意蕴。拭目以待的中国也能出现更多对于经典的演绎能够创造真正富有人文色彩和原型文学价值的好作品,现在的探索也不失为未来成功的关键一步。参考文献:1 万传法论“中国式戏剧性表述”在中国大片中的缺失与错置以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J 2006-122江环,吴霞.夜宴与哈姆雷特:“摹仿”还是“分有”J.2010-5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