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教师忽略了背景文化的渗透,只注意知识的传授,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也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因此,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乃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词汇教学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传授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他们感兴趣的关于目标语言文化的任何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
2、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也能让学生在翻译时不望文生义,逐渐减少语用失误。 例如在预备课程“What color is it?”一课中,可以充分挖掘red,green,black等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比较,如:“红色”在汉语文化中可象征喜庆、欢乐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的“red”却是暴力、流血的象征;“blue”在英语中形容心情时表达的是忧郁,在形容音像产品时,还可表示色情的意思,跟汉语里的“黄”相互对应。通过将这些单词在汉语及英语中的不同涵义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感觉学得轻松、有意义,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些单词。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3、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就初中英语教材而言,所使用的阅读材料一般是内容生动、难度适中、贴近生活的名人轶事、生活故事、幽默小品、历史故事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应国家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1.通过英汉文化的比较,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介绍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避免学生按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例如,我们中国人见面的开场白多用“吃饭了吗?”“上哪去啊?”等问候语,以示关心。但在英语国家,这样的问候
4、语会让别人认为你不礼貌,干涉他们的私事。西方人常用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话题来开始谈论,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直观呈现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像材料呈现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人的子女一般在成年后离开自己,他们为了排遣孤独通常会饲养宠物,视宠物为家庭的一分子。从而也就能理解英语中的习语“You a
5、re a luck dog”的真正含义:你是个幸运儿。体现出一种亲昵的关系,并不是汉语中骂人的话。 3. 拓展课外阅读,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教材选取的内容由于受篇幅所限,不会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拓宽阅读范围,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从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体会英美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初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的阅读材料,如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红帽,Snow White白雪公主,Cinderella灰姑娘等;初二的学生可以选择新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如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中学生英语辅导报、Shanghai Stud
6、ents Post等;初三的学生则可以阅读如展望未来、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等,并最好摘抄好词好句,写短小的读后感等。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口语学习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在目前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顺利地学好英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让受话人明白自己表达的意思,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等,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即兴表演对话,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比赛等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吸收目标语言的文化,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英语教学和文化教育是有机的统一体,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满意效果。我们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为他们能够准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扎实的基础。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