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历史的斑痕”中寻找答案 李鸿章是晚清政坛的传奇人物,也是近代史最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1896 年, 李鸿章先是因“不惜一切代价”与俄国“立约结援”而成人可诛之的“卖国贼”,后又“带着自己的棺材”出访欧美诸国。“一路追回去,尽管知道那是徒劳的”,但在“环游世界” 之后,李鸿章更是对西方文明无限的向往。他在致晚清教育改革家吴汝纶的信件中说, “西方各国上下一心,齐心合作,无事不举, 积富为强;反观中国,政事杂乱,多方掣肘,生财之法亦远远落后。”在文明的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旅法女作家边芹沿着李鸿章1896 年在巴黎的足迹,寻追每一个与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 “试图打开已经闭锁的时间
2、大门”。 作为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历时190 天出访了欧美8 国,尤其是俄、德、英、法、美等五大强国。其中,法兰西之旅历时21天。从抵达巴黎北站,到“被领上双蓬四轮马车”, “那笼里的家禽和带鸡人脑后拖的长辫,已经引得街上看热闹的小民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了。从“官方的记录”看,李鸿章欧美之旅,不但所享用的豪华车厢是由德国军火商弗雷德里克克虏伯提供,法国驻比利时公使还和法国外交部及管铁路的公共建设部商定,让李鸿章的专列直接从法比边界的小城热蒙开到巴黎北站。而李鸿章之所以受到欧美列强之“礼遇”,是因为李鸿章背后的大清国“是远东最大的买主”。 大清国就像一艘破旧的海上巨轮,而李鸿章就是那个“裱糊匠”。
3、甲午海战失败,大清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巩固海防,李鸿章也需要一支海军舰队来一雪前耻。所以,“以残躯暮齿”出访就成了李鸿章的“历史使命”。“所以李鸿章人未到,而被想象中的订单电击过的人群已处在猎食前的兴奋状态了。”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一书中,边芹撷取了法兰西热烈欢迎李鸿章的盛况:专列抵达前一个小时车站就“停运”“清场”,“到站的人进不来,要走的人车不开。”据媒体报道,前来迎接李鸿章的总统代表莫罗少校及外交部代表礼宾司副司长莫拉尔“全都身佩礼服勋章”。 边芹认为,“(历史)是两个人的旅行活着的人有活着的人的现实,死去的人有死去的人的历史,现实与历史的碰撞让人害怕。”沿着清廷特使李
4、鸿章1896 年乘车走的路线,边芹感受到历史“背后深长的阴影”。但是,若由此即断定文明的没落, 或者西方必然超越东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东西方文明的此消彼长是历史的必然宿命,如果把甲午海战之失败或者大清国的灭亡植入整个社会文明史中,甲午海战之失败不过是文明史中的一粒“尘埃” (政治事件)。“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才能明了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所造成的多样化事实”(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所以,李鸿章的出访欧美不但是图谋“富国强兵”,更是弥合东西方文明之“大事件”。 走在巴黎的街头,沿着李鸿章1896 年出
5、访的路线,寻找每一个与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卢修斯阿奈乌斯塞内卡)。斯时的1896 年,大清国的宿命已然明了,并不会因李鸿章出访欧美而逆转,亦不会因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而逃离“分崩离析”的宿命(只是大清国的统治者和李鸿章还心存幻想罢了)。但是,正视历史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正视历史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所以,边芹在文明的变迁: 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所打捞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的斑痕”,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理性的精神(或态度)正视“不愿言说的逻辑”。这不但是大国的气度,更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基础。 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 边芹 著 东方出版社 2017 年3 月版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