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营养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和轮作模式对河南褐潮土肥力的影响关键词:耕作方式 轮作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摘要: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 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
2、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
3、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4、。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
5、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
6、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正文内容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
7、,选用小麦品种新麦 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
8、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
9、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
10、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
11、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
12、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
13、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14、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
15、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
16、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17、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
18、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
19、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
20、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
21、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
22、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
23、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24、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
25、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
26、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
27、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
28、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
29、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
30、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1、。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
32、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
33、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
34、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
35、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
36、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
37、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
38、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
39、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
40、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
41、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
42、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
43、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
44、,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改变不同,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处理对土壤的容重降低程度分别高于小麦/玉米处理0.09g.-3,0.13 g.-3。 6)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处理的碱解氮 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8.14.-1,而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分别增加 8.29.-1、0.78.-1;小麦/玉米处理的土壤全氮2008 年比 2007 年减少 0
45、.005,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处理的土壤全氮分别增加 0.016、0.006。三个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8 年各处理方差分析显示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花生处理之间呈显著差异(plt;0.05),小麦/玉米处理和小麦/大豆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lt;0.01)。 三个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2008 年均较 2007 年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一致,2008 年均比 2007 年相应增加。三个处理的 pH 值均有所降低,其中小麦/大豆处理降低的幅度最大。7)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小麦/玉米的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小麦/大豆和小麦/
46、花生高;小麦/花生的磷酸酶在三个处理中最活跃。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作物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和作物的生长规律一致,但不同作物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三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依次为:小麦/花生gt;小麦/大豆gt;小麦/玉米。本研究于 20072008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农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新麦19、玉米品种郑单 958 花生品种豫花 14 和大豆品种许豆 3 号为试验材料,以大田试验结合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旋耕(15)、浅耕(22)、深耕(32)4 种土壤耕作方式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三种轮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以及土
47、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物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旋还处理的生物量、颖壳重、20 株平均穗长、50三行的总穗粒重及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但 50三行的总穗数比免还处理少,其产量也较免还处理低,浅还处理产量居第三位,深还处理各项考种指标四个处理中最低。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较基础土壤降低幅度增加,四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相应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性的形成。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
48、田后,四种耕作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均较基础土壤减少,全氮含量增加。其中旋还处理的全氮累积量最大,而免还处理最小。 四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即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的加大,土壤有效磷逐渐降低:全磷含量依次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较基础土壤有所增加,其中缓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旋还gt;浅还gt;免还gt;深还。 土壤 pH 值较基础土壤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基本一致。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对土壤耕作深度而变小,与土壤容重变化一致: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 土壤脲酶活性在小麦生长前期四种耕作方式之间变化不明显,在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其活性顺序为:免还gt;旋还gt;浅还gt;深还,说明耕作深度对影响氮素转化的酶类存在影响。土壤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在中碱性土壤上活性较高,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较显著,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活性明显提高,这与土壤温度变化相近。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小麦生长期间均呈先降后升,小麦的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耕作深度而减少。5)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