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融资平台“十二五”规划总结及启示文/曹伟五年规划并非企业所有,而是源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与政府紧密相连的国企,大多数也将五年规划作为指导自身发展的路径方针。自 2010 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来,平台走过了四年,处在“十二五”尾端,回顾几年的发展得失,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及“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产生有价值的启示。一、平台“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特点环境是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能否落地的关键所在。过去的四年,平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各有特点,不尽相同,总结如下:1、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从 2010 年的 19 号文出台以来, “十二五”期间针对于投融资平台的政策层出不穷:银
2、监会 12 号文、162 号文、463 号文;经济与金融环境也是如此,复杂多变,平台在剧烈震荡的政策环境中左右难顾、疲以奔命、艰难前进。由此一来,规划完全变得形同虚设,无法落地:昨日还规划好的土地融资,今天就失效了。规划对于平台的意义受到一如既往的拷问。2、内部环境的波澜不惊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来讲,投融资平台的内部环境却总体波澜不惊。平台一直都在试图改变自我形象:既然从政府受益,又能向市场靠拢。于是,在战略、管控、组织、流程、人力资源各方面,平台都乐于进行一些改进。然而,平台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这些改变不可能是整体的、颠覆性的,只能是局部的、渐进的,甚至只是形式上的。因此,面对外部环境和内
3、部环境截然不同的局面,投融资平台的“十二五”显得无足轻重:外部环境增加了规划的天然障碍,而内部环境也制约了平台的应变能力,两者形成“双重”制约, “十二五”规划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二、平台“十二五”规划综述无论环境如何, “十二五”规划在平台业内仍然是大范围存在的,即便是摆设。于是,我们有必要对其制定及运行情况做一描述。1、规划与战略谈到规划,必然离不开对战略的审视。然而, “五年规划”本身却是对战略的一种扬弃:重点突出规划,但并不显现战略,战略似乎是既定的,已知的。如此一来,却对平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平台在考虑“十二五”规划时,基本上脱离发展战略。决策者们只是简单地将项目、任务、目标、时间序列
4、罗列,而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些项目、做完后平台将实现何种战略目标、将形成哪些战略优势却不得而知。殊不知,平台是企业,在制定规划之前,战略必须明确,前者是只是路径,后者才是方向,缺乏方向的路径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致命的。正如我曾经在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战略一文中所提及的一样, “平台在制定规划时,并未从自身战略高度设定目标,而是仅仅用外部的任务来约束自身的行为,由此一来,往往规划执行完了,却并未达成平台自身的目标,甚至还造成了破坏” 。2、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正因为平台对规划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意识,所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也是极其不规范的。不像政府规划,有一套专门的人员班子及规范流程,平台的规划有很
5、强的随意性:有些平台是自己做,比如,投资发展部承担了规划的编制;有些是请政府规划部门做,完全作为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有些是请咨询公司做;还有一些干脆就没有规划。由于规划制定主体的千差万别,导致规划编制的意识、理念、理论、方法各有不同,水平也参差不齐。3、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如前文所述, “十二五”规划在制定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各种不足,于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是不一而同。有些平台的“十二五”规划是基于被动编制,所以成为摆设;有些平台的规划水平很低,根本没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性;有些平台则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能力的制约,即便规划很好,但也无法真正落实到位。据南京卓远观察,只有那些规划制
6、定切合实际、决策者有意识去推动、员工具备一定能力的平台,才较为良好地实施了“十二五”规划。三、对“十三五”规划的启示综上所述,从环境、制定方式、实施情况来看,投融资平台的“十二五”规划并不乐观。当然,这里面既有可以改善的因素,也有不可控的因素,但至少将对“十三五”规划产生如下启示:1、规划要基于对未来环境的预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特点便是环境的动荡性,环境也是制定规划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必须更加注重环境的分析,而且是对未来环境的预判分析。南京卓远发现,很多规划都是基于对目前环境的分析,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甚至是误导性的。例如,162 号文及 463 号文的出台,彻
7、底颠覆了平台对于土储融资的规划,如果事前无法进行预判,那么这些规划都是无效的。因此,基于未来,富有远见,是有效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前提。2、规划要基于对平台战略的把握这是南京卓远一贯坚持的命题。展望未来,投融资平台将越来越显示出“独立性” ,平台与政府之间将构建一种新型的“联盟”关系。那么,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战略无疑是最重要的。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转型,都是未来环境下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依托于政府,而在于平台自身。因此,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要摆脱“十二五”规划“重于政府指令任务、而轻于自身发展目标”的理念,实实在在从平台出发,从独立性出发,先全面考虑战略,再以规划去充实路径,两者互相融合,促使平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规划要基于对量化预算的运用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采用了很多量化的指标及数据,但不得不说,这些指标数据是缺乏系统论证的。例如,公司的融资目标往往是基于领导对于城市建设的期望,而非基于城市发展的正常投资增长率及平台自身的资源能力。因此,在统筹制定“十三五”规划时,要更加注重量化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而非通过“拍脑袋”得出,而这些都有赖于规划过程中对于“预算” 、尤其是“战略预算”方法的运用。南京卓远创造的“量化战略”方法论,便是基于“预算”的内涵,将战略与规划完美地结合起来,保障战略规划的可描述、可衡量、可实施、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