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办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笔者拟从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如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的新观点、新发明,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标志性的“四大发明”等;世界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解放了人民思想,引起了天文学革命,三次工业革命,无数科学家用他们的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引导无产阶级从胜利走向胜利
2、。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潜力,还要立足于社会实际,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通过发动学生收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觉到创新的重要性,中学生有一定阅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教材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放手让学生去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展开课堂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历史以创新意识的光荣使命。如讲授“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 一目时,教师只要先让学生收集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有关历史材料,如耧车,翻车等,然后
3、让学生围绕曲辕犁、筒车这两种生产工具进行讨论,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应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学生就能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再则,通过教材中的插图、挂图、运用录像、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教材,展现科技成就,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直观形象的教材,能再现历史表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使历史教学更形象、更生动。特别是在讲科技史时,因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如能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创新的召唤。如讲“唐朝文化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插图,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雕版印
4、刷品金刚经卷子等,展示隋唐时期科技的辉煌,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前人的创新成就。如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师搜集一些录像材料,并讲述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的学习,这样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 2.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对中外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如讲“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但十九世纪我们却挨打了,落伍了。西方却参考我国火药配方创制成一种新式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
5、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创制了先进的罗盘针,用来装备军舰和飞机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有大量的宣传品,洒向神州大地等等。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这仅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创造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根本。对于创造力的探索研究,都一致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作为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就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1.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特别是有关科技方面成就的
6、插图,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形状、结构;学生定能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积极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新意
7、,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引入史学界的一些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的评价历史事件,多方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次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列举了史学界的三
8、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这三种观点的文字,分析站在不同对某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学生就能在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4.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世界著名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去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作出重要贡献历史人物的事情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徵,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他是从研究周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这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历史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