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设计 五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二、
2、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 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象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2、 录象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3、 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 (生读)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4、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5、 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生:小女孩很可怜。 ) “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
3、?(悲惨)6、 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三、 理解课文,交流感受。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体会
4、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谁来谈谈你的见解?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 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
5、惨地死去了。2、 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二教学要求: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 “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 14 节。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 56 节、第三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第
6、一课时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介绍安徒生。 (资料附后)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二、自学课文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4. 分段、编写段意: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
7、开了美好的幻想。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一、范读课文。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二、讲读第一段。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3. 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可怜的小女孩” ,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
8、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思考、准备。描述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继续描述。结合学生描述指点:“天冷极了“与” “天冷“天很冷” “天非常冷”比较。突出“大年三十夜” “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 ,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
9、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 。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4. 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5.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朗读全段。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一、描述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
10、多冷啊!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二、自学课文。1. 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2. 讲读第一层。指名读第一层。(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天冷极了,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 ,于是她想, “啊,哪
11、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 “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 “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下面,火柴燃起来了。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 “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3) (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
12、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女生轮读.(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 )“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 “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
13、怎样补充说明, “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8)朗读全节。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4.讲读。第二层:(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 “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8) (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
14、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 ,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 ,从“坐着”到“伸出” ,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
15、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 “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 “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 ,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
16、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 ,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第三课时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你们看:1描述:现在夜已经
17、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3指名读。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 ,(读“奶奶” )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 (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看图齐读。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8、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2自学,做记号。 提出疑问; 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 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 “搂在怀中” “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出示幻想画面)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
19、图、想象、描述。6.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
20、这样强烈的呢?轻声齐读部分。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
21、,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朗读示范。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 “快乐”实际上是痛苦。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齐读。女生齐读。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四、读讲课文第三段。1. 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2. 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自学、想象)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
22、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 ,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4. 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 。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
23、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五、总结全文。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卖火柴的小女孩。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天冷极了天又黑又冷小女孩又饿又冷更冷了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一堵又厚又冷的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寒冷的天气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3. 现在
24、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提示小黑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
25、光明、美好的社会里。六、简要复述。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练习:简要复述。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6、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二)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疑点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四)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四、师生互动
27、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二)学生活动设计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 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 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 160 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二)整体
28、感知,理清线索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同桌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交流(反馈)a对
29、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 “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 “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5总结扩展。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30、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l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第二课时(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
31、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4小结自学情况。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
32、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1读后思考。(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
33、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3学习表述。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
34、,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 ,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四)总结、扩展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
35、的含义。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并解题。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安徒生:这篇童话是 19 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 167 篇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 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示:1、划出生字
36、词,写出小节序号;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出示:考考你1、写出正确的读音。(1)小女孩的一只( )拖鞋也没有了,只( )好赤着脚。(2) 、她忘不了( )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 )不上街卖火柴挣( )钱。2、区别组词。梗( ) 蹒( ) 跚( ) 蜷( ) 焰( )便( ) 瞒( ) 栅( ) 倦( ) 掐( )橱( ) 烁( ) 魂( ) 烘( ) 填( )厨( ) 砾( ) 魄( ) 哄( ) 镇( )3、课文讲了(谁) (什么时候) (怎样) (在何处)的事。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
37、()()的顺序写的。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 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第二段(511 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第三段(12、13 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五、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2、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课文。(2)你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问题?3、分析句子。(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B、这双拖鞋是谁的?C、她自己有没有鞋?(2)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这个句
38、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二、学习第一次幻景。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39、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果怎样?3、学生讨论汇报。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2、学生质疑:(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中却说“
40、她曾经多么幸福”?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五、进行朗读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五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