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00720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 然而上述课文中因史实舛误而引起对某句或某词的误解,则是在教学中应探讨的问题。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常见义项有“招致”和“迅速”两义。先秦典籍中两义就同时存在。“速祸”的“速”,如果劝迅速”义,就今天来解释应该说是正确的。秦灭六国是秦国的既定国策,灭燕只有先后之分,并无招惹与否之别,不刺秦,秦也必然要灭燕,刺秦正贻秦以迅速灭燕的口实。但是这不符合苏洵的原意。苏洵引用荆轲刺秦,强调的是招来祸患。苏洵把六国分为三种类型:赂秦的韩、魏、楚,与嬴的齐和抗秦的燕赵,而燕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荆轲刺秦而招祸。后文也说“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存亡之

2、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因此就苏洵六国论的本意说,“速”用的是“招致”义,不然,岂不是把今人的观点加之于古人了吗?再说,苏氏颇着重于六国灭亡的先后。其实六国相继被灭不过短短九年时间而已,苏氏所以强调时间早晚,也是为了证明赂秦者先亡,不赂秦者不致先亡或不致于灭亡的论点。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一段议论,主要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强调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其中一句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如果把这句中的“困”字理解为“围困”,也不合史实。伶官传记了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门高)。敬新磨以诙谐谏庄宗,无劣迹,谋反杀死庄宗的只是从马直指挥使郭从

3、谦和他指挥的军队,并非数十伶人,所以这里的“困”理解为“困惑”“沉溺于某项事物”较为合适。这和最后“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困”同义,而且也是呼应的。 因此阅读或讲解这类文章时,第一,要着重讲作者所说的“理”,也就是作者所持的论点,不必纠缠所引某事是否真实;第二,在某些词句上要根据全文论点来作解释。 因事及人,以评论人物为主的史论又是另一种情况。史传后的作者论赞且不说,自唐宋以来的史论则多是评论人物之得失,且大多数是表示了作者与一般不同的见解。苏洵的管仲论责管仲不能临死荐贤;苏轼的贾谊论讥贾谊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乃一时之幸;以及晁错论豫让论信陵君救赵论等,都无悖于史实,而能言之成理。阅读这类文章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有效果的。 也有一种史论读起来颇有意思。侯方域的王猛论,说王猛“及其不得已而见用于异国,犹忄卷忄卷不能忘晋,盖识大义者也。”“猛存则以秦存晋,猛亡犹欲以秦存晋”。持论实在让人感到勉强,但仔细想来就会恍然大悟了。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