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对策思 考 侯玉兰李艺欣 2021-04-0109:17:59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9期 摘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缩减,农业只吸纳了一半的农村劳动力,
2、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两个重要支撑点。根据2021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之八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披露的对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大部分的村庄对于自己村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情况表示担忧,认为能够转出的劳动力都已经转出,再没有可转移的劳动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引发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问题。这种农村年轻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今后将会随着人口结构转型过程中农村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而
3、日益加重。因此,探讨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同时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实现途径 很有必要。 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 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是从广义的农业这个维度讲的,主要是指通过改变种植业结构和发展林、牧、副、渔业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有关研究表明,粮食作物的种植每亩地的用工总量是13.61,而蔬菜、水果的种植每亩地的用工量是61.52和67.13,将近是粮食作物用工量的6倍。而养殖业中,一亩鱼塘的养殖平均用工量为30.9,一头牛的养殖用工量也达57.54。而且畜牧、养殖、水产、瓜果和园艺农业等
4、利润相对丰厚,因此,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能起到增加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双重功效。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粮食种植向蔬果种植业、养畜业转移是提高农业就业容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种植方面,应依据当地比较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加深就业深度,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还有助于缓解中国农村的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若干骨干农产品,将农业产前、
5、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产业体系,打破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 二、第三产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其它国家的经验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 市发展、工业扩张,发展 二、三产业;二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农业产业化可以让农民实现专业化生产,使之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从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更多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第二,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
6、果我们把粗放农业转变为半粗放农业或者是精品农业,我们就可以消化许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又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 3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产业结构上,要注重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具有投资小、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优点,如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等,这些部门资本装备水平比较低,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关社会服务的行业,如市政公共服务
7、、社区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特点。其三,第三产业的就业稳定性强,受冲击和影响小。根据库兹涅茨对产值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均gdp从70美元上升为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0.5%上升到37%,也就是说人均gdp增长13倍带动就业比重上升了26.5个百分点,20212021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3.25倍,而同期就业比重却只增长1.08倍,因此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 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来看,我国
8、欠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如: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农村的交通、邮电通讯、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科技文化以及公用设施等发展滞后的状况远远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很难发挥农村社会的整体功能。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应注重培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外,要重点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
9、业。第二,要选择就业容量大的农村三产。例如饮食、商店、旅馆、修理、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等传统的服务行业。第三,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潜力大、预期效益好的农村第三产业,比如特色旅游业。第四,深化各项改革,调整农村政策,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4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一定要与新农村的建设相结合。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大量转移到城
10、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他们在农村没活干;二是在农村干活的比较收益低,三是在城市打 工可以享受到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四是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应在注重农村功能建设的同时要逐步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一定要置身于国家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要融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蔡昉,2021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之八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课题:本论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103003。 作者简介。侯玉兰(1956),女,河北曲阳人,教授。李艺欣(1974),女,河北蠡县人,南开大学硕士,河北沧州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 6 页 共 6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