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本章基本内容这一章与其后的两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说,它并不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另一个“ 主义“ 。但从复习考试来说,这三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本章可以视为唯物史观的绪论。本章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其理论线索是以实践观为核心,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具体分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及其功能。这一章在框架结构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基础“ ,一个 “本质“, 一个有机体(新大纲新加的) 三个“结构 “。 ( 政治、经济、观念(文化) ) 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
2、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复习方法建议 本章试题的特点是,既有微观上的重要性,又有宏观上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看,本章理论内容丰富,考点星罗棋布。例如“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1996 年理科第 2 题) 、“先进生产力 “的确切涵义 (2001 年文科第 2 题) 、“ 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生产关系的科学含义 “(1999 年理科第 3 题) 、“ 上层建筑的内容“ (1999 年理科第 18 题) 、“社会意识的特点“ (2000 年文科第 3 题) 、“政治文明的含义“(2004 年第 16 题)等,几乎涉及到了全部基本概念。从宏观上看,本章的主要原理不仅在理论
3、上是唯物史观体系的建筑构架,而且直接就成为了试卷上的考点,如 “地理环境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97 年理科第 29 题)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001 年文科第 31 题)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2004 年第 2 题)“、“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政治上层建筑是“ 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这些都是既可以出多项选择题也可以分析题的重要考点。另外,2006 年新调整的内容,如“文化和文明形态” ,看以寻常,实际上包含着难点。即说“文明是文化的成果”是有条件的,
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不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成果。即使精神文明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成果。这类问题要梳理清楚,不能夾生。否则自相纠缠,事倍功半。 知识点精讲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由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实践) 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构成。(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中的实体性要素, )1、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
5、、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坏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到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3)地理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
6、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为了充分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对人口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
7、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不能曲意夸大它的作用,说成是决定因素,那同样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马尔萨斯人口论就是如此。(二)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方式是把握社会生产实 践的逻辑范畴社会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正如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实体性要素一样,社会生产实践则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性活动过程。但是,社会生产实践作为物质性的活动,具有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复杂性。必须把它抽象为生产方式范畴,才能准确地把握。2生产方式的涵义和实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8、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3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所以,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须协调发
9、展。社会是一个形成于自然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2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系又区 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 具有不同的运 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四)社会的实践本质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这三重关系,这些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
10、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凡是必须通过人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思想性的关系(政治关系)2.凡是根本不需要通过思想直接形成的关系,物质性的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实践得以进行的方式。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
11、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及生产方式去理解和解剖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1) “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都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深刻性在于它透过人类史与自然史的表层相异之处,揭示出二者在深层次上的相似
12、之处,把社会历史理解为自然历史过程,指明人类社会虽然具有和自然界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又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2)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眼光来考察社会历史;它给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客观依据,给人们以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改造社会的信心和力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补充讲义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社会关系的总体,是囊括全部社会关系的形态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二、社会有机
13、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三种生产的统一三种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1.帮助我们分析社会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像一个活的有生命的那样发展2.启发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必须要从总体中去说明部分,孤立的状态下我们说不清楚任何一个社会现象3.科学发展观是以社会有机体为依据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二、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的功能从内容上看,社会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
14、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功能,一是它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二是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所以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二)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
15、资料和劳动对象;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三)生产力的特性1生产力的本质从生产力的构成可以看出,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这个变换过程,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2生产力的特征 属人性、客 观 性、社会性、 历 史性(1)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即客观性,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它首先是作为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2)生产
16、力具有社会性,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3)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力具有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除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些实体性要素外,还有科学技术这样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
17、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 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力不仅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还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一新论断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先进生产力是指集中体现科技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3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现实的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
18、,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2)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3)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把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作为党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理。(
19、五)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1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通过分配表现为利害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它们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
20、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3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关系。二、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1. 政治法律制度2. 政治法律设施:政党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机器)是物质实体又不是物质第一性社会观念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的: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反映经济和政治)非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逻辑(既不反映经济也不反应政治,反映自然规律,反映人与自
21、然的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经济基础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式再加上风俗习惯。心理还未定型还未沉淀不好说是文化。基本上是全部的社会意识。(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1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涵义所谓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由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同经济基础相对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2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 质附属物” (恩格斯的原 话 )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22、” 。从其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3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根源,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集中体现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政治的保证。(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
23、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国家虽然也有民主的一面,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职能。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最新类型的国家,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四、社会的观念结构(一)社会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社会的观念结构就是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
24、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耸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或意识形态分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形式。(二)意识形态的本质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在社会意识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2意识形态的本质 (反映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随着社
25、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小于社会意识,但它是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是反映社会存在。3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特殊本 质 )意识形态是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观念,也包括经济主张等。直接反映经济和政治因而具有阶级性,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三)意识形态的 相对 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
26、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自己继承自己 (3)意识形态对经济及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反作用于经济,反作用于政治) 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2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四)文化的本质和功能1文化的
27、本质狭义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主要内容是指意识形态。但这个意义上的文化也包含丰富复杂的内容,所以,文化又是包括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广义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它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广义文化的一般特征。 2文化的社会功能(1)知识传承功能。文化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 (
28、2)教育塑造功能。 (3)精神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推动着社会的前进。(4)认识功能。 (5)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3创建先进文化 引导人和社会全面 发展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五)文化与文明形态文化与文明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作为
29、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它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社会。它的活动成果构成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内容。与文明相对应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的实践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六)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