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8198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8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包括声光热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回声及回声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疑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2、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施:音叉、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板书: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讲授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检查作业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教师演示实验:敲响音叉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敲响音叉,把其放入水中。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

3、叫作振动。结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结论:翅膀的振动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二)声音的传播教师:我们知道神舟 5 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

4、播声音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结论,水可以传声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学生演示“土电话”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板书: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光速比声速快)学生看 P30 声音表,并分析特点板书:空气中声速 340 米/秒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最慢。学

5、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已知:t=0.1s v=340m/s求 s/:解:由 v=s/t 得 s=vt=340m/s0.1s=34ms/=1/2s=34m/2=17m答:最小距离 17m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学生讨论并回答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

6、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人耳的构造师出示人耳的构

7、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 ,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

8、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

9、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 “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生通常的情况下,我

10、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

11、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 ,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2.双耳效应1-3 声音的特征(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的过程时,

12、注意观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尝试概括,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声音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情感。对声音的探究过程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如果有个人传导系统不好了他可以怎样获知声音?教师以提问为例引导,那么他可以听到各种优美的音乐。下面我们来听一端音乐教师播放音乐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听到的都是什么乐器?这是根据声音的一种特征来辨别的,那么声音都有那些特征呢?讲授新课:1.音调:什么是音调?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并猜想:可能与震动的快慢有关可能与震动

13、的幅度有关究竟那种观点正确?1) 、用钢尺先后伸出的桌子长度不同,使振幅基本相同实验证明。2) 、用梳子拨动的快慢不同实验上述实验证明:音调的高低与震动的快慢有关,震动的快慢又叫频率不同震动的快,频率高,震动的慢,频率低物体在 1 秒钟内震动的次数 叫做频率。2.响度同一种乐器虽然,它的频率一定时,发出的声音仍然会有大小,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猜想:可能与震动的幅度有关选择音叉,乒乓球,当音叉敲的幅度不同时观察乒乓球的震动情况,并听音叉发生不同。或同一把钢尺固定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尺伸听到的声音音调一样但大小不同。响度的大小与震动的幅度有关,震动幅度大音大,反之音小。3.音色那么我们

14、是通过什么来区别各种乐器的?虽然乐器的响度和音调相同,但由于他的结构及组成的材料不同,所以它的音色不同。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 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难点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日说法:由一学生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 中的主要内容。演示:1、以中音播放一曲,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2、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3、用充气

15、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学生说法体验中去比较、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生活现象往往会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行新课一、噪声的来源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如图 1.4-1 噪声的波形。 (见教材)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演示:播放一段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归纳结果噪声的来源。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师生一起归纳结。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阅读 26 页的表,请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并归类。举例:噪声对人们有

16、哪些危害?讨论:非洲北部农村 70 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 20 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这是为什么?三、噪声控制学生实验:课本上没有实验的,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 ,特增设学生实验。实验步骤: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 ;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学生阅读课本图 1.4-4 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的实例。举例:生活中治理噪声的例子。环境保护的教育1.5 声的利用(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

17、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学习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学习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2、 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声与声音的区别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 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

18、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2、看来声包括声音。(二)声与信息的传递1、 【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2、 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

19、并回答实例。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 0.1s 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 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

20、声。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A 蝙蝠的回声定位。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C B 超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D 超声波探伤仪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

21、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二)声与能量的传递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A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超声波回湿器。(三)小结与作业。声现象复习和总结(1 课时)知识要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3、回声:声音的反射。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2、,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 17m。4、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5、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 Hz。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 dB 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3)

2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6、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7、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大于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 90dB,会破坏听力。8、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9、声的利用:(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

24、“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 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典例分析例 1、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声音;B、声源一定在振动 C、振动快的物体能够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D、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解析:根据物体发声的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物体必须在介质中振动才能够发出声音。答案:B,D例 2、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 5.5s 听到雷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可取 3

25、40m/s。实际上雷电是在看见闪电之前发生的,由于光速比声速大得多(约为声速的 90 万倍) ,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5.5s 为声音传播的时间。故打雷处与观察者间的距离为:s=vt=340m/s5.5s=1.9103m例 3、一般男同学说话声音大而粗,而女同学说话小而尖,这里的大小、粗尖分别指什么?解析: 要分清我们平常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粗尖是指音调,一般男同学音调低而响度大,女同学音调高而响度小,成年人的声音比小孩声音的音调低。例 4、录音室的墙壁贴有一层松软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解析: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还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和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很好。播音室的墙壁和地面都

26、要用吸收声波好的松软材料来把室内一些杂音吸收掉, 减少杂音对正常音的干扰,提高录音质量。2.1 光的传播(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光把世界打扮

27、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 ,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进行新课(一)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 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二)光的传

28、播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

29、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反馈练习 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三)光速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反馈练习 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设计作业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课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

30、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光的反射(1.5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1、。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教学难点: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与学生交流)师:学习是快乐的,我们获取知识,去探索、去发现,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应该其乐无穷,让我们快乐的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 (投影出示:让我们快乐的去探索)首先,我们今天来个射击比赛。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用手中的激光手电射击屏幕上的字,每组射击一个字,看哪个组射击得更准?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用到了上一节课中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要先划分好小组)(学生兴趣高涨, 各组很快射准了目标,并回忆起了上节

32、课所学的知识)师:难分高下,都很好。下面再来比赛一场:我要求把激光手电对着桌子上的镜子,最后光斑准确地击中靶心者胜利。(增加了游戏难度,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这一现象,并让同学们回忆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光的反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师:很好,光的反射现象是很普遍的现象,你想知道光的反射的哪些知识?(学生带着兴趣提出他们的问题)(二)新课教学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激光棒发出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师:同学们看到光了吗?光看都看不到,我们怎样来找规律呢?(同学们积极的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找办法)师生共同总结:让光从一根管中穿出来,这根管就

33、相当于光线?师:好,现在看得见了吧(拿出第二根管) 。你能让反射光从管中穿出来吗?请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下?学生上台操作(学生的初步猜想)师:为了便于观察(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那我就再加上一条线(拿出第三根管,边说边放)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一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法线。 师:一下子给出了这么多新概念,是不是有点混了?好,我们来一齐梳理梳理。(请同学们各条光线起名字)很美的图案,规律就蕴含在其中了,谁说说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发现的两侧,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界随入射角的变大而变大。(说明:在物理课程中,学

34、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这也是重视实验情景设计的价值所在)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同学不妨讨论一下,我们能否利用身边的或讲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对不对呢?生

35、:(讨论、设计,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说明: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一来,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将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根据实验,你认为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并总结得出的结论,下面的学生补充)师生总结并展示课件。师:讨论你的结论和课本上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合理?为什

36、么?师: 下面一段时间,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怎样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还有那些发现?彼此交流一下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开始!生:(反思,交流,上台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的组发现了光反射的可逆现象)(说明:如果存在多个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归纳与讨论。因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师:这种逆向传播,我们叫它“光路可逆” 。下面,我们做

37、个小游戏每个同学通过前面的镜子,你看到了谁的眼睛,做完后,同学之间下位交流。师:好的,请你自学学习资料上的小知识。请认真阅读以下小资料:如何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 (1)首先找到入射点,过入射点做反射面的垂线为法线,法线要画成虚线。 (2) 找出入射角,并量出入射角的大小(3)过入射点和法线做一角,使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4)在反射方向上标上箭头表示方向。 然后分两组完成光路图,做完后小组间交流,并思考有什么不同。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将课件屏幕中的卡通片位置放于一平面镜后,卡通片消失) ,结合刚才你的作图,请你自学课本加以解释。师:请大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

38、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反射的重要性,及光污染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 。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请思考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2.3 平面镜成像(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 经历“ 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探究

39、,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 成功的喜悦。(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 、像与物等大;(2) 、

40、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 、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用两支相同的笔。用两只相同的蜡烛。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 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 ,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

41、考、讨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 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教师在此

42、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 ,具体下面要学习)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

43、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 。用点燃的蜡烛做。同学们,试试看。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蜡烛不容易放竖直。蜡烛容易倒下。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你们再试一试看。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

44、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分析实验记录: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5、

45、交流与评价:(1) 、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学生课后自己探究:(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三、课堂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2.4 光的折射(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

46、近感。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 。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现象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4学

47、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 。 (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 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 1。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 2)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6用语言表达探究 1 的结果。教师屏显:结论 1:光从空气

48、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 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3交流,如何定义折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4 (激疑) “折射断筷” 、 “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 、 “硬币升

49、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探究 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 3。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 (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 4;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屏显:结论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结论 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