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87537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结构演变和数量演变。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对地理过程分析的考查方向主要为: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作为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一、 常规地理过程分析 这类试题题干往往设置简单,明确地要求我们分析某一地理

2、事物或某一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侧重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试题难度不大,通常涉及我们所学过的地理基本原理推导和基本地理过程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我们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思考、掌握基本地理过程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应对该类试题。如“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该试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等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我们应该遵循着热力环流原理去分析该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中海冬季气温较周围陆地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会加强西风的势力;夏季相反,地中海会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组织语言来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描述:

3、冬季,地中海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可见,对于该类常规的地理分析过程的考查,我们要注重回归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回想课堂中的分析过程,使之再次在脑海中呈现,据此就可以形成答题思路,再组织答题语言文字即可。 二、 依据某一原理的地理过程分析 在一些试题设置中,试题往往明确要求我们运用某一原理不定期地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分析,其限定的原理就是我们进行分析的依据,也就限定了我们的答题方向。该项原理是贯穿整个地理过程的重要线索,也明确了我

4、们的答题思路。答题时我们要先将该原理摆出来,然后以试题的要求为突破口,顺藤摸瓜,就可以自然地分析出整个地理过程,然后组织语言描述即可。如“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的各要素变化特点”一题,我们可先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放于首要位置,然后依据“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和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两大表现,结合题意中的植被变化要求,从植被着手,分析植被的减少对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的影响,这就形成了整个地理分析过程: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5、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图1所示: 结合该思路,我们就可以编写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使得肥力下降;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这样的地理过程分析,利于我们完整、流畅地形成答题语言,也是我们应对地理综合题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 隐含型地理过程分析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侧重考查

6、同学们的审题能力、知识调动能力。试题设问常规,没有明确地提出依据某一原理,也没有限定地理过程分析方向。如“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试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一题,我们可以依据如下思路形成地理过程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其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酸雨会使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同时对生态系统、土壤、建筑物、人类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该传统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可是如何整治?依据什么整治?这是我们的困惑所在。如果我们再细审一下题干信息,可判

7、定出该工业区为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那么我们可以回归到教材中鲁尔区整治这一知识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等等。我们可借鉴该区整治措施,应用以往所学来解开我们的困惑。由此可见,这种隐含型地理过程分析虽然没有明确指示或要求我们怎样去分析、依据什么去分析,但只要我们认真审题,加强对试题所提供材料信息的解读,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相对照,注重回归教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地理过程分析,便能透析整个试题,形成答题思路。 四

8、、 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过程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试题往往给出一定的图像资料,或整个过程、或起点状态和终止状态,让我们合理地去描述、概括、推断、猜想整个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地理过程分析。题目所给资料通常有以下几大类型: 1. 时间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试题呈现了一组以时间为顺序的城市发展过程,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时间这条主线,根据时间变化的各事物状态来分析整个地理过程。 例1 读某地区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图2),图中t1、t2、t3、t4分别表示城市发展的过程,通过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_。 _。 _。 (2) 在

9、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 。 (3) 此过程被称之为 。 针对此题,我们必须依据图中的t1、t2、t3、t4这四个时间段来加强对该图像的分析。这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从t1、t2、t3到t4四个阶段,体现出:城镇面积的变化;城镇数目的变化;城市间关系的变化等特征,同时暗含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这一城市化重要标志,根据这样的过程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试题的答案为:(1)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3) 城市化过程。 2. 空间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和发展的特征,这也使地理事物形成

10、了空间的发展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地理事物发展的了解,对我们空间思维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但空间变化的地理事物分析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3),简述甲区地貌类型形成过程。” 该题给出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等高线,我们不难判定甲地区为典型的冲积扇地貌,然后就对其地理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洪)积扇。 3. 示意图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示意图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用简明的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地理过程示

11、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它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表态内容动态化,通常以数理统计图的形式出现。 例2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业分布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图(图4)完成下列问题。 (1) 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从知识角度来看,本题主要涉及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试题形式来看,试题以柱状图的形式体现了“珠三角

12、”和香港三大产业变化情况;从能力考查角度来看,该题考查了地理过程分析能力。在读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联系所学知识,结合图中产业变化情况来对整个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经济(成本)因素影响产业转移,同时随着香港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会促进“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等。由此在地理过程分析中,我们确定答案为:(1)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

13、济格局;(2)“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综上所述,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试题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类型。在这种地理图像材料的试题中,试题往往将一些重要的信息隐含于地理图像之中,兼顾考查了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等。 我们解读地理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时,思路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而应该发散思维,从点到面、从面到体,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平面、立体的思维。同时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考虑问题,在提取图像的时间、空间等某一主线信息后,沿着这一主线去分析图像显示的整个地理过程,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14、。 五、 表格数据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表格也是地理信息呈现的一种载体,它经常以定量的数据来呈现地理信息及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要求我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按其内在联系抽象成知识与规律,形成地理过程分析,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下题中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表格,就揭示了该特点。 例3 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比重有较大的变动(东北地区单独统计)。读表回答(1)、(2)题。 (1) 201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接近于 ( ) A. “高高极低” B. “高高较低” C. “

15、高低高” D. “低低低” (2) 下列关于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叙述正确的( ) A. 四个地区都增加 B. 东部增多、中部减少 C. 中部增多、西部减少 D. 西部增多、东北减少 该组试题以我国两次人口普查为背景,用表格列出两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增长现状,要求我们依据表中地理数据来进行一个地理过程分析,主要是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数量变化。依据表格中人口数量变化,可判定我国人口现状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是极低的,故判定为“低低低”型增长模式。另外,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口的地区分布比重计算出四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为四个地区都增加,故选A。 针对地理表格中的地理过程分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显性或隐性的数据信息,它们反映了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即在时间或空间上同一要素量上的差别。我们要立足于表格的现有数据,从整体着眼,把握总的规律,揭示出该表格相应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或在特定的时期内相应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全面、准确地分析地理要素的特征,并且还要通过数据间的某种关系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信息,为更好地分析相关问题开辟更广的思维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分析过程。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