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 北 固 山 下 王 湾译 文 : 弯 曲 的 小 路 伸 展 到 青 山 之 外 ,小 船 在 山 前 绿 波 上 行 驶 。潮 水 上 涨 ,两 岸 江 面 无 比 宽 阔 ,顺 风 前进 的 白 帆 高 高 悬 挂 。海 上 的 太 阳 在 残 夜 里 升 起 ,江 上 的 新 春 在 旧 年 未 尽 时 已 至 。我 的 家 信 该 怎 样 寄 回 乡 ,北 飞 的 鸿 雁 啊 给 我 带 回 洛 阳 。练 习 :1请 写 出 “海 日 生 残 夜 ,江 春 入 旧 年 ”这 两 句 诗 的 大 意 。在 残 夜 未 尽 将 尽 之 时 ,一 轮 红 日 正 在 从 海 上 升 起
2、,旧 年 将 尽 未 尽 之 时 ,春 天 的 气 息 已 经 来 到 江 上 。(海 日 升 于 残 夜 将 驱 走 黑 暗 ,春 意 闯 入 旧 年 将 驱 走 严 冬 。) 2下 列 对 诗 句 理 解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A 诗 题 “次 北 固 山 下 ”中 的 “次 ”是 “游 览 ”的 意 思 ,表 明 诗 人 写 诗 的 地 点 。B 首 联 先 写 “客 路 ”后 写 “行 舟 ” ,神 驰 故 里 的 漂 泊 羁 旅 之 情 ,流 露 与 字 里 行 间 。C 这 是 一 首 五 言 律 诗 。诗 的 颔 联 颈 联 对 仗 非 常 工 整 ,这
3、时 候 律 诗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D 尾 联 的 “乡 书 ”“归 雁 ”让 人 感 受 到 一 种 淡 淡 的 乡 思 愁 绪 。3、首 联 中 总 写 北 固 山 秀 丽 景 色 的 两 个 互 文 词 语 是 青 山 、绿 水 4、请 描 述 颔 联 在 你 脑 海 中 的 画 面 。(不 超 过 40 字 )。(2 分 )答 案 :潮 水 上 涨 ,江 面 顿 时 开 阔 ;船 行 江 中 ,和 风 吹 来 ,船 帆 端 端 正 正 地 高 挂 着 。赤 壁译 文 : 断 戟 沉 埋 在 泥 沙 中 还 未 烂 掉 ,我 捡 起 来 磨 洗 认 出 它 出 自 前 朝 。倘
4、 若 不 是 东 风 给 予 周 郎 方 便 ,春 色幽 深 的 铜 雀 台 早 就 锁 着 二 乔 。练 习 :1. 简要说说三四两句的含义。答: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 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深刻警策。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 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2.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 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 销” ,是 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 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
5、不久,时间不长。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 ,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 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 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 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3. 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B )A、这 首借古咏 怀诗 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 发开来,以小 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B、“铁未 销”表明在赤壁大 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 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 怀古,意思是 说我把它 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 时代遗物。D、最后两
6、句议论 ,告 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 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整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 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 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 象。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寄了解背景 王昌 龄贬为龙标尉,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 节,李白在 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 方的王昌龄。译 文 :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到龙标
7、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练 习 :1、本 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方法:抓诗眼:愁心+ 物象: 杨花、子规,五溪,明月等)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 联 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 风 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 龄被贬龙标。 “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哀转久绝。3、选择 一个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8、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情思,将自己 对朋友的一腔 挚情交予明月传递,艺术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片真挚的友情,一 颗赤诚的心。4、诗 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 的表现手法, “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5、请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拟人,抒 发了作者 对友人被贬远行的 忧虑关心之情。 _。6、下列对 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A、诗 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 时令,突出了 杨花的美 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
9、 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 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 诗人对友人的 怀念和同情。E、诗 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 义风格。使 至 塞 上 王 维译 文 :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随 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 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 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 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 侦察骑兵, 报 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练 习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2、试 分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直” 和“圆”
10、的表达作用。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 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3. 颔联作者以“征蓬 ”“归雁” 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 愤、抑郁之情。4. 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千古壮观”之句,仔 细品味这句诗,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 视野开 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这句话还精于炼字, “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 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 悬挂在天边, 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
11、圆突出了大漠的辽阔壮美。 5.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C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
12、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6.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 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 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 写自己 过 了居延,就像 “征蓬 ”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 联写作者 经长 途跋涉,在 萧关遇到了 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 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 首诗 笔力苍劲 ,意境雄 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春 望 杜 甫译 文 :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13、春天的京城, 满眼是繁密的 杂草树木。感 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练 习 :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 “破”“ 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 字,令人 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 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2作者触景生情,借“ 花溅泪”“
14、 鸟惊心” 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3颈联 妙用数 词 ,写出了作者怎 样 的心情?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信隔绝,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思亲念亲之情油然而生。4. 展开 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 动的语言描绘“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一句所展现的场面。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 别, 满头 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 发 ,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描绘的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忧国和思家的情怀。5杜甫的诗素有 “诗史”之称,试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15、可从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语言运用等任一方面进行赏析)思想内容: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 时恨别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犹在,春色依旧,国破城空,人烟稀少。运用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悲惨景象、令人深感沉痛。6用 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 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7本文以 望 为线 索,表达了 诗 人 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之情。 8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己 亥 杂 诗 龚 自 珍译 文 :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
16、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 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 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练 习 :1、“落红”在这里比 喻诗人以“ 落红”自比2、对这 首 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 是( B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 用“ 浩荡 ”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 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 花” 一句现常用来 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 爱护 和奉献。3、这 首诗 抒写了 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 心情:既有卸
17、甲归田的惆怅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 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4、这 首诗 形象地表达了 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离愁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志向 。(每空限填一个词语)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 一个角度(或语言、或 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0 字以内)“浩 荡” 一 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 愤然、 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 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 时拂袖而去的情景。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 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
18、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 ,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 时国势渐颓的社会 现实。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东 指” 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 是说 距离故 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 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 人在想什么呢?想落 红护花。 “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 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 话, 传达出诗人“ 不在其位,亦 谋其政”的难能
19、可贵的精神,表明了 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 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望 岳 杜 甫译 文 :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 边暗一边 明,判若黄昏和晨 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练 习 :1诗 中加点的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 ”“高大雄伟 ”) 的形象。( 2 分)2名句
20、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理解。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 这里却有深刻的含 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若从诗 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 分)3. 展开联想与想象, 请用简洁生动 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
21、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4 “造化 钟 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中“钟”“割” 两字用得很好, 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一个“ 钟 ”字将大自然 拟人化, 赋 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5. “会当凌 绝顶 ,一 览众山小。 ”已成 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 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钱 塘 湖 春 行 ( 唐 白 居 易 )译
22、文 :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 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 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 览不 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练 习 :1、这 首诗 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 诗 中哪些字是紧扣“ 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 首诗 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 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 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 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
23、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示例: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 ,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 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 时也正忙个不停地 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外, 还间接地记述
24、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6、诗 中有一个 词语 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7、“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 才能” 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8、下面是对这首 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A诗 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
25、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 分)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 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 谁家”“ 早”“新”突出了初春季 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10、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 诗 ,除了 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 动。其中“几处 早莺 争暖树 ”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 们飞向枝 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 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天 净 沙 秋 思译 文
26、 :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 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漂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练 习 :1、这 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 中原音韵誉为“ 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 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 长期漂泊异乡 的游子的 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2、对 天 净沙秋思 赏析有误的一 项是( 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 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
27、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 动人。D、这 首小令 仅用 28 个字,生 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3天 净 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小令_。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_题目_。4全曲中,暗含题中“ 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枯藤_、_老 树_、_西风_, 与“夕阳” 相呼应的是:“_昏鸦_”,与“天涯 ”相呼应的是: “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人家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断 肠人在天涯 。”5对这 首曲的 赏 析,不恰当的一 项 是
28、( A )A这 首曲的 题目叫 “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 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 “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 “断肠人”是一位“离人” ,“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 项是:( C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 ”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 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
29、幅画卷的。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译 文 :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 边正有千帆 驶过,病 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练 习 :1.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 烂柯人”、 “沉舟”、 “病树” 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2. “沉舟 侧 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 ,你从这
30、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 分)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痛苦、困 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 题译 文 :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 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 劳您为我探看。练 习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 诗,以 “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 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
31、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4请 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 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从比喻、对 偶、 (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 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 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 “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夜 雨 寄 北译 文 :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 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赏 析 :
32、开首点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 ”,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 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 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 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 涨满 了水, 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33、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 语,情深意长, 彻 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 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 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 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练 习 :1、解 释 下 列 诗 句 中 加 下 画 线 的 字 的 意 思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何 当
34、:何 时 能 够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却 再 ;话 :回 叙 2、对 夜 雨 寄 北 的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是 (D ) A“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所 含 情 感 是 无 法 尽 快 与 好 友 相 见 的 无 奈 。 B“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是 说 自 己 处 境 的 孤 寂 凄 冷 。 C“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是 指 对 与 好 友 促 膝 深 谈 的 深 切 期 盼 。 D诗 中 最 后 两 句 是 实 写 自 己 的 经 历 。 3、夜 雨 寄 北 诗 中 写 思 归 而 不 得 的 愁 苦 之 情 的 诗 句 是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35、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_;写 出 了 对未 来 欢 聚 的 向 往 之 情 的 诗 句 是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4、诗 人 想 像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回 到 家 中 ,和 妻 子 一 起 一 边 剪 去 燃 尽 的 烛 芯 ,一 边 回 味 这 巴 山 的 绵 绵 夜 雨 。这 两 句 诗 表 达 了 诗 人 一 种 怎 样 的 心 情 ? 表 达 了 诗 人 渴 望 和 妻 子 团 聚 的 心 情 。惠 崇 春 江 晚 景 译 文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
36、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 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赏 析 : 这首题画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 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 绿 ,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 明,向人 们报 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 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 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 联 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
37、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桃花、江水、 鸭子、蒌蒿、芦苇。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 这首题画诗,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 、要用思 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 、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 “欲上”。这些都不是目能所 见,是通 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 处,正在于以 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论 诗译 文 : 李 白 和 杜 甫 的 诗 篇 经 成 千 上 万 的 人 传 颂
38、 ,现 在 读 起 来 感 觉 已 经 没 有 什 么 新 意 了 ,我 们 的 大 好 河 山每 代 都 有 才 华 横 溢 的 人 出 现 ,他 们 的 诗 篇 文 章 以 及 人 气 都 会 流 传 数 百 年 。 练 习 :1.诗中的“ 风骚”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意思是指(诗篇文章以及人气)2.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不是,诗 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 觉得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 为了突出后者。4.这首诗的主旨是
39、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 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诗人在 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游 山 西 村译 文 :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 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 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练 习 :1、这 首诗 表达了 诗人对农村纯朴民 风的陶醉, 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
40、之情。2、找出诗 中有哲理的两句 诗,并 说说 其蕴涵了什么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 锲 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 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 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这 首诗 的尾联 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 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 时 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 法有误 的一项是( D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 豚” 一句写出了农 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
41、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6头 两句 诗中的 “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 足” 字写出 农 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7“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 _丰年留客鸡豚足。_8颔联 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答: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 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9颈联 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答:是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 赞美古老淳朴的 风情风俗。 10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42、情?答: 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1这 首 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标题是游山西村,全诗没有写一个 “游”字,但诗中的每一句又都和“游”字相联系, 记游的过程表现得很有层次。12用 诗 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 简朴古风存(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3本 诗 的线索是 游踪,全 诗句句 紧扣“ 游”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 层次分明。 14全 诗 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 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3、,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15本 诗 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 请对这两句略作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 “山重水复” 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 “疑” 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又一村” 则 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 难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凉 州 词译 文 :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 析
44、: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 黄河 远上白云 间” 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 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 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 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
45、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 堡垒,地 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 ”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 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关外春风不度, 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 “征战无期” 、 “归家无望 ”。然而, “怨” 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 “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 塞诗的绝唱。练 习 :1对 下面 这首凉州 词的解说和分析有 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远”、“上 ”二字,描 绘出了黄河 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浑景象,意境辽阔;第二句中,一个“孤” 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
46、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的孤独寂寞的情怀。B第三句中, “羌笛 ”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怨杨柳”是指吹奏名叫折杨柳的哀怨的乐曲;第四句中, “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 边塞的荒凉凄寒,暗写了统治者对戍边士卒的漠不关心。C诗的前两句运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将黄河、白云、高山等景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后两句运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戍边 士卒的同情。D这 首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悲壮苍凉而又韵味深远的意境。十 五 夜 望 月译 文 :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47、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赏 析 : 题中的“ 十五夜” ,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 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 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 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 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 丝丝 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
48、想联翩,那广寒 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 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 秋思”必然是最浓挚 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 ,就是 “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 说“ 秋思
49、落 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 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 字,新 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 齐洒落人间似的。练 习 :1. 简要解释“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意思, 说说这两句 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 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译 文 : 早 晨 ,当 我 漫 步 到 这 座 古 老 的 寺 院 ,初 升 的 太 阳 照 耀 着 丛 林 。曲 曲 折 折 的 小 路 ,通 向 幽 静 的 地 方 ,后禅 院 花 木 掩 映 ,又 浓 又 深 。 山 光 的 明 净 使 鸟 儿 欢 悦 ,深 潭 的 倒 影 使 人 心 中 的 俗 念 消 除 净 尽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