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 第 14 课 驿路梨花彭荆风,1929 年出生,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作者从 1950 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
2、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 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2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
3、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3【解析】1.这“几行粗大的字”写出了屋主人的细心、周到。22.“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3.两人猜测起了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所设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进一步深化了前文中设下的悬念。【段析】写小茅屋帮助“我们”撵走了疲劳与饥饿。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5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
4、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6【解析】4.肖像描写,交代了来人的年龄和身份。5.“同时”“抢着”写出了“我”和老余急切向“主人”道谢的感激之情 。6.老人说的话表明了“我们”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我不是主人”,那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段析】写“我们”和瑶族老人的误会。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7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8“主人家是谁?”“不晓得
5、。”“粮食交给谁呢?”“挂在屋梁上。”“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9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10【解析】7.“ 请到”“赶紧”“端来”写出了“我们”对瑶族老人的热情招待。
6、38.交代老人来此的目的。9.老人回忆自己与小茅屋结识的经过。10.瑶族老人得到屋主人的帮助,走出困境后,来道谢。怎么道谢?留下悬念,情节变得曲折跌宕;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召作用。【段析】写瑶族老人交代自己与小茅屋的交情。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 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11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
7、充满了 热情的“请进”二字 ,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12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3【解析】11.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屋主人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对屋主人的感激之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老人“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屋主人,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12.此处的“梨花”是指哈尼小姑娘梨花。13.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
8、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个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梨花姑娘的衷心赞美。【段析】写瑶族老人叙说小茅屋的主人名叫梨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1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
9、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15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4为头的 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16【解析】14.一个“闪”字,既写出了因梨树挡住而突然发现 小姑娘的感受,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性格。15.瑶族老人的举动表现出了他对小茅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16.交代小茅屋的建造者 解放军。【段析】写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并得知小茅屋的主人。(1)巧设悬念。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巧用插叙。本文以“我”和
10、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运用插叙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既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又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3)间接描写。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表现其美好的形象。山 果黄兴蓉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
11、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5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使劲儿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儿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12、。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出这么远门 ,你不害怕吗?”我问。“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
13、边一位乘客插话说。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 的什么干粮?”“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红薯面饼子。”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有人问:“多少钱一斤?”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 斤呢。”6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
14、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 克的 4 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儿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小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 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 山果”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莽莽群山中。(选自文摘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