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黄姓起源及有关资料四千多年前的古黄国黄姓的源起,是以古黄国的建立为肇始的。多种黄氏家谱及有关献都提到过古黄国有两个,如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所引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说:“ 春秋是,黄国有地:一为江黄道柏之黄,楚灭之;一为沈姒蓐黄之黄,晋灭之。”又如黄姓氏族源流也说:“ 春秋时有两黄国,一 为与沈姒蓐并封 这之国,人与晋一为楚灭之黄,在江汉间。”而实际上,除了上面所 说的晋灭之黄(即汾水之黄)、楚灭之黄(即潢川之黄)以外,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都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春秋时为楚国所灭的黄国有两个,除上述潢川之黄外,还有个初楚史研究都称为“西黄” 的黄国(参见何浩楚灭国研究西黄 )。而
2、在这三个上古黄国中,汾水之黄和“ 西黄”(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之东、大富水以西),都后嗣衰微不昌,只有潢川黄国子孙昌盛,成为今日黄姓之主根,故今日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这个黄国的后裔。潢川黄国,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这个潢川黄国为谁所建,也就是说建国之祖是谁,以这个问题,史家说法不一,各种黄氏家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说法,大致有如下数种:伯益族建国、黄姓出自 陶或伯益说。此说见于史记、潜夫论 氏九篇、蔡邕汉 交都尉胡人人黄氏社诰文。大廉(伯益长子)建国开姓证券交易。此说见于中湘黄氏四修族谱、箭楼黄氏族谱、渠阳黄氏城步世谱等。若木说。若木系伯益次子。这种说法认为初封于黄的是若木次
3、子终。此 说见于史记。黄隐公(陆终之孙)开基、黄石(黄隐第 14 代裔孙)肇姓说。此说见于四川三台谱、四川武隆谱。2黄高开基、黄石肇姓说。黄缗建国说。此说见于陡 黄氏族谱、新安黄氏公通谱等。南陆公参胡(陆终次子)建国说。此说见于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黄渊(陆终第四子)建国说。此说见于双井黄氏族谱等黄文仲(陆终第三子)建国主。此说见于江西横峰黄氏宗谱江夏黄氏历代家谱流芳图。伯益之后陆终、南陆公建国主。此说见于鹳薮黄氏族谱、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横峰谱等。陆终之后伯益建国主。此说见于吉安分宁双井黄氏宗谱等。陆终之子伯益之后黄 建国说。在以上的种种说法中,前三种说法认为潢川黄国系伯益族所建
4、,中间各种说法认为系陆终族所建,最后面的在种说法则是糅合以上两说,认为 潢川黄国的创建者是黄帝一颛顼陆终族系与少昊一伯益族系共同的子孙,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说的两条“脉系” ,这里就是将两条脉交叉糅合在一起。这建国肇姓说看来扑朔迷离,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赢姓国,系伯益后裔所建,这是最为可信的。当然,始封建国都究系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他与陆终是怎样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潢川黄国建国的时间是公元前 21 世纪夏代初年。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民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搞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
5、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故最早民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 后芬即们 三年,九夷为御,曰畎夷 黄夷、白夷风夷。” 这里所 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 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从这简略的记载可以年出,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放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 世纪,原来期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3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近,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两周之际
6、,黄国挚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弦等诸赢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赢姓小国的盟主。它学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 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以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赢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 704 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 (we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明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 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
7、(今山东曹县南 10 晨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 656 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的陈国。次年,楚国便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但黄国的统治者自恃与中原大国的同盟,又有齐、宋等中原大国的庇护,所以,没有作战略防御。公元前 648 年,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人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 1400 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各种方献所记略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 黄国故城, 汉弋阳县也。秦 时黄都,赢姓,在光
8、州定在 县四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云:“ 黄国故城,在(定城) 县西十地里,春秋时黄国,有故城。” 国名记云:“黄,子爵,光之定城西十二里,有故城”读史主舆纪要郑五“ 光州” 条上有“黄城” ,注云:在“ 州西十二里”。其他如大量的方志与谱牒,也都有与此相类似的记载。汉代弋阳县、后来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 6 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4是。1978 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 12 处之
9、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地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在大量被发掘的文物中,最能反映古黄国文明进步的是黄国的青铜器和玉器才古文化。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系录考释中收集了解和前出土的 4 件黄国青铜器,其中有黄太子伯克盘、黄君簋、黄 父盘,据说都出自潢川县,由此可知内国有太子黄伯克和王族黄 父其人。1966 年在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了两件黄国铜鬲,铭文是:“惟黄朱抵用吉金作鬲” 。铭文中的黄朱柢应是以黄为 氏、名朱柢的古黄国贵族。1975 年,在潢川县东北 22 里处老李店上油岗磨盘山出土了 3 件黄国青铜,其中“ 黄须颈子伯亚臣” 铜 的铭文是: “侍正月初吉丁亥黄孙须颈子伯亚臣自作 用政,用祈眉帮
10、迈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学者人为,作器者是黄国贵族中黄氏家家族成员,故称王孙,他名伯,字亚臣,须颈邑是他的封地,即今潢川老李店一带。1972 年,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件黄国铜鼎,铭文是:“黄季作季赢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据考证,这是黄国国君 为嫁到随国的黄氏女子所作的陪嫁礼器。这一珍贵器物的出土,验证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史实,一是验证了古黄国曾与随国联婚共同抗楚的史实;意义更为得大深远的是证明了潢川黄国是赢姓国,是少昊的后裔,黄季之女才可称季赢。这使数千年来古黄国是赢姓还是姬姓之争,终地得以了彻底的解决。还有一个得要意义的考古发现是,1983 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
11、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联姻和结盟关系,这又提供了无可置疑的事实。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 黄子”。有意义的是,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 200 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 70 件,其中主器为 54 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
12、共 169 件,其中玉器 131 件。玉器5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而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玉水平。同时。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在第一章中对“黄” 字的语源学探索,古人为什么用代表佩玉的图来表示自己的族社“黄” ,我们从黄君孟夫妇墓的灿烂玉器文明中,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潢川黄国之外,很多家谱中提到的别一个黄国就是晋地汾水之黄。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晨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晨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是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
13、纷向中原内地迁徒,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赢)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和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 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 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
14、县西 30 晨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晨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赢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赢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6上面提到三个黄国有个叫“西黄” 。这个“西黄 ”,是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工作者提出的
15、一个新发现。原来,在春秋时期,被楚国灭掉的黄国竟有两个,一是潢种黄国,另一个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以东、大富水以西、古随国西南,楚史研究者称其为“西黄 ”(参见何浩楚灭 国研究西黄),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巴人伐楚,楚文王率兵抗敌,但被巴人打败。楚师回都郢城时,元老鬻拳不许败军之师入城。于是,楚文王只得以新败之师转而攻打黄国,结果败黄国军队于躇陵,这时,文王才得以入城。这个被楚文王打败的黄国,就在今宜城东南汉水流域,。楚成王时,楚国逐渐强大并扩张势力,吞占汉东之地。在约在公元前 7 世纪中叶,这个“西黄” 被国消 灭了。 这个黄国,很可能就是陆终 或昆吾之后所建立的黄国。但是,陆终之黄究竟是在河
16、南潢川,还是在湖北江夏(今武昌一带),还是在宜城东同,由于证据不足,很难定论。汉魏之世江夏黄氏的复兴黄氏族姓在经历了亡国的巨大沉沦数世纪后,有黄歇的道次崛起;歇死后,黄姓又遭受了灭族的惨痛,为避李园之祸,幸存者都纷纷逃难匿迹,族姓的发展外于滞缓低弱时期。但黄氏是一个具有很强大生7命力的优秀家族,到秦汉之际,便有一些非同凡响的英才,冲破沉寂,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黄极忠、黄疵、黄石等人。其中黄极忠,首开黄姓复兴灾害先河。迄至西汉中期,又有以黄霸为代表的中原淮阳黄氏的崛起,从此,黄姓兴盛不衷。至江汉,不夏黄氏之显赫,黄氏臻于极盛。秦汉之际,楚汉相争,大批英雄豪杰乘势而起,临江(约今湖北江陵一带)黄极
17、忠家族即是其中代表。据吉安兴桥分宁双井黄氏宗谱记载,黄极忠家族是春申君黄歇的直系后代。谱称黄歇之子名叫黄堂,官任会稽太守,因称“四品黄堂”。黄堂之子黄敖,便是黄极忠。他出身绿要,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乘势揭竿而起,成为该地一支义军头目。后追随刘邦,在刘邦剿灭异姓诸侯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消灭九江王英布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故在汉初被封为 (ji 忌)(汉县 名,在今湖北宜城 县北)侯,食邑一千户,开黄九复光之先河。黄极忠封 侯 27 年后去世,谥“严侯” ,故史称 严侯。汉武帝元朔五年(前 124 年), 侯有爵位经黄极忠的后代世袭后,正值汉武帝为强化中央休权而采限削蕃政策,黄氏家庭的 侯国也未能幸免。
18、元鼎元年(前 116 年),汉武帝以第四代 侯黄遂剥夺仅之马的罪名为借口,废除 侯国。至此,西汉历史上存在 80 年的 侯国也即消亡。黄氏 侯国废除四直余年后,汉宣帝采了宽容政策,下诏寻求先世功臣的后代,降罪复家,加爵受赏。因此,黄遂的孙子黄调,于汉宣帝元康四年(前 62 年)受诏复家。元始元年(公元 1 年),汉产帝刘 又封黄极忠的后代黄敞为关内侯。这是汉书记载的黄极忠家族的最后事迹。在黄姓早期历史中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黄氏,是一支与江夏黄氏同样著名的家族。这个家庭因出了黄霸这样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循史的典范而显赫一时,名闻后世。大多数黄姓家谱如禾坪谱、鹳薮谱、潮州谱等,都认为黄霸是春申君的直
19、系后代。8据汉书循吏 传载,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有大志,曾学律法之学,年轻时即为乡里豪杰。曾役使乡人到云陵(今陕西淳化县)做事,因此,他的家族也从淮阳迁到了陕西陵县。曾做过卒史之类的小官。因为官廉睚,精明能干,有智谋,又富有领导才能,后升为河南太守丞。任职期间,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其为廷尉。在廷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也被捕人狱。出狱后,汉宣帝又作他为扬州刺史,不久又升为颖川(今河南长葛市)太守,秩比二千石。在颖川太守任上 8 年期间,黄霸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史赞“ (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
20、增,治为天下第一”。五凤二年(前 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前 55 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建成侯国在今河南永城县),食邑六百户。后世视期为中国封建社会循吏之代表。汉宣帝甘露三年(前 51 年),黄霸在丞相任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谱载他共有 9 子,第五子黄刘一支留居于淮阳阳夏,其余各子,一支分居陕西云陵(今淳化),一去迁杜陵县(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一支居其封地建成侯国(今河南永城县), 还有的居住在他的成名之地颖川。黄霸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荣显发达,“ 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
21、其中,长子黄赏一地最为显达,黄霸去世后,黄赏嗣封为第二代建成侯,食邑增至 2000户,官至关都尉。在位 30 年,至阳朔三年(前 21 年)去世,谥为“ 忠侯”。同年,黄赏的儿子黄辅嗣封为建成侯,于建成侯 27 年去世,谥为“忠侯” 。王莽居 摄二年(公元 7 年),建成忠侯黄 辅去世后,他的儿子黄忠嗣封为建成侯。直至王莽失败,刘秀建立东汉,建成侯国才被废除。黄霸的后裔分支还有一以有名的汝南慎阳黄氏。东汉时,汝南慎阳黄氏因出了个大才子黄宪而名扬于世。据多种族谱、记载,汝南黄宪家族出自黄霸第二子黄宏一支。由于黄宪当时才气非凡,名倾天下,所以,他的后裔,形成为有名的汝南慎阳黄氏。在黄姓发展史上,汉
22、魏之世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族,世居江夏9安陆(今湖北云楚东南)。至黄香、黄琼父子,江夏黄氏大昌于时,再传到黄琼之黄琬时,更臻于极盛,时人誉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江夏黄氏是因黄香而闻名,但它的兴起,却早于黄香。史称黄香之前,江夏黄氏即“ 代为冠族” ,黄香在官任尚 书令后向皇帝的谢恩书中就说自己是享“先人余福 ”。江夏黄氏究竟起于何 时,根据各种黄氏族谱种种不同的说法大致可以肯定,它的形成至少在东汉之前。江夏黄姓的始祖是黄香。他的父新是黄况。黄况之名,见于东观汉纪。史称黄况曾以孝廉起家人仕,开始做郡五官椽,是一种郡国小属官,后
23、官至叶县(今河南叶县)县令。黄况为官清廉,故史书说他“贫无奴仆”。在黄氏世系中,多数黄氏族谱都 说黄香的江夏黄氏是西汉丞相黄霸的后裔分以,未提到黄况,但也有不少黄姓谱牒,如黄姓我族源流、江西金溪双井黄氏族谱等交黄况列为黄香之父,并说黄况是黄霸的第七代孙。谱称,黄装饰品娶妻向氏,生一圣童,这就是名列“二下四考 ”之一、传见 汉书东观汉纪 楚国先贤传等书、被尊为后世天下黄姓之共祖的江夏大始祖黄香。黄香,字文强,出自官宦人家。但到黄香父辈时,已家道中衷,养一起奴仆婢妾,因此,黄香自幼就做过许多为奴仆所干的活,即史所谓“ 躬执勤苦 ”。黄香年 仅 9 负,就痛失慈母,他 伤心欲绝,终日哀思嘀哭,以至身
24、心憔悴,差点支持不到守丧期终,乡人称为到至孝。他的孝心,传闻 、遐迩,当 时 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 门上孝子”赠给他。此后,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誉其为“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香以儒学入仕,在初任郎中 时, 汉章帝诏见他,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扣历官尚书郎、左丞相、尚书令,每我参与国家政事,数陈得失,为汉章帝所器重,被任以重职,掌管国家机枢。汉皇室对黄香亦多奖赏,黄香任尚书令后,增秩至 2000石,赐钱 30 万。元和元年(公元 84 年),皇室在中山宫邸为干乘王刘伉举行弱冠大礼,汉章帝特邀黄香参加,对诸王介绍说:“此 天下无双,汉夏黄童
25、者也。”顿时,左右无不那肃然起敬。根谱载,汉章帝还曾以“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赠给黄氏家族。在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为皇家所重。公元 106 年,安帝即们,黄香出作魏10郡太守。不数年,因郡内水灾免职,旋即去世。其著作,存世的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黄香后裔,备极繁昌。谱载他有 4 位夫人(郑氏、陆氏、李氏、胡氏),共生育了 8 个儿子:琼、瑰、琏、琛、瓒、珂、珮(一作琉)、理。其长子黄琼,字世英。后汉书 黄琼传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因而熟知朝廷界之事,达练官场。父亲黄得在日,即诏任为太了舍人,但因故辞谢不受。父亲去世后,亦边年不应征诏。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
26、 年),公卿中很多人都推荐了,黄琼才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 年),任太尉要职。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 年)梁冀及其族党被诛灭,黄琼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kang)乡侯(邟乡侯国在今河南 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氏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官居要职多年,去世扣,又赠为车骑交军,谥为忠侯,史称邟乡忠侯,敕葬江夏。江夏黄氏大昌于黄香、黄琼父子,传到黄琼之孙黄琬时,则臻于极盛。黄婉,字子琰。少年丧父,由祖父黄琼抚养长大。初作为一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表州刺史、待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
27、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喧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将境内暴动起义一部镇压平定,为汉王朝立上殊功,故期名声大震,政绩为天下率,因此受到重赏,被封为关内侯,董卓人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任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汉阳泉侯国在今安徽霍丘县)。至此, 汉夏黄氏的显赫声威,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黄琬反以董卓专权,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丞相董卓。不久,董卓部半李 等人攻陷长安,将黄琬收捕人狱,后处死。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之后,期子孙纷纷逃向四方。黄琬的第三子龟寿、四子山寿,世居江夏;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 10 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第五子江寿一支,
28、传 6 代后,徒居江西庐陵发迹;第十子黄权、十一子黄保,为躲避李、郭等人的追捕近害,相携逃难,落籍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县)形成江夏黄氏的分以巴西黄氏。传两代扣,蜀国11灭亡,为避战乱,又巴西向东远徒至江西信州(今上饶市),后裔支分江西、福建等地。至今日,江夏黄氏的后裔,更遍布 国,流播世界。海内外数千万黄姓子孙,无不追宵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江夏黄氏有好几个分支,除上面提到的巴西黄氏外,还有南阳黄氏、沔阳黄氏等。汉魏之际的南阳黄氏,是较早从江夏主宗中分离出来的一支。据江浙等地黄氏族谱的记载,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琼的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作南阳太守阳,家室即随迁至此,子孙
29、定居落籍,后业便形成为南阳黄氏。三国蜀将黄忠,是黄守亮的玄孙。黄忠,是南阳黄氏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忠,字汉升,勇猛骠悍,箭法百步穿杨。原为荆州牧刘表帐上的中郎将,后归刘备,随刘备人川定蜀。在攻打益州时,立下汗马功劳。又在汉中大败曹操主力之的夏侯渊,立下奇功,被升为征西将军。不久,刘备又任何其为后将军,加封关内侯。这时,黄忠便与关羽、张飞、赵子龙、 马列超齐名,成为刘备麾下著名的五虎之一。但在第二年,黄忠便去世了。史称黄忠生一子名叫黄叙,早夭,因此绝传。黄忠之弟黄贲,生有一子:长子和璞,次子自溟。长子留居南阳,其子孙在南北朝时多有迁江南者。次子黄自溟,徒居豫章南昌洗马池,临张给诸子留下遗言:“ 丰
30、城山清水秀,我死后要葬在 这里。” 他死后,子孙遵其遗嘱,将他葬在江西丰城,并徒居此地以守墓庐,后裔便繁、衍成今江西丰城黄氏的一支。据箭楼谱载,在同阳黄氏开基始祖黄守亮的孙子辈中,黄缨一支的扣裔,可谓源远流长。黄缨的子孙,有的留居南阳,有的迁居西安府霸上,有的迁居平舆(今河南平舆县),有的任官扬州,有的迁居思明府(今广西宁明县),后裔加入了壮族。在繁衍发展的这程中,南阳黄氏产生了自己的分支,即零陵黄氏、淮南黄氏。零陵黄氏的杰出代表是东吴大将黄盖。黄盖,字人覆,零陵泉陵(今湖同省零陵县)人。据在国志注引吴书记载,零陵黄盖,本为“故同阳太守黄子廉之扣也,枝叶分离,12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这说明
31、三国是的零陵黄氏,确系南阳黄氏的分支,自黄盖的祖父辈才从南阳迁居零陵的。淮南黄氏即黄祖家族,也是南阳分支。黄祖是汉末荆州牧刘表的得力支柱,任江夏太守,根渠阳谱和箭楼谱,黄祖是黄忠的侄孙,出自黄忠之弟黄贲。黄贲生二子:和璞、自溟。黄自溟生的一个儿子即是黄祖。根谱载,黄祖的父亲黄自溟徒居江西丰城,而黄祖则因为得罪仇家,为避祸而移居淮南,遂形成淮南黄祖家族。沔阳黄氏,是三国时期一个很著名的家族,它也是江夏黄氏的一个分以。这个家族因黄承彦父女的美事美名而流千古。沔阳,即今湖北省沔阳县。据禾坪谱载,沔阳黄氏出自江夏显祖黄香之子黄理。黄理生一子名孚勇。黄孚勇官任刺史,生一子,即著名的黄承彦,传见襄阳耆旧记
32、、陈寿三国志注。文献上言其为人高爽开朗,豪放不羁,为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也明过从甚密。黄承彦生了一个丑而贤的女儿,嫁给了孔明。孔明因有这位贤内助,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持印,成就伟业,都有黄氏的内助之功。黄姓的历代流向如水之流,水源足、水势大,则滔滔滚滚,横无际涯。黄姓是大姓,不仅遍布国内东西南北,而县流布海外,流布亚、美、欧、澳,真可谓泱泱乎黄姓。 历 代 流 向 从远古先民到后来姓氏、家族的形成,都不断地有各种原因的流动迁徒。有大规模的群迁,也有小支的、零星的移居;有强制性的移民,也有自发的迁徒。流动迁徒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即自然的13或社会的。自然的是指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或各个不
33、同地区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社会的原因是指残酷的战争杀害,不堪忍受的压迫和剥削等等。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则有荣辱兴衰、吉凶祸福的原因,如宦途沉浮、官职升隆、经商游学、逃难避仇等等。在谈黄姓流布时,不妨称回忆一下黄性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活轻流徒情况。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森伦河流域。后来,他们向东南迁徒,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晨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中原地区。上古三个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就是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 648 年潢川黄国
34、被楚国灭亡后,黄姓的流转迁徒,因种咱原因,几科历代不断。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他人虽然沦为亡国之妈,但却坚守家园,顽强和活。一部分则北逃至河南中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迁到了今湖北境内,今日的黄风、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这引些黄国遗民中,后来有人在楚国做了官。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对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在申镇。后业,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他的 13个儿子,有的就这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原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 30 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
35、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燕尾服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期族人以“江夏” 为郡号。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徒,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对江西、湖同、四川等地。晋代,由于“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这三次大的占乱,中原人被迫空前大规模的持续南迁。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入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 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要、黄、陈、郑、詹、丘、河、胡是也。” 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14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
36、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为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我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唐五代是黄姓人闽的高潮时期。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无漳州,中原 58 姓交官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民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是(668-669 年)随 陈政、 陈元光入闽, 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 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 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史弟人
37、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因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司,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苍,一居长乐北乡之内垅。” 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到中丞。”据宋人何澹 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徒昭开的。明代危素金溪黄氏墓记也说,黄氏之先居光州固始。“至唐监罕御史滔之孙峻,避乱徒闽。峻孙(黄)光仕王氏(审知),官谏议大夫,分其子散居他郡,今邵武、南城、临川,多其后也。” 宋濂莆田黄府群(巳)墓志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黄氏“自唐屯田
38、员外郎潜之子 不仕,至审知时始自光徒莆,在宋称诗书之族”。以上所引各种民 载说明,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 ”或途径。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休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可见,黄氏的分布相当广泛。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秦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 历代 缨”的御批。宋化还有尚书左仆射内潜善,他有 9 个儿子散处广东各 ,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攻入开封,
39、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徒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产、陆丰等地。15宋元之际,黄氏盛于闽粤。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 为 台湾的四大姓,素有“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在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大姓。郡望堂号的变化与分布郡,是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谓郡望,即是指世代居住于某郡地的大姓显族而为当地所仰望者。郡望最初是门阀制度的产物,兴起于汉魏时期,黄姓的郡望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自汉魏至隋唐,黄氏郡望多达 8 个。它们是:江夏郡,在今湖
40、北梦东南,为黄香的族裔所在;会稽郡,在浙江余姚,为东汉黄昌之后;零陵郡,在今湖南零陵县,为三国黄盖后裔所在;巴东郡,在今四川阆中,即蜀将黄权后代;西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可能是酒泉黄衍之后;不陵郡,在今湖北荆州,为黄尚之族所在;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16晋安郡,建于西晋太康在年(282 年),隋初被废,辖今福建大部分,治所在福州。隋唐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郡望由8 个降到 5 人,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贞观氏族,这 5 个郡望是:虢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括州松阳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曹州东阳郡,黄姓为十一姓之一;濮州濮阳郡
41、,黄姓是六大姓之一。而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所记黄姓郡望为 4 个:濮州濮阳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婺州东阳郡,黄姓为五大姓之 ;括州松阳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成书于唐代中晚之交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和时至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黄姓郡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继续减少,如太平寰宇记所载晚唐五代的部分郡望,黄姓只有 3 个:处州缙云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黄姓为五大姓之首;鄂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宋本广韵载黄姓郡望只有一个,即江夏,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百家姓中,也注明黄姓郡望为江夏郡。这种郡望数量的减少,与当时门阀制度的被废除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上引文籍资料
42、可知,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共为 12 个: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而其中的括州松阳郡,即处州缙云郡,在今浙江丽水一带;“ 虢州江夏郡” 当为“鄂州江夏郡”之误;“ 曹州东阳郡” 当为“婺州东阳郡 ”之误。下面说堂号。堂号是与祠堂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先说祠堂。所谓祠堂,是指祭祀祖宗或贤能有功德者的专用场所,又称宗祠、宗庙、家 庙、祖庙、祖庭。几乎所有的宗族都有祠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先秦,天子至公卿大夫都有宗庙。秦代,尊皇帝而贱大臣,所以,皇帝之外,大臣不再敢私营宗庙。汉代以隆,情况稍有变动, 为官者可
43、以在先祖墓茔之处营建庙堂。直至宋元以后,宗祠才在民间各地发展起来。17所谓堂号,是指祠的名字。堂号一般以姓源发祥地和始祖的住地为名。一般地说,以前都为名的叫地望堂号(州郡号),以后者为名的叫自立堂号(族号)。黄姓的地望堂号有:江夏 会稽 零陵 巴东 洛阳 晋安濮阳 东阳 南安 西郡 栎阳 安定房陵 汉东 上谷 谯郡黄姓的自立堂号有:江夏堂 思敬堂 逸敦堂 敦睦堂炽昌堂 紫云堂 种德堂 两义堂忠孝堂 彝伦堂 叙伦堂 德永堂志坚堂 云积堂 崇德堂 追远堂双井堂 诚明堂 一诚堂 四元堂月会堂 古本堂 伦堂 聚斯堂望烟堂 五桂堂 保粹堂 永思堂其中,影响较大的祠堂主要有:江夏堂:系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
44、)黄庭坚所立。位于江西分宁双井。这 是发宁黄氏最早建立的祠堂。祠堂门前写有这样的对联:“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 此联是对江夏黄氏的源远流 长和兴旺发达,以及黄香开创的孝友家风和文章勋业的歌颂。思敬堂:建于南宋末年。当时,福建莆田东里黄氏黄滔的第十二代孙四如先生黄仲元,曾与弟、侄一起购买叔黄时的故居,建族祠“思敬堂” 。此 为莆阳黄氏建祠之始。黄仲元为此祠作 族祠思敬堂记。此文至今保留在他的四如集中。逸敦堂:系福建安海黄氏家族建。明代正统年间创建之初,祠堂非常简陋, “不 过数椽” ,后来 实族昌旺,子孙富裕,便在明嘉靖时大兴土木,增修族祠
45、,直至万历年间和峻工。祠成之后,时为南京礼部尚书的族人黄汝良,写了祠堂疏记一文,对该族祠堂源流作了详细叙载。敦睦堂:有两处。一为江西各支黄氏合建,以团结本族风吹草动宗,共同敬祖收族,并创修统一的通谱。另外,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18湖南九郡四州黄氏合宗江夏,在长沙飞虎寨右寨(三国时黄忠故宅),合建湖南全省黄氏总宗祠,亦取名“敦睦堂 ”,设置各支黄氏的开基始祖神位,并统修湖南黄氏世谱。炽昌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广东湖州地区的黄姓,胡潮州北门内薛厝苍(在平路北端)附近,合建潮州黄氏大宗祠,奉黄峭山为大始祖,各县祖宗概为房祖列祖配祭,共有神主 170 余尊,每年定期祭祀。祠堂以
46、峭山公“ 外八句” 诗末“三七男儿总炽昌”的最末二字为名,名曰“炽 昌堂”。黄姓祠堂影响较大的,当然远不止这些,上面仅举数例而已。故城青铜玉器:民族文化的瑰宝1、故 城黄国故城是古代黄国确在河南省潢川县的明证,她是黄姓的祖根圣地,也是古黄文化的文史馆。近年来,当地的黄姓联谊会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的黄氏宾朋,黄国故城遗址是他们观览朝拜之首选。面对千年的故城,俯拾一些陶片,揣上一抔城垣土,鞠躬叩首,或许可以慰藉思古的幽情,表达游子的离恨,而故城所体现的古黄文化风貌,更能在他们心中点燃起永不熄灭的自豪之情。从史书记载到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昭告天下黄姓儿女的是,古黄国故城的确切位置在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
47、政府所在地。遗址位于淮河以南,潢河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国都城,也是全国罕见的春秋古城遗址。据说,这座古城的形成始于黄族定居此地的夏初,后来逐渐增添一些防护性建筑,到西周春秋,她已是淮河岸边一座恢宏的城池。19如今,古城遗址的城垣尚在,周长 6770 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 2.814 平方公里。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 5 米的宫殿遗址区,周围世代民众称之为“ 黄君台” 、“黄孙台”、“黄君庙台” 。台上有一“ 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称为“神池”。专家论证,城垣和黄君台均系由黄色、黄褐色硬土多层夯筑铺垫而成,二三千年前的黄国人能够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说是丰
48、功伟业。在东西城墙外,发现有四处制陶作坊、两处制铜作坊遗址,周围散布着西周春秋时期的各种陶片、铜渣、残破铜片,以及戈、矛、剑等兵器残片。据此可知,黄国故城的手工业作坊主要布局于城外,说明黄国的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尤令考古学家振奋而又迷惑的是城内的水井。据当地民众传说,城内有 72 眼“ 莲花井 ”,今已发现、清理了 15 眼。井分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与当今的无异,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贴上一夹砂陶制的圆筒作井壁,木圈井则采用直径较大的圆木对劈,凿空中部后置于井坑内,竹圈井即采用竹子编织成筒形置于井坑内,既保持了水的清洁,又加固了井壁。但黄国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撩开
49、,城北大片砖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区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蕴,还有待今后逐渐去认识。2、青铜青铜文化是最能代表古黄文化精神风貌和制作工艺的。目前已出土的古黄文化器物有 458 件,其中青铜器 74 件。黄国青铜大体有四类:一为生产工具,如削括器、尖锥器、刀、铲等;二为生活用具,如豆、壶、盆等炊器或饮食器,一般小巧玲珑,构思精妙,制作精美;三为兵器,如戈、钺、刀、镞、剑等;四为礼器,如鼎、盒、盉 等,既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又寄托着黄人的信条、期望。黄国青铜的纹丝古朴、多样,主要有波纹、涡纹、瓦纹、几何纹、重环纹、 鸟纹、蝉纹、虎纹、云雷纹、鱼鳞纹等等,精细华丽,大方沉稳,流畅舒展,诡谲威严,各具千秋。当它们与坚实、厚重的青铜大器相配20为一种物化的精神制器时,体现的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观念与理想。黄国青铜的铭文,对研究黄国历史的人来说弥足珍贵,那是时人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