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在困惑中摸索突破的方法,其中的情形描述为“跌跌撞撞”实不为过。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教材真正付诸应用的实际时间仅两年,也就是说,现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接触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从艰难中起步的起步阶段,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尽管是让学生驰骋自己的思绪,根据个人的兴趣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问题,但在实际学习中,你会发现,同学们通过学习教本中的知识所生发出来的问题呈现出百
2、花齐放的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比如,在从艰难中起步的学习中,同学们生发出十四个问题,有的是不属于课文这个时间段的,如:“洋货是怎样运进中国的” “为什么外国这么富,中国这么穷”等问题。为了能集中人力深入些探讨问题,我征得同学们的同意把几个不属于课文这个时间段的问题留待别的课题去探讨。我指导学生把同类的合并归一,一共整理出九个问题。但是因为有些小组因成员人数太少而自动解散,同学们最后整合出五个学习小组:1)探究“东亚病夫”的由来。2)建国初期,老百姓一日三餐吃些什么?3)毛主席为什么说“一穷二白”是好事?4)建国初期人们的主要的经济来源。5)建国初期,什么人有资格读书?
3、在从艰难中起步的起步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交流资料的能力有限,而且参差不齐。例如,学生们拿着收集到的文字篇幅颇长的资料,大多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念。尽管教师反复强调需要整理内容,要围绕主题精炼、明白地与同伴交流资料。但囿于小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限,大多数需要概括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甚至是老师的具体指导。但是,一回生二回熟,无论开始是多么的稚嫩、可笑,在多向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渐渐成长起来了。学生交流探究成果的原始状态,反映出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的缺乏,学生介绍资料的语言匮乏。如:介绍图片,学生会只用类似于“这是小船” “这是野菜”的简单语言,往往不能使其他学生了解展示的实际内容和目的
4、,这样就使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遇到这些问题,我会先指导学生具体描述图片的内容。有生源优势的学校可能不存在这些幼稚的问题,可是我却真切地常见。对于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实,本人除了适当点拨,还采取以学生带学生的办法,比如一个学生在口头的语言描述方面有困难,我会利用优势学生资源,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换你来介绍,你会如何描述?通过诸如此类的生生交流,让学生学会生动描述的方法。这些问题尽管琐碎得不值一提,但是学生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中点滴地进步着。在艰难中起步的研究性学习中,我还发现学生分析、筛选资料的能力较弱,例如在探究“解放初期读书要钱吗?什么人有资格读书?”这问题中,学生们从网上收集到
5、这样一份资料:解放初期小学教育体制解放初期,故乡的小学教育,正是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的教学体制尚未建立,旧的尚未破除。从教人才极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体罚学生的办法很多,轻则罚站,重则拳打脚踢。师生之间的对立,日趋严重。在我们学校,只有家庭富足的同学,请老师喝顿酒或常给老师送点礼物,方可避免挨揍。班里有一个姓许的同学,学习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但他特别会“巴结”老师:老师过生日或老婆生孩子什么的,隔二差三他就命令同学每人要从家里拿一个鸡蛋来,凑齐由他交给老师,谁不听招呼,他就跑到老师那里告状。因此老师特别喜欢他,并认他为干儿子。全校只有他没挨老师的体罚
6、。那时家家日子过得艰窘,老母鸡下几个蛋,是用来称盐打油的,哪能老是让孩子从家里拿?更不用说请老师喝酒吃饭了。因此,挨老师的体罚总是免不了的。在展示课前,我看到了这份资料时,不知是否因自己是为人师之故,我只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样一份资料展示出来,多少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况且这份资料存在不少令人质疑的地方,而且资料的内容也偏离了研究的主题小学教育体制。我想:如果直接对学生说这份资料不真实而舍弃它,学生可能会怀疑教师是出于维护职业的名誉才这样做。于是我对学生说:你们要学会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网络上的资料有许多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也许只是个别现象,不一定就是现实。这番话仍然缺乏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我建议
7、同学们采访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前辈,了解历史真实的一面。后来,学生们综合了大家采访得来的资料,终于推翻了这份网络材料的观点。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个人的观点往往受自身的经历和个人的感情倾向所局限,阅读者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这番探究,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分辨真伪的能力: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要掌握透过现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曾经有过未能承受挫折而有所放弃。如探究“解放初期读书要钱吗?什么人有资格读书?”小组,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资料,小组成员决定搁置对“什么人有资格读书?”这个问题的探究,我想这不一定就代表失败,这个问题被搁置的同时也在小探究者们的
8、心里扎下了根,相信孩子们在漫漫的求学生涯中一定对这个疑惑特别在意,何愁他们找不到答案呢。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路上可谓多姿多彩,学生们展示资料的方式不少学习小组采用了小品表演的方式,可见孩子们对表演的钟爱。在学生们自排自演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演积极性极高,但表演能力却不敢恭维,表演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表演的内容不一定能有效地表现主题。如探究“东亚病夫的来源”小组设计了一个叫“我们不是东亚病夫”的小品,表演的是几个日本人与中国武林高手李小龙打斗的情景,学生没能把要表现的爱国原意演绎出来,表演的时候控制不住好玩的情绪,整个过程嬉皮笑脸。而且这个节目的内容与他们研究的主题“东亚病夫的来源” 没有
9、太大的联系,我把这个意见给小组成员讲了,他们最后决定取消了这个小品。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挫折教育要围绕研究主题整理、取舍资料。小品表演的交流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从艰难中起步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设计了“新中国的孩子” “新旧对比”等小品。以往的小品表演,我总是太多的干预,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没有鼓励学生过多地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我觉得太麻烦) 。可我的学生却乐此不疲,几乎每个小组都弄出了一个小品。看来民意不可违啊。后来我看过后,发现大多还是不错的,只要纠正一下一些细节,诸如表演时不要老背着观众,或者把个别不规范的口语稍作改动就可以。在小品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
10、的同时,既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是个多赢的“买卖” ,于是我就乐得“顺应民意” ,任由学生们抚弄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培养责任心。本人执教的六年三班,有一个学习尖子,是个机灵的男孩,性格活泼,说话幽默,这次同学们选他为探究活动的小组长。男孩子有点大大咧咧的,又贪玩,对小组成员的探究进展不是很上心,老师询问具体情况时他才发现好多事情都还没有结果,这才着急起来,这也是老师事前所料的,我正好借机治治他吊儿郎当的坏习惯。经过几次教训,这个男孩再也不敢马虎了,研究性学习使他明白:一个出色的组织者要心中有群体,要学会统筹、跟进各方面的工作,而且还要能给予同
11、伴必要的帮助,一切的活动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相信这样的学习使他收益不少,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活动中富于挑战,能满足求知的欲望。学生在活动中被激发起无穷的潜力。当然,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多少存在一些未能尽善尽美的地方。例如,班上有一位小淘气,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地误以为自己是组长,而其他的组员却不服他, “小淘气”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幸亏“小淘气”是个“乐天派” ,他的不高兴在活动中很快就被乐趣冲得烟消云散。我现在想起来,更体会到为师者的教育机智是多么重要,当时我为什么就不会慷慨些,封他一个副组长或者别的名号呢?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我收获着学生在探索中可喜的成长。但不可讳言,在成长的起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的困难。品德旧式教材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被人毫不含蓄地归入 “次科”之列。新教材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综合性,绝不是旧式教材那种主攻“德育”的构思这么简单。回味始初的“艰难”起步,感触良多,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在苦思冥想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积累着起步的可贵经验,享受着学生成长带来的喜悦,同时也日渐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无穷魅力,不知不觉中也渐渐迷上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对学生们大声地说:爱这门学科吧,它将使你成为博学多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