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历史时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 要】时事材料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教学中合理开展时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时事的定义,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时事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时事教学;实践 不读史无以明鉴,历史能让人更好地了解过去,但是更重要的目的是过好当下的生活,由此可见时事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透过时事与历史的表象,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和结合点就可以让历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淡化了时事教育,让历史起不到镜子的作用,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一、历史时事教学的内
2、涵与必要性 1.时事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时事的定义是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在辞海中则被定义为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的报道。结合以上的概念和我们的教学实际,初中历史教学中时事的内涵应该拓宽到娱乐新闻和网络新闻,这些人这些事件对于初中生生活的影响更深刻,追星、网络新闻正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关注的焦点之一。只要对这些新闻加以正确的利用和引导,都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初中历史时事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辩证地观察社会,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养成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历史
3、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而时事正是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老师可以将时事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古今的感悟中培养能力汲取智慧。 (2)时事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中国的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学生对于历史相关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很难理解,也就谈不上兴趣。在历史课堂引入时事就为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理解并热爱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近代史部分,这既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中华民族英勇抗敌、不屈斗争的历史,引入时事教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让同学们谨记教训,反思自我,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3)时事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历史知识相对
4、学生比较遥远,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恰当地运用时事教育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时事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同学们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兴趣;时事也可以用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引发同学们的思古情怀;时事还可以在课后检测中用作案例,来检验同学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将时事引入历史课堂也符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资助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中考历史也越来越注重通过时事创设情境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的客观需要。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对近代史的无知、误解,认为近代史就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屈辱
5、史,面对历史也只能说一些“日本鬼子去死吧”等泄愤的话。在做作业、检测时,他们往往不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而是在想老师希望他们些什么,该说书上的哪些话,甚至很多同学说的与自己的想法是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历史课堂急需时事来为历史与现实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策略 1.通过时事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的导入对于整节课的效率、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节课的开始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思维,整节课的效率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如在讲改变世界的蒸汽革命这个工业化的第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一下每年中国春运客流量的报道,让同学们感受一下
6、火车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而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成功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蒸汽革命。这样从同学们身边的事物、新闻入手,通过他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来引出一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接受相关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澄清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置一定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他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认知。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在释疑中理解概念,通过情景的感悟了解历史变化的全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如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历史时我立刻联系到最近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旅游开放以及曾经备受关注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让同学们了解台湾对于大陆
7、的特殊战略意义,明白当初荷兰人为什么要选择台湾作为侵略据点,组织学生思考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意义,加强他们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在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可以联系比较火热的中国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首以及最近热映的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被夺去的财富,在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反思,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国会被别人打到家门口欺负,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让他们明白,一个国家、一个人想要强大必须要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 在上机遇与挑战一课时,可以与近几年发生的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危机相联系,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来国民GDP的数据变化,让同学们在数字的冲击中感受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
8、来的影响,看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中国广东、浙江大片小企业失去市场,面临倒闭。2013年,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宣告破产,中国与欧洲、美国持续多年的光伏反倾销拉锯战以失败告终。这些时事报道也给了我们鲜明的教训,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世界经济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此之大中国还要投身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中国入世十几年来的发展又说明了什么?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还应该加大经济开放力度吗?通过这一番质疑与解答,学生对于经济的全球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全面。
9、 3.比较学习,加深理解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异同。尤其是学习一些重难点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领悟能力。如在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等相关的民族矛盾时,老师可以通过加拿大与魁北克问题、南联盟与科索沃问题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台湾问题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虽然历史上辽、西夏、北宋都称为国家,但是是中华民族之间的问题,属于内部问题。向同学们讲清楚中国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态度,让他们树立民族统一的思想。又如学习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和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相对比,这是两段比较相似的历史,都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
10、内传播的历程,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中华文明的深远伟大,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在世界范围行走的更远的永远是文明而不是战争。不仅补充了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了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总之,初中历史学习不仅仅要同学们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更要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时事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老师要合理安排历史课堂的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群.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时事情景设计J.文科爱好者,2010(02) 2廖为民.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时事教育J.新一代,2013(07) 3刘驰.浅谈时事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