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央企改革的困境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84592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企改革的困境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央企改革的困境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央企改革的困境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央企改革的困境因素分析 cpa鉴证 第三次课堂展示 小组成员: 杨晓、杨海阳、张小龙、刘培林、何之舟、旺吉扎西、杨玉龙、楚鸣明 央企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央企改革 央企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年来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 1.指导思想的偏差,使央企盲目发展,有限的国有资本布局分散,集中率低,企业竞争先天乏力。 我国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某些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忽视中国的客观经济条件,教条地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并唯心地以公有制的多少、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

2、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促使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脱离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为低下的客观事实,实行“一大二公”,盲目追求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化程度,央企由此不断增加。为了使这个标准具有说服力,政府于是利用各种政策和措施为央企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央企及其职工享受特有的制度优越性。 2.央企自身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其经济效益下降的直接原因。 从微观层面来说,央企产权模糊、责权不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直接导致央企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国有资产流失不断增加,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下降,具体表现为: (1)央企的产权状况是。所有权归国家,名义上政府会委派具体的经营者去央企从事生

3、产经营管理活动,实际上央企受到多个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的管理,国有企业经营者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政府所委派的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委派的只是与企业规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官员。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权利者是多重的,但是责任和风险承担者却缺位,于是当央企有利可图时,多方争相享用,而央企生产亏损或重大经营失策时,却无人为此承担责任。这必然导致各方干预者、决策者为取得更多自身利益权力扩大投资规模,非生产性投资大大增加,重复建设,反复引进时有发生,决策失误由此频频在央企发生,小至几十万,大至数十亿。决策的失误往往对企业的生存是个致命的打击,有的央企甚至因此破产,国

4、有资产因此流失。 (2)因为央企产权模糊,责权不明,所以,难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于是缺少激励的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纷纷加入外资企业、乡镇企业谋求发展,这使原有的央企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削弱,竞争力受损,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与此同时,受利益的驱动,缺乏职责约束的央企经营者者及管理人员,利用职权挪用公款谋取私利,利用企业的业务关系私设生产经营场所,给自己留下一块沃土,有的甚至直接侵吞国有资产。也因为约束不严,激励不够,央企采购成本、经营管理等费用起码要高于私有制企业的30。因为央企负盈不负亏,所以经营者、职工也会联合起来,虚设盈利假象,以增加工资、福利,结果工资不仅侵吞利

5、润,而且工资挤占折旧、保险等费用。 3.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体制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加之宏观调控不力,央企陷入进一步困境。 在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体制下,各级政府为了追求自身的政绩,争取更多的地方利益,通过种种手段争投资、争项目,于是相同的生产线在各地同时上马,国有资本遍地开花,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若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实行公平竞争,则长期亏损、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就会被逐出市场,低水平的无效供给应该减少,符合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就会增加,结构性的国内需求不足可望得到缓解,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得到改善。但是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纷纷采取划地为牢,占山为王的做法,实行

6、地区市场垄断或封锁,以保护当地央企的生存和发展,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功能也难以发挥,遏制了竞争所产生的资本集中和工业集中率的提高,企业规模经济受到制约。 有些长期亏损的央企未能及时清理破产,也与金融体制未能配套改革有关。传统的金融体制使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于各级政府的超然地位,也就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因为央企是国家的,银行是国家的,而政府是国家的主管,企业不行了,当然地要动员其“出纳”商业银行予以支持。在政府的干预下,效益差并有着陈帐的企业仍可得到新贷款,许多只是为了发工资的贷款也能发放到企业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愿破产,银行也不愿企业破产,因为这会

7、给银行带来巨额坏帐,于是央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已达70左右。 政府不愿加快长期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央企破产,并推进其他央企裁减冗员等,其重要原因是当前政府财力有限,无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能力增加更多投资,开办更多央企来解决就业,于是政府只能借用其央企的存在作为蓄水池,来缓解当前合民收入不稳定而带来的冲击,维护社会稳定和其他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是央企虽然难以为继,但仍要继续存在的一个理由,也是央企为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责。 4、认识上的不足。小平同志曾经就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论断。 从1984年起,央企改革历经风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放权让利、两权分

8、离、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等,虽有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说来并不如人意。在80年代中期,针对国家包揽一切,束缚企业生产积极性的状况,中央作出放权让利的决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实质是让了地方的权,让了主管部门的利。地方和主管部门在国家放松对央企的计划控制,允许企业有一定留利后,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一方面形成地方资本垄断和部门资本垄断;另一方面又对企业形成了多头管理,增加企业的“婆婆”,给以后的改革提出新的难题。面对行政干预,多头管理,央企步履沉重,中央又提出了政府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相分离的措施。央企的所有者实质上是全民,在实践中,由代表全民的政府行使所有权,一谈到两权分离,就有一个“所有者权利”如何实

9、现的问题。两权分离的结果是所有者“缺位”,失去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导致许多企业领导班子腐败,而且在投资中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盲目行为。受承包制在农村中取得巨大成效的启发,于是有人把它移植到央企改革中来,在实行中,却无法象农村那样,把承包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结果出了“拼设备”等短期行为,带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所以有人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农村承包也象企业承包一样,由村长而不是村民来承包,结果会怎样呢。 党的十四大以后,央企走上了转换经营机制的路子,此时改革目标已明了,但在如何使央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存在很大分歧。大家对央企破产的

10、负效应,引进外资对央企改造产生的资产流失,甚至是只在经营机制上作文章而忽视体制的问题都争论不休。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然而改革的理论源于改革实践,需要不断的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发展。过去,面对国企改革,我们的认识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经过不断“扬弃”,我们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正确。党的十五大指出,央企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最进十五大四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央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说明在央企改革上,我们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但今后央企改革是否就能一帆风顺呢。这个谁也不能肯定,摆在前面的问题很多,我们的改革理论还

11、要受到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央企改革中甚至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5、既得利益主体的阻碍。既是得利益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职工,二是作为经营者的企业领导班子,三是作为所有者的政府相关机构。 在传统体制下,央企的职工手捧“铁饭碗”,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说实话,只要这种体制能维持下去:企业的工资能照发,相关的福利有保障,即使有更美好的前景诱导,大多数人也不愿打破这种稳定。加之社会政治因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在企业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因此,对高耗费、低效益的国有企业的每一步改革,都有很大的阻力,政府要充分考虑不损害企业职工的利益,即使是短期利益。但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

12、制,必然要产生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一部分人要受益,有一部分人要受损(即使长期会受益,但短期肯定要受损),在央企改革中,这一点尤其突出。为减少阻力,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就含有一些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措施,也就是说,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如价格体制改革中的双轨价格制。但这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效益,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导致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说到底,为了“不得罪”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即国家职工,社会承受者沉重的运行成本,如预算软约束造成银行大量不良信贷,亏损补贴给财政背上沉重包袱。为了减轻不堪承受的负担,国家开始规范企业破产,允许企业减员增效,央企下岗职工不断增多,于是出现了“找市长不找市场

13、”的现象,各地也被迫“花钱买安定团结、买稳定”。这有相应改革措施不配套原因,更为主要的是打破了国家职工的既得利益,对改革产生了巨大阻力,妨碍改革朝深层次发展。 央企管理人员即经营者成为阻碍央企改革的既得利益主体是改革到一定程度时的事情。在传统体制下,经营者无自主权可言,在改革初期,央企初步成为独立利益主体,面对企业效益下滑,他们一方面要忍受上面的行政干预,一方面又成为企业职工的埋怨对象,也迫切希望改革,希望能有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对企业负责。但当企业自主权比较多而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未有效建立时,他们就成了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他们不赞成对央企的全面改革,反对尽快建立平等有秩的竞争环境,而且希望能继续

14、保持这种无序状态,希望继续从乱中取利。这些年,许多央企领导班子腐败,就说明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是如鱼得水,他们当然不愿轻易就失去自己的水无秩的市场状态。更为主要的是这些人常是以往的“改革者”,现在喊着“保护改革成果”的口号,阻止进一步的改革。因此,改革要冲破这方面的阻力是很难的,许多改革措施如厂长(经理)负责制,本来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却常要打个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政府的有关部门是央企改革中的受益者,却又是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传统体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利控制在计划部门。随着央企改革的逐步展开,放权让利等措施开始实行,各部门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利,都有权对央企指手划脚,都能从企业手中捞一把,政

15、企不分和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蔓延起来,央企当然雪上加霜。于是中央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希望能把各部门的权利集中起来,减少行政干预,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但各部门都不愿放弃权利,根本在于不愿放弃从这种权利中得到的好处,希望能维护从改革中获得的“成果”,于是国资局不得不撤消了。这就是改革的阻力,也是中央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裁僧撤庙”的一个原因。 6、配套改革跟不上。广大的央企职工之所以抱住企业不放,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问题,还要考虑住房、养老、医保等许多方面。 传统体制把就业和社会福利捆绑在一起。一个职工辛苦干了几十年,如果要下岗了,接着发现他下半辈子无依无靠,他

16、当然不愿意,当然会大吵大闹。在许多问题上,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改革的措施就是出不了台,出了台的也执行不起来,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央企改革是改革中的一个方面,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改革就不能真正运作起来。如企业破产法很早就出台了,但破产企业职工却始终无法妥善安置,所以更多的时候,企业破产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还有就是职工下岗,按道理企业应该拥有相应的人事权,可以按法定程序解雇职工,但职工下岗后,不再是企业的人了,企业可以不管,人民的政府要不要管。当然要管。怎么管。就要求政府加快配套改革,否则,问题会越积越多,央企改革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 央企,受上述6方面阻绕,当然困难丛丛。朱镕基总理讲改革要过“地雷阵”,央企改革无疑是其中最危险的区域,过了它,改革就有望全面成功了。第 9 页 共 9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