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内保险生态理论的思索.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10102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保险生态理论的思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内保险生态理论的思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内保险生态理论的思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内保险生态理论的思索 保险生态理论是保险发展理论实现跨越的桥梁作为 人们也越来越担忧粗放式经济增长未来可能面临的严峻危机,进而开始探讨能够解决“人类困境”的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从Boulding最早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他便明确阐释了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就必然要推陈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而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经济内涵的理解逐渐深化,生态经济学被定义为一门“可持续的研究与评估的科学”,其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又具有互补性。作为

2、理论源流,生态经济学的上述内涵特征在保险生态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同样鲜明的体现。自1980年恢复停办了20多年的保险业务至今,保险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艰辛地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全国保费收入由期初的4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保险公司由最初的独家垄断增加到2010年年底的146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包括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在内截至2010年底已达到2550家,兼业代理机构近1899万家;保险营销员更是发展到2010年底的329万余人。与此相对应,最初的保险发展理论无疑是基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部门增长的基本模型,

3、集中于微观层面保险系统内部发展能力的分析,以保险发展与资本、人力资源、产品数量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主要工具支撑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行业的超速发展过多的依赖于机构的无序铺设、人员的盲目膨胀,单纯以保费论英雄的“跑马圈地”式经营理念埋下了诸多行业隐患。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深陷泥沼的国际金融市场让中国的保险业开始真正冷静的思考繁荣背后的风险与困境。实际上,原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保险发展理论开始面对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等新的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增长的内涵已发生质的变迁,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趋势所形成的现代保险发展理论

4、热点。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保险要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实现保险系统内部需求与供给、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加强保险经营、销售、投资等行业风险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保险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宏观层面上确立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地位,研究保险外部发展能力的制约因素,对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论证。上述研究目标恰恰促成了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后者实质上成为传统保险发展理论向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跨越的桥梁。首先,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保险发展问题,打破了传统保险理论“孤芳自赏”的研究束缚,尝试跨学科、多维度的系统研究模式,反映了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只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才有可能实现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此外,随着保险功能的不断拓展(由经济补偿功能到资金融通功能再到社会管理功能)和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保险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性问题,准确理解、合理利用保险与外部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支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基石。保险生态理论正是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仿照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借鉴生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尝试剖析保险生态系统结构,探寻保险组织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毫无疑问,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下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 保险功能理论拓展了保险生态理论的

6、研究内容 目前,业界及学术界对世界范围内保险功能演进的三个阶段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包括周道许(2006)、魏华林李金辉(2003)、张金林(2004)、李金辉宋玲(2004)、彭芳(2011)、薛生强石健(2006)、黄理恒(2010)等。发展初期,保险以互助保险、合作保险等低级形态为主,随着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的产生和数理技术的进步,理论意义上的人寿保险成为现实,保险的一大基本职能经济补偿功能逐渐得到了发挥,所谓的“单一保险功能说”也就形成于这一阶段,人们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仅限于经济补偿与给付;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保险业和金融市场日益发展壮大,商业保险已成为主流的保险形态,作为“契约

7、型储蓄机构”,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筹集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基金补偿和给付的时差性及其内在的保值增值需求又促使保险公司将积累的大量资金以投资的方式进行运用,成为金融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衍生出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保险功能理论相应的发展为“复合功能说”;随着学术界开创性的将保险作为经济杠杆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及运用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如系统工程理论、动态分析方法等)分析保险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角色,人们开始较为普遍的认识到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爆发的保险危机、巨灾风险等突发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政府重视利用保险解决社会问题的步伐,由此逐渐形成

8、了涵盖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的“现代保险功能说”,并延续至今。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点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其间又经历了较为波折的历史反复,因而保险功能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表现也相应滞后于上述时期。魏华林皮曙初(2008)、薛生强石健(2006)等指出几个标志性事件作为我国保险功能演变的三阶段分割点: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国有企业损失补偿自此由财政拨款转为保险补偿,可以看作我国对于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正式认可;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监管

9、机构,保险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确立了保险业作为中国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独立经营地位,保险在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资金融通功能日渐显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保险业迎来了发展高峰,行业规模、结构都取得了历史突破,而同时期,“非典”、“禽流感”、冰灾、地震等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于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强烈审视和探讨,中国保监会武汉保监办课题组(2003)、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3)等均明确提出现代保险具有保障/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项功能,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更是将“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

10、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列入了“国10条”。尽管也有学者对保险的上述三大功能在哲学逻辑上提出了疑义(包括林宝清(2004)、吴成良姜占英(2004)、王竹陈鹏军(2010)等,其核心观点均在于有关保险功能与作用的区分),但保险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所发挥的效应和角色定位应该说得到了普遍认可。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保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都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的领域,20世纪中期以后,学者对保险功能的关注逐渐由其微观层面扩展到中观、宏观层面,这一理论演变的背后是保险产业发展环境和保险实践活动特征所带来的变迁。首先,经济发展增加了人类的风险总量,并引发多样化的风险形态,从而对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提出

11、了更高要求;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新趋势带动金融混业经营浪潮,保险与银行、证券之间的渗透融合愈演愈烈,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资金融通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在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影响不断扩充,客观上对保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提出了创新要求;第三,世界各国频繁遭受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风险,单一的政府财政补贴与慈善捐助已力不从心,且社会成本偏高,而保险在应急体系中所能发挥的高效、稳定作用则越发显现,与此同时,和谐发展的世界经济新内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提出与推广,社会管理功能成为保险新的历史使命。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普遍意识中对于保险的上述功能已越来越清晰,而

12、这些功能的实现显然不是一个行业、几个企业就能承载得了的,必然有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来实现。保险生态理论正是以全新的视角和系统的发展观来探寻充分发挥现代保险功能的有效路径,指导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人们对保险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保险生态理论在保险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结构关系上的拓展提供了宽阔思路和实践依据,奠定了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平台。 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对象 从前文的梳理不难看出,推动现代生态科学发展和演变的关键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它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今天,对生态系统的普遍理解是: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13、境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功能的复合体。李振基、陈小麟(2004)归纳了生态学的十条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尽管学术界尚未产生成熟的保险生态理论体系,但现代保险具有鲜明的上述生态特征已是业内外达成一定共识的观点。伴随着发展思路的深刻变化,我国保险业正逐渐跳出“就保险论保险”的狭隘视野,将保险自身的发展放置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因此,与传统保险发展理论最重要的区别,保险生态理论是以“保险

14、生态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从保险行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角度,探索实现我国保险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科学路径。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内涵,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构成,前者又具体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不同的角色。经过一定时期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进历程,我国保险业也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完整结构和充分功能的保险生态系统。因此,结合保险的自身特征,我们可以将保险生态系统相应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各类保险市场主体(包括需求主体、供给主体、中介主体)与其存在和发展环境之间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分工协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具有一定自我调节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动态功能单位。基于此,保险生态理论将侧重于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重新诠释保险经济运行方式,系统性的探讨各类保险市场主体之间以及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从而为实现符合保险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指导。 作者:谭英平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