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4422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优秀论文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关键词:乳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催化脱水 丙烯酸 催化剂筛选 密度泛函理论摘要: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

2、。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3、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

4、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

5、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6、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正文内容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

7、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8、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

9、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

10、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

11、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

12、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

13、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14、。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

15、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

16、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

17、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

18、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19、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

20、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

21、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22、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

23、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

24、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

25、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

26、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

27、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

28、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

29、,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30、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

31、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

32、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

33、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

34、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

35、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

36、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

37、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

38、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

39、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

40、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

41、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

42、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

43、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

44、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

45、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与催化机理。 使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以乳酸甲酯为原料,在广泛的催化剂筛选基础上,发现浸渍法制备的 NaH2PO4/SiO2 具有较好的催化脱水反应性能。 本文重点对磷酸和磷酸钠盐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和磷酸钠盐经过焙烧后均发生了缩聚反应。磷酸钠盐催化性能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 Na2O/P2O5 摩尔比。通过改变 Na2O/P2O5 比(077-20) ,系统考察了磷酸钠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当 Na2

46、O/P2O5 比等于 10 时,磷酸钠盐以链状聚磷酸钠的形式存在,且仅在聚磷酸钠链的末端存在 Q1 磷羟基,此时其催化效果最好;当 Na2O/P2O5 比小于 10 时,催化剂表面存在强酸性磷羟基,这种强酸性磷羟基会促进乳酸甲酯的脱羰反应,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不利;而Na2O/P2O5 比大于 10 时,聚磷酸盐链段长度随 Na2O/P2O5 比提高而变短,酸强度随之下降,酸性位密度也相应的减少,对乳酸甲酯的脱水反应也不利。 针对筛选出来的 NaH2PO4/SiO2 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载体、反应温度、接触时间以及进料组成对乳酸甲酯转化反应的影响。另外,对催化剂

47、的使用寿命和再生也进行了研究。 鉴于 NaH2PO4/SiO2催化剂的优良性能,比较了不同负载型碱金属磷酸二氢盐-RH2PO4/SiO2(R=Li,Na,K)的催化脱水性能。在所考察的三种碱金属磷酸二氢盐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催化剂的酸性也越强。在强酸性的LiH2PO4/SiO2 上,乳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脱羰反应生成了副产物乙醛;在中等酸度的 NaH2PO4/SiO2 上,丙烯酸的选择性最高;在弱酸性的 KH2PO4/SiO2 上,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最高。 另外,考察了不同 Na2O/P2O5 摩尔比的磷酸钠盐催化剂上乳酸的脱水反应。研究发现,与乳酸甲酯一样,乳酸的脱水反应也需要具有合适酸

48、强度和酸性位密度的催化剂。 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在聚磷酸钠的催化作用下,乳酸的脱水反应为协同反应;而乳酸的脱羰反应按分步反应与协同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对于乳酸甲酯的转化反应来说,乙醛的生成按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方式并行进行;丙烯酸的生成按分步反应进行;而丙烯酸甲酯的生成来源于丙烯酸的甲酯化反应。 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负载型磷酸和磷酸二氢钠催化剂的结构,阐明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生成的初始反应缩合产物及其反应机理。光谱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上,除了聚磷酸外,还有硅磷酸盐的存在;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仅发现聚磷酸钠存在。密度泛函模拟结果也证明,磷酸与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

49、之间的反应在缩合反应的初始阶段比磷酸自身的二聚反应更为有利。但是在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酸二氢钠上,磷酸二氢钠的二聚和三聚是缩合反应初始阶段的主要反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面对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化学工业必须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开发新的生产过程。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制造化学品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乳酸发酵是目前所有的工业化发酵过程中产物对底物的得率最高的过程,其主要原料为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成本低廉,世界生产规模大约为 120000 ty-1。乳酸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利用生物原料生产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乳酸(酯)脱水制丙烯酸(酯)是利用乳酸的一条潜在途径。由于丙烯酸作为一种大宗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近年来对乳酸脱水制造丙烯酸的研究非常活跃。 目前,利用乳酸(酯)脱水制取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都不是很高,研究尚停留在催化剂筛选和工艺优化阶段,缺乏催化剂性能与结构关系之间的深度研究。人们对于乳酸及其酯类的催化脱水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来源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开发高效的乳酸(酯)脱水催化剂,进而研究其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