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的数感差异,思维差异,同样的数学教学方法不能同时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尴尬局面,在课堂中,要想“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要对全体学生“量身打造”,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课改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若想将这一理念更好的贯穿于初中数学课堂教
2、学,经过平日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有必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一、 学生的数感差异决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每个人的数感发展程度及数学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小学最基本的计算速度与准确性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决定了教师上课的教学进度。在教授有理数加减法时,计算基础好的学生往往用一半的课堂时间就能完成基本的新授知识,剩余的课堂时间可以进行拓展训练,而对于计算基础不理想的学生而言,本课的重点应在于归纳法则之后,反复的对基本计算进行训练。如果在同一课堂上出现这样前者与后者的学生各一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产生尴尬,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考虑后者,进行基础的巩
3、固训练,而长此以往,尖子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为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一定的挑战性,反复的机械训练,对成绩的提高不会有更多的帮助。尽管平日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在基础过关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拓展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如果能够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二、 学生的思维差异决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是有所不同的,数学对于人的发展作用历来以“促进人的逻辑思维,理性精神”为首,或许在几何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上的个体差异会体现的更加明显。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道几何证明题,部分学生会很快
4、从图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有些学生也许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还是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一点,为后者设计一些引导问题,在进行三角形习题课教学设计时,对于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会这样设计习题的呈现过程:如图, ACD是ABC的外角,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 .1)试猜想 E与A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2)若 “CE平分ACD ”的条件改为 “CE平分ACB ”, E与A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3)若BE与CE 分别是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 直接写出E与A的数量关系。若考虑学生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教师进行此题呈现过程会进行这样的铺垫:如图,
5、 ACD是ABC的外角,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 .1)A=70度,求E的度数;若A=80度,求E的度数, 2)由问题(1),猜想E与A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同样的一道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起点不同,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成功感,基础好的学生有成就感,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优点。 三、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明显帮助 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级里,进行过这样的比较,一个班级以以中等或中下等学生为主要教学设计对象进行教学,另一个班级实施分层教学,当然,在实施所有分层设计的同时首要的是学生的分层,依据班级学生的多次课堂教学评价,月质量评价及期中,期末质量
6、评价,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另一部分是数学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的同学。 其次教学目标需要分层设计,每一节数学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的,而对于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思维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程度及应用程度是不一样的。 最后分层教学采取这样的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分层设计;比如在教授不等式概念时,对于引入问题的两种设计: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两个没有平衡的天平,天平一里两个托盘所放
7、砝码数量不等,左盘里有3a个砝码,右盘里有2a个砝码,你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两种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出不等式概念,在实施过程中,方法一设计的分析列式需要有快的数学思维,如果在新课引入时,用过多的时间来分析如何列式,就会顾此失彼,淡化重点,问题引入目的只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学习本部分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概括出不等式的概念。对于方法二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又不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制造一定难度,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新课引入方法。(二)例题分析方法分层设计;教师通过例题来为学生示范讲解习题的解决方法,及解题格式。对于强调解题格式的例题没有必要分层
8、训练,但是对于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例题,需要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方法,在教授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授课时,对于教材里的探究二:据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2.现要把一块长200m、宽100m的长方形土地,分为两块小长方形土地,分别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划分这块土地,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本题的分析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数学思维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去分析,另一部分同学可以做一些铺垫:例1:将”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2”.改为”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0kg/m2,20kg/m2” 将”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改为”使甲、乙
9、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相等” 例2:只改变一个条件将”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改为”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相等” ,完成两个例题在进行探究二.(三)习题配备分层设计;习题设计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习题形式如前面学生的思维差异决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中提到,学生可自己进行选题,然后以小组形式分析。(四)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以教材为主要参考对象,注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选做题以拓展训练为目的教师可自行设计选题。 这样的分层教学实践,短时间内成绩差异不会很大,但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级的及格率差异不大,平均分和优秀率有了很大的差异,所以分层教学长期坚持下去,对于中考的数学成绩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必能适应新课改理念,达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 马复 凌晓牧主编 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 教育部审定(2012)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