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09738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 昌吉州阜康市人民检察院王新峰 【内容摘要】 :本文揭示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显现的突出问题,妥善化解矛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需要法治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从立法角度健全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方式,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诸多路径。 【关键词】 :民生问题保障体系立法层次以人为本政绩评估法治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着贫富分化、城乡二元对立、利益不均等社会问题,一些服务于公共需求的机构和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依托政府公权力、借助于对公共资源和市

2、场地位的控制和垄断,获取超本职超经济利润,形成对于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挑战。妥善化解矛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现有的最大优势是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保证了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一个能够强制执行法律的政府。这是提升民生,改变现状的核心。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民生问题的诸多表现 (一)、贫富分化加剧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但到了2021年,已超过了0.48。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人数最多,占80%左右(城市和农村综合起来看),中等收入者占10%左右,高收入者就更少了。和谐的结

3、构应是扩大社会 作者简介:王新峰新疆昌吉州阜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电话0994-3234621 1中间层,使社会从“金字塔型”转变为“菱形结构”或“纺锤型结构”。 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中国解决不好共同富裕这个大问题,将会出现普遍的社会不满,国家政策将无法实施。社会不仅会进一步分化,而且会发生社会分裂和剧烈的社会对抗。 (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很严重,自然灾害日趋频繁。河流区域性污染严重,1/3以上河段的水体丧失了使用功能。酸雨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是世界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雄踞

4、”世界第一。癌症高发区和污染带区域相重合。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显现。 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高消耗、高成本的破坏环境的高增长经济,是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住房价格一路飙升 如今,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在城市,年轻人购买一套住房的抵押贷款需要三代人共同偿付抵押贷款。中国住房兼具了商品、金融、社保等多重属性,价格是扭曲的,个别城市住房投资属性的强化使中国楼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彩游戏。 高房价不仅加重了人民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农民工进城问题 我

5、国2021年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1.5亿人,农民工事实上已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口,但身份仍是农民,是名不副实的城市人口。他们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就业、维权、子女受教育方面及在外地无法享受医保待遇等。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强烈、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是我国未来10到20年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适应产业升级、支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 (五)、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21级农村生源仅占17%。“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毕业选择越窄。”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城市与农

6、村教育的不平衡,是我国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的一个缩影。“上好学难、上好学贵”。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择校费、赞助费花样百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再次浮现出来,考还是不考,读还是不读又出现在贫困的农村学子和父辈的脑海里。 哈耶克认为,真正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而不是财产的平等。就业起点公平要求每个公民要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往往是倾向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弱势群体,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此外,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 3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也只有22.5%。农村许多人得了大病不得不放弃治疗,小病则靠“硬扛”,小

7、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 德国、北欧国家,都注意积极地调整和遏制市场经济的副作用,注意在市场经济、社会公正和个人发展之间找一个和谐的切入点。 二、民生问题的分析 (一)、社会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由于医疗、教育、房地产等公共产品被强行推入市场交易,很多民众在福利和公共品方面所遭受削弱乃至剥夺。人多资源少,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导致农民受到种种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此外实行承包后,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无法推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没有规模效益,导致农民生活贫困,纷纷外出打工,农村留下的都是老弱。 (二)、法治不完善 法治使社会发展成果分配规

8、范化、法治化,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在社会动态发展中,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 近期发生的典型性群体性事件凸显出中国法治建设的滞后。如:在瓮安事件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经商办企业现象的普遍化,是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中侵犯群众利益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沉淀,是社会治安恶化、公共服务缺失的集中爆发。而透过孟连事件,人们也看到了官员和橡胶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伤害胶农利益的利益共同体。 (三)、个人因素 极少数干部只热衷招商引资、上项目,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基层政府和干部有“唯上”的压力,却没有“尊下”的动力,难以认真倾听和有效解决群众诉求。极个别干部将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 困难群众往往基于在经济

9、实力、法律知识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其诉求不能通过法律的正常途径得以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 三、民生问题的特征 (一)、民生问题的概念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包括公民生存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休息权、健康权等合法正当权益的维护,还涉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如信息公开、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制度等。 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民生就是广大百姓的权利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住房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使之实现。法律能够为民生问题提供一种和谐、规范的解决途径。 (二)、民生保障

10、的根本是法治 法治是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就业权、经济权、社会保障权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民生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以解决民生之基,法治保障公民就业权以解决民生之本,法治保障公民劳动报酬权以解决民生之源,法治保障公民物质帮助权以解决民 5生之依托。 (三)、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 在教育、收入、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社会治安、扶贫和困难救助、突发事件和应急、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水电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在这些民生需要的领域,市场大多是失灵的,需要由政府来提供保障和供给。 (四)、民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

11、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的改善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人民消费能力弱,扩大内需这样的重要举措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四、“民本位”的执政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2021开始“胡温新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相继出台,这是中国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历史转变。 和谐社会的画卷已经展开,润泽百姓的雨露继续播洒。国家在2021年全部免除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农村实行了免费的9年义务教育,并且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

12、免除了书本费和住宿费。着力解决农民工生活和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培训、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 6富士康工人跳楼、本田工人停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工事件,清楚地表明,以低权利、低福利来维持的高增长不具有持续性,企业和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努力做好“蛋糕”,将更多的“蛋糕”切给民生、更多的制度设计立足民生、更多的应变之举倾向民生,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来调节市场需求。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无论是物价和房价,地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让利润更多地流向劳动者,流向社会,并作为维护基本社会和谐的成本。 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

13、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政策创新的潜在可能性与实践模式 西南某市提出了“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生产力”的口号,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拒绝“带血的gdp”。该市“十大民生工程”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他认为公有资产的收益,可以降低对税收、国债的过度依赖,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将国有资产,税收和国债三者做整体通盘的考虑,通过国有资产的市场收益来降低税率和减少国债,是米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贡献,而西南某市探索并创造

14、了制度与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内涵。 五、构建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一)、民生问题法律保障体系现状 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它像一双温暖的手,给弱势群体以安抚,保障社会生活健康有序。按照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社会制度的设计应当以“适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为导向,保护弱者的利益,减小贫富分化。 过去,由于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立法逐渐增多,2021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2021年,社会保险法颁布。至此,社会法的基本框架

15、形成。此外,住房保障立法、社会救助立法、社会福利立法等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也已提上立法日程。2021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为人们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保险项目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进入定型、稳定、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陕西凤翔“血铅事件”为例,可以发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矿产资源法都是原则性规定,操作性差。这些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细则一般由中央政府的环保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来制定,从而使环保法律配置给公众环保权的实现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 适时修改已滞后的法规,真正使每一部社会法律发挥相应的规范社会关系和维护公民社会权益

16、的作用,是社会立法的发展方向。 (二)、从国家立法层次构建完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立法是一项利益平衡的艺术,要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法规草案应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深入基层,倾听基层管理相对人的利益诉求。 1、参照国外成熟的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立法 美国国会于1949年就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宅法,日本于1951年颁布了公营住宅法,随着我国物权法的实施,人们越来越期望住房保障制度能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更多地体现出公共利益,体现出居住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从法律层面详细规定住房保障的对象、标准、方式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相关优惠政策

17、的适用等,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以及相关金融措施出台提供法律依据。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采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在建工程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等组合型担保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发挥金融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作用。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不能担当借债的主体,必须由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需要完善合作机制,严格准入标准、审核程序、退出机制等。积极探索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在法律层面上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确保公平。 2、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一体化的医疗、

18、养老保障制度我国82宪法没有把享有医疗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规范,立法出现空白。在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项目和系统时应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出发,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循序渐进的社会保障立法规划。根据我国国情,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社会保险法在统筹层次的规定中使用“逐步实现全国统筹”、“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充分考虑了国情、民情。 目前,在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价值取向、政府职能定位、资金筹集方式、法律实施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一些规章,意见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的立法层面上,内容都过于简略,随意性大,导致法律规定的不确定和适用时的困难

19、。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公民医疗保障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鼓励农民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为会员集体投保等方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回归公益性本位。 笔者认为,尽快制定我国的医疗保障法,将目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相关立法的力度,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平衡地区间的医疗保障状况,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完善政府职能,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严格监管。 在全民养老保险体系中,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纳入,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逐步解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不公平因素。 3、针对目前法律实

20、践纰漏,做好法律修正工作,为民生保障构筑好防线 2021年全国一共有50多万家的工业污染源的年申报单位,缴纳的排污费是185个亿,一个企业一个月平均的排污费不到3000块钱。违法成本太低。以大气污染为例,中国环境标准大概是20多项,美国的eph187项,对违法容忍程度的率值非常低。现实中还存在着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的潜规则,地方财政依赖污染企业体制。 因此,宏观上,国家要增强环保法的刚性强度,对发展资源循环技术需要强制性的规定;从微观上,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不同的资源采购、利用指标,以及污水、废气的排放标准。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押金制度。 注意解决法律实践中的“善法恶行”现象,如华为“先辞

21、职再竞岗”,直接规避劳动合同法。针对困难职工和特殊职工的倾斜和保护措施可以参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按一定比例对用人单位征缴人头费,于已安置这类职工的单位,按其安置人数或安置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予以减免。避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 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和安全等工作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 注意法律之间的协调,建议对拆迁条例在如下重大修改:明确拆迁行为的征收性质,明确拆迁的政府主导性,明确补偿和安置规则。物权法第42条和第44条有关征收征用制度的规定,比较原则化,需要细化补偿比例,明确规定被征收征用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权 11利救济程序。 (二)、从地方

22、立法层次构建完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立法法规定地方立法活动必须遵守立法权限规定,与上位法保持一致,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相抵触。在国家法律层面的一些基本制度明确后,地方就要相应进行立法调整,以增强地方立法的实效性。 1、科学积极立法 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未来只能通过配合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来执行该法。 老农保与新农保怎样才能实现无缝接轨。如何提高参保的档次与标准。目前新农合的主要管理部门是卫生部,城镇职工、居民医疗由人社部负责,互不衔接运行。这样人员流动就会很不方便。报销

23、系统,药物基本目录也不一样。社会保险法第22条就有明确的规定,省一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2021年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需要地方性法规予以细化加快就业相关立法的进程。目前重庆、湖北、安徽、陕西等10多个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了促进就业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责任,作为县级以上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 2、避免消极立法 12有些地方为从地区利益出发,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公然违背法律原则立法。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

24、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外来务工人员期待的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将因各地“具体办法”不同而不平等。有的地方允许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但是具体规定与当地学生要么不在同一学校,要么在同一学校,但另外编班,师资力量水平也大相径庭。这种“保留地式的隔离”背离立法宗旨。 有些地方颁布市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实行“集体排他”政策,违背不歧视的法律原则。就业促进法应增补规定政府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责任,增补规定针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民事责任。 (三)、从市场经济对法律的要求构建完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真正

25、的民生经济,发展经济是手段,改善民生是目的。 不仅要促进经济、提高效率,更要实现社会的正义。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民生性和消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促进效率,促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来改善民生。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公正原则,核心是机会均等。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了以社会公正、民生保障为主旨的“后改革时代”,其根本任务就 13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在宪法中将公民的迁徙自由予以明确规定,逐步改革户籍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日渐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 我国农村户籍居民身份与农村集体的成员资格缠绕在一起。如果两种不同的资格或权利能够分开,财产资格不

26、再以户籍居民身份为前提条件,户籍制度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 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造成人口的盲目流动、城市犯罪率的上升及破案率的下降,给交通、医疗、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带来不堪承受的重负。一些国家的公民享有自由迁移和移居的权利,是因为人口密度小,机会多,城乡差距不大,社会收入富裕程度均衡所致。而我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特别是内陆与沿海)等多种因素造成政府很难出台大的户籍改革政策。 这需要有一个过渡期,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比方加一些诸如居住的期限、有无固定住所、有无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等限制条件,使城市在吸收有用的人才的同时不致留下社会问题的隐患。农民在城里找到工作和

27、有了稳定的收入,放开户籍闸门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允许在同一城市(不是企业)打工三年或五年并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在该城市携家落户。一经落户,应和该市低收入居民同样享有当地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并纳入当地社保、医保体系。 1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不足,导致劳动者的权利缺失和地位沦落。 2、法律手段规范土地流转 目前,中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土地制度,农村集体土地不能流转,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物权。权利转换的唯一方式就是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这种模式并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土地的要求,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28、,其中强调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仅可以通过对价,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出让、出租,而且可以有条件地成为抵押融资品。 农村农用地可以采用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如,土地出租:由专业合作社或业主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除了每年租金外,还以固定工资优先返聘出租土地的农民到专业合作社上班。土地入股:农户通过入股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后,可以参与到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中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劳动得到工资酬劳,而且在生产劳动和技术管理过程中学到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严格禁止和严厉查处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或事实

29、上的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产作为抵押品严禁抵押,否则会产生“新失地农民”,产生非常可怕的社会风险。 六、社会转型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路径 (一)、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振兴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靠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拓宽产业幅,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可以就地把农民转移出来。重视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包括生

30、产型服务业,容纳更多的就业。 (二)、政府应实现角色由管理者向公共服务者的转变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更有灵活性、效率,如采用短期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等。中国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还需要政府结合国情,借鉴之。 (三)、建立关于民生问题的政府政绩评估体系 1、以gdp为核心的政府政绩评估体系的缺陷 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公平正义实现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现行考评机制

31、中gdp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造成某些干 16部只抓经济,而不顾人民的基本人权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政府政绩评估体系应当重视民生问题的状况和改善程度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通过强化税收调节,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民生工程应突出关键群体和重点领域,将政策保障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并举。大学生职业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关于就业的政策纳入民生工程,“授之以渔”。医疗方面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零差率销

32、售,实现同药同质同价。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3、按照监督法的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 方式有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监督、执法检查、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 “民生报告”提请人大代表审议,由人大监督执行,政府抓落实。人大常委会监督民生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看得见摸得着。将民心工程变成“法治工程”,民生计划得更规范、更严肃、更权威。 (四)、完善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之道,重视弱势群体的声音 17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弱势群体数量在1.4亿

33、-1.8亿人左右,约占我国人口数的11%-14%,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农民、农民工构成了弱势群体的主体。饱受侵权之苦,但维权之路艰难无比。 1、要提高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程度,完善法律诉求机制建设针对大量出现的诸如拖欠工资等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情况,简化法律诉求的程序;发展针对弱势群体的国家法律援助体系。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充分运用刑法修正案 (八),打击恶意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 2、开拓利益表达新途径,组建农民工工会等社会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通过一些相对独立平台来吸收不同社会群体意

34、见,如信息公开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中介,反映民生的诉求。 运作良好的工会组织,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工会表达劳动者诉求,提供一个交往和讨论的平台,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体系,增强社会对利益关系多元化发展的承受能力,促进现代社会的形成。 3创新完善快捷的弱势群体保护司法、行政机制 认真实施“6+1”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项研究表明,农民工讨薪1000元需要付出综合成本至少3000元,其大多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维权成本过高。因此可以将现行的一调一裁二审改成一调或裁或审,简化程序。建立劳

35、18动法庭,开辟专职解决劳动争议的场所。并加大劳动监察条例的贯彻执行力度。 企业违反国家工资支付规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记入信用档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五)、完善执法、司法措施 审计署统一组织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等进行审计和调查。及时向司法单位移交职务犯罪线索。 检察机关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招生教育等领域的职务犯罪;坚决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犯罪案件,特别

36、是房地产、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犯罪案件;要继续集中查办涉农贪污贿赂等案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六)、完善社会监督措施 社会舆情就是中国社会的体温计,它可以测量社会的方方面面,微博越来越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连接着现代社会的神经。 政府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有效引导舆论;关注民生热点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与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第二篇。文针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进行调查文针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染,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

37、发展,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影响到人类,连最基本的健康问题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是我们一贯以来的原则,经济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辨证的关系,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必须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现如今,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经济生活中,将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决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一种总体战略,必须依赖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毫无疑问,探讨占世界

38、人口1/5的国家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对于形成世界范围的持续发展的格局,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国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很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地大物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负面问题层出不穷,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人们错误的发展观念,不良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导致了地球生态的恶化甚至崩溃,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协调、稳定、可持续,因此,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真正做到可

39、持续的发展。 中国政府注意到工业化国家在早期经济发展中产生过的环境问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已把保护环境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是不可能换取到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保护部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条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就是推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通过强化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使我国在经济翻番的同时,避免因经济迅速增长而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那种局面出现。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为实

40、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和物种减少等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我们热诚欢迎中外高层次的专家 们对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深入而有益的探讨,分析动态,提出对策,促使中国的经济与环境保护事业协调发展,为中国以及世界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位于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的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厂位于松花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第二松花江江北,距离江面仅数百米之遥,造成松花江重大水体污染,这种是以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

41、损耗为代价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甚至是数不胜数。像淮河污染,已经给两岸几千万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不能再用考虑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了。另外,严重的工业污染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已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钱买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破坏往往覆水难收。 我国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草原退化面积大、程度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更为突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下

42、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破坏很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品种资源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由于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和消费方式落后,乱垦滥伐、广种薄收、超载放牧,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林草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达50多亿吨;中国荒漠化(含荒漠)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在矿物资源被认为中国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到20212021年供给率也不高。石油问题就更大,按最低需求中,大部分矿种只能供

43、应到2021年,如不加强勘探开发,到2021年将处于全面紧缺状态,即使像煤炭这种长期以来量计算,到20212021年,国内的开发生产也只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石油的大量进口,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将是一个严重挑战。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越来越严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向我们发出警示,保护我们仅有的地球、我们唯一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既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又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 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与经济收入同样是人的福利。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

44、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努力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

45、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并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总的说来环境的科学发展需要彼此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人人都有一份责任,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是关键,进步就要求发展,发展必然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把伤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保护了环境就等于保护了人类。对已发生的悲剧我们改变不了,对还未出现的问题我们却可以从教训中得到预防,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叶孤舟。人类有幸在这个星球上出现和进化,非常幸运。科学研究表明,人

46、类数量的增长,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导致生态恶化和气候变化。地球的生态环境是相当脆弱的,如果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我们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在可见的未来,没有天外绿洲可供我们迁移,我们也没有近邻可以向之呼救,全世界人民必须同舟共济。正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才使得环境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这为我们寻求国际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政府继续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促使国际合作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我衷心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取得广泛的共识,为了今后的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合作将更加富有成效。 我相信,在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一定会获得圆满成功。给世人一份满意的环境答卷 第三篇:关于城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调查20212021学年寒假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城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调查 实践人:xxx 系别:xxxxxx系 专业:xxxxxxx 学号:20214420xxx 家庭住址:福建省福鼎市龙安开发区 指导老师:xxxx 几年的时间,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发展总会伴随众多利益和弊处,利益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提高地域的扩张。弊处在于发展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对此我就环境问题做了相应调查:五六年的时间,我所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座座的山峰被挖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