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81770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 摘 要:面对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两级分化较为普遍的矛盾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数学课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指出了该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级标准、特征和策略,谈了对该教学理论方法的几点思考。通过实际应用表明,分级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对数学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差别化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分析 实践 1.引言 因材施教的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人们即有了这一教育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本瑟姆( Jeremy B

2、entham)提出了效用概念,推崇分级教学做法, 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中。 在21 世纪的今天,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所谓分级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层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分级教学, 能使教师节约精力、突出重点、积累经验, 能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素质得

3、到全面提高。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几点思考和探索。 2数学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对数学的教育也应该因人才需要而不同。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基本任务后,要按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就业发展来进行区别培养。所以分成教学是社会对教

4、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向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以统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不同个性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合理发展,甚至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是未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2.2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要求一致原则、个性化优化原则、递进原则、隐蔽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达到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实际出示相应合理的教学材料,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5、效果。但很多教师在分层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忽视了分层教学的宗旨是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忽视个性的分层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必将是失败的教学。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兼考虑数学测试成绩等情况进行适当分类,再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这三个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后期学习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这三组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 3.2 教学设计分层 (1)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提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

6、,面向全体学生;B组学生能学会;A组学生基本能学会为前提。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 层学生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简单计算;B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

7、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由猜想开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A 组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由B 组生来完成,可以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C 组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这样,注意调动A、B组学生参与

8、教学活动的比率,尤其A组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组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组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A组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组“吃得了”,B组“吃得好”,A组“吃得饱”。 3.3练习和作业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

9、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4.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人人掌握数学,并且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学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使全体学生稳步提高。虽然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精心组织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了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因材施教重要性浅析J.新课程研究,2011,09 2伍春兰,王新强,隋丽丽.以校本教研凝聚教研组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张坤.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5,722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