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美心理,早在1871年,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在他的实验美学中将“自下而上的美学”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区别开来。,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要素,属于审美主体的一个层次,即审美的心理层次。,一、审美心理结构,在个体的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首先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结构存在并起作用。,审美活动既是一种价值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审美的价值认识)。在人类审美过程中,作为心理功能发挥作用的,实际是两大系列的心理因素: 1、审美的价值心理:审美的欲望、审美的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 2、审美的认识心理: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等。,二、审美价值心理及
2、其功能,所谓审美价值心理,指人类审美需要的诸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的欲望 (激情、冲动)、兴趣、情感、意志等。,1、审美的欲望(激情或冲动),审美的欲望(激情或冲动)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它们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是强烈的价值追求。,2、审美的兴趣,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审美兴趣是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的价值评价。,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不同: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是从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中引发出来的情感,因此,带有虚幻性。,钗头凤(男:陆游)
3、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溢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钗头凤(女:唐婉) 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 难 难 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 瞒 瞒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始终具有能动作用: 1、人们总是从一定的情感模式出发感知审美客体的。 2、情感是表象跃入想
4、象的绝对中介。 3、审美理解实际是一种情感体验。,4、审美意志,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特殊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或随机性。,三、审美认识心理及功能,审美认识心理,实际上就是主体按一定的审美需要,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去选择对象,发现对象,确认对象,评价对象直至构造对象的心理过程 。,1、审美感觉,感觉是最具有感性特征的认识机制。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不同于一般感觉。在审美过程中,感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审美感觉是一种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感觉,又是积淀了社会理性的感觉。,在中学时,有两次
5、寒假,我到浙东万山之中一个幽美的小城里过年。那四围的山色穠丽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佳山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透明体。而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迎着初升的太阳,无声地战栗地开放着,一声惊喜的微呼,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 宗白华 :艺境我和诗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老舍,2、审美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3、审
6、美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科学想象的基础是科学分析,审美想象的基础是审美情感。 科学想象发展了记忆表象的概括性特征,并使之更加普遍化;审美想象则发展了记忆表象的直观性,并使之更加个性化。,4、审美理解(领悟),理解,是贯穿于整个整个审美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因素。,审美活动中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对象形式的直觉把握,近于中国禅和诗学中的“悟”。所谓“悟”,即是指通过个体的独特感受体验领悟到事物的某种意义,直至人生宇宙的普遍意义。,审美理解往往与情感交融。,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
7、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一、从日常态度到审美态度,这是审美心理上的准备阶段,所谓审美态度,即是指人们审美地对待对象的态度。它是人们进入审美状态的必要的心理条件,特指对待对象的非功利性态度。,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 :(1)它是一种非实用的或非实际占有的态度。(2)它是一种非实践性态度。,审美中的注意,主要表现为主体对于对象的情感渴求,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渴求。,审美态度不仅是
8、一种充满着情感渴求与期望的态度,而且是一种强烈地追求对象感性形式的态度。,二、从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开始的。审美感受是主体对客体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而且总是与客观事物的表象联系着,所以人们常说审美感受是一种审美直觉。,1、审美感受的过程,首先是主体对外界刺激有情感上的接受过程。,审美感受的过程,也就是知觉完形的过程。,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
9、:“果然没有浪得虚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2、审美体验,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在化和理性化。,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人的生命活动。,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在我看来,审美
10、体验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就是震惊和失神.当我们沉浸在对美的事物的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会伴随着一种震惊感,这种感觉可能是惊讶于艺术品完美的传达出了自己曾有过而无法言说的美的体验,也可能是对美的事物之美超乎想象的惊叹。 失神,当我们面对美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深深被对象所吸引,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与对象合而为一,沉浸其中。即有了刹那即永恒之感。因为那个艺术时空,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是时间的真正实现。失神也可称作凝神,从脱离了日常生活的体验而言是失神,从对审美对象的合一而言则是凝神。震惊和失神是相伴随的。,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
11、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有侧耳时,又听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
12、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化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三、从审美回味到审美反思,(一)审美回味,审美回味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审美对象不在当前时,审美主体通过回忆、联想、想象,不同程度地回复到审美高潮的心理状态之中的心理状态。,(二)审美反思 审美反思是指审美主体以较为平静的心态,对审美对象和自己前一段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全新的审美领悟。,第三节 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指审美过程中产
13、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愉快的经验。相当于美感。,一、审美愉快,没有象那一回那么美的了。我说“那一回”,因为在那一天那一会儿的一切都是美的。她家中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沿墙的细竹刚拔出新笋;天上一片娇晴;她的父母都没在家;大白猫在花下酣睡。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她喜欢得象清早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那时她还梳着长黑辫。 她父母在家的时候,她只能隔着窗儿望我一望,或是设法在我走去的时节,和我笑一笑。这一次,她就象一个
14、小猫遇上了个好玩的伴儿;我一向不晓得她“能”这样的活泼。在一同往屋中走的工夫,她的肩挨上了我的。我们都才十七岁。我们都没说什么,可是四只眼彼此告诉我们是欣喜到万分。我最爱看她家壁上那张工笔百鸟朝凤;这次,我的眼匀不出工夫来。我看着那双小绿拖鞋;她往后收了收脚,连耳根儿都有点红了;可是仍然笑着。我想问她的功课,没问;想问新生的小猫有全白的没有,没问;心中的问题多了,只是口被一种什么力量给封起来,我知道她也是如此,因为看见她的白润的脖儿直微微地动,似乎要将些不相干的言语咽下去,而真值得一说的又不好意思说。,她在临窗的一个小红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个脸上微动。有时候她微向窗外看看,大概是怕有人进
15、来。及至看清了没人,她脸上的花影都被欢悦给浸渍得红艳了。她的两手交换着轻轻地摸小凳的沿,显着不耐烦,可是欢喜的不耐烦。最后,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极不愿意而又不得不说地说,“走吧!”我自己已忘了自己,只看见,不是听见,两个什么字由她的口中出来?可是在心的深处猜对那两个字的意思,因为我也有点那样的关切。我的心不愿动,我的脑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我走,极慢的,她送我到帘外,眼上蒙了一层露水。我走到二门,回了回头,她已赶到海棠花下。我象一个
16、羽毛似的飘荡出去。 以后,再没有这种机会。 老舍微神,二、审美愉快的特征,1、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它是欲望、兴趣 、情感、意志、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等诸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综合性的表现: 审美愉快是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的综合:如果演员演奏的是欢乐的曲调,演员脸上的肌肉松弛,表情轻松活泼;而如果是悲哀的曲调,演员的脸上肌肉紧张,表情低沉抑郁,演员的表情如此,听众也有相同的反应。 古诗的押韵平仄,那就是既有内容上的韵味给人心理上的美感,又有形式上的节奏让人生理上觉得直接的美
17、感,感官的舒适促进了心理上美感的产生。 感性和理性的综合: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是在感受到一幅夕阳衰草的败落景象后,才开始有了对历史轮回、沧桑变化的深层领悟与理解。,2、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是说审美愉快不是一种平面结构,而是一种由低级向更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这种递进的层次结构,与主体审美心理过程的阶段性相联系。,审美愉快或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和精神人格层次。,3、审美愉快区别于其它愉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非功利性或无利害性。,第一,从主体看,当人进入审美状态时,他的感觉
18、摆脱了单纯的占有欲,这实际是主体的审美态度问题。第二,从客体看,当对象进入到人们的审美过程,它就不是实际地“拥有”或“消费”(其存在)的对象,而仅仅是感觉的对象。,三、审美愉快的本质,生命的自由表现以及对这种生命表现的体验与观照。,第四节 审美超越审美超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审美活动是人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方面的超越,使主体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社会,审美超越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对日常生活中人性分裂的修复和超越,它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这是审美超越的第二层含义。,从现实生活来看,每个人,即使生活有多么艰苦,也不会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
19、用在单纯的温饱上。贫困交加、债务逼身的杨白劳在过年时还不忘给女儿买一根红头绳,再普通的人家也会有几盆花、几幅画或是几件其他装饰品,每个人都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打扮自己,美化环境,并抓住一切机会随时浪漫一下,艺术化一下。可见审美超越的本能需要是多么顽强地想竭力表现自我! 那么审美为什么能使人超越有限呢?这是由于美乃是在有限中“终于被表现出来的无限事物”(谢林语),“是永恒事物的启现”,“是瞬间的持续(永存)”(乌纳穆诺语),加之人对无限、永恒有着极其强烈的本能渴望,因此人在审美时便很容易被美这位在有限中漫游的无限女神吸引到她的怀抱中去,从而臻于永恒圣洁的人间天堂,这便满足了人超越有限的本质欲望。,
20、“(智闲)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刻意为之,在日常感性的生活实践中不经意间获得。这种顿悟颇为奇妙,其究竟含有怎样的深意呢?顿悟是对自性的觉解,这觉解表现为对瞬间永恒的体会。正如“万里长空,一朝风月”所说,在某一特定的瞬间,你仿佛与无尽的永恒融为一体,时间凝固了,未来、现在、过去仿佛凝成一个整体,物我的对立也消解了,你不去分辨什么,也无需分辨什么,你也凝入这无边无尽的永恒之中,达到了本体自身。超越了时空、因果,此时的“我”便是真我,亦即佛性的呈露,此时的“我”不是屈从于佛、信仰于佛,而是与佛一体,我即佛,佛即我。顿悟后的世界依然如是,仍然是山自青山水
21、自流,我们却在这自性世界中获得了一片空灵的禅境。世界清明起来,显现着自性。没有分别,没有妄识,没有执着,没有“有”与“空”的对立,万物以自性呈现,清宁安详。,宋代梁楷的秋柳双鸦图。此画表现的是王维的绝句鸟鸣涧的诗意,此诗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月夜一片寂静,以至于那明亮的月光竟然惊动了安息的鸟。以动写静,幽静中有生气,更烘托了无边的寂静。梁楷的画中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枝条兀然矗立而又轻轻拂下,大片空白处,以淡墨渲染出轻薄雾气笼罩的春夜和月影,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升起的月亮惊起了两只山鸟环绕柳枝飞行、啼鸣,打破了春山寂静。柳条虽发自枯枝,却坚韧的挺拔着,又软软的垂下,其中有自然生命的搏动。静谧的禅意,荡漾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