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理论基础:儒家的思想汉代的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人”的层面。方式是通过自检自律。涉及的教育家:孔子,朱熹。五四凡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洋务运动等都带有浓重的封建性。答: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1.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孔子奠定了以 “ 仁”为核心的孺家伦理学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 ,一直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 2.汉
2、代汉代,”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不仅把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而赋予德育以政治性。从而确定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中的主流地位。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扼制人的基本需求起到消极作用。3.宋明宋时朱熹信守为政以德的观念,提出明人伦的实际内容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明天理,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他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省
3、察克治、贵于改过。4.总结(1) 、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作辨护的中国道德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呈显性,灌输性,比较注意规范层面。封建道德是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正是等级制度最基本的东西 。另外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中 ,明确规定了 “修身 ”是为了 “治国平天下” ,确定了伦理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维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 。(2)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伦关系孔子的 “君君、臣臣、父 父 、子子 ”的思想 ,把 “孝” 亲的观念最明确地加以扩大,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更带上等级制的 “ 尊一卑贵贱”的色彩 。(3)儒家道家道德教育思
4、想的精髓儒家道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之一是“修己自胜理论” ,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自检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 的方式,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2.儒学的教育制度形成发展的历程儒学教育制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政策:汉代的独尊儒术为儒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之前,孔门私学是儒学教育的存在形式。2汉代建立了儒学教育制度的官方机构:太学汉唐形成的明显的学校教育体系,明代的国子监,都是在儒学发展中其标志作用的答:儒学教育制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儒学的教育制度形成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先秦儒学教育制度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被称为中
5、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他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重视教育;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孔门私学是那时儒学教育制度的存在形式。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是历史性的进步。二、汉唐儒学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发展到汉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汉代的独尊儒术为儒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汉代建立的儒学教育制度的官方机构:太学。太 学 的 建 立 标 志 着 我 国 封 建 官 立 大 学制 度 的 建 立 , 意 味 着 以 经
6、学 为 基 本 内 容 的 中 国 封 建 教 育 制 度 的 正 式 确 立 。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繁荣,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为历史所罕见,代表性的是中央的二馆六学。汉唐形成的明显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儒学发展中其标志性作用。同时,隋唐是形成的完备的科举制也促进了儒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壮大。三、宋明儒学教育制度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在继承孔孟的基础上,使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已接触到教学过程和读书法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朱子读书法;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经过归纳使之系统化。明朝中期,出现了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主张依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宋代的官学在
7、教育对象上,范围逐渐扩大,身份品级的限制比唐代放宽了。明代儒学教育制度的官方机构国子监,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和实行积分法。都是在儒学发展中其标志作用。明朝社学制度更趋完善,成为儒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四、现代儒学教育制度现代新儒学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现代新儒家们所关心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融会西方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问题。儒学教育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孔子学院的增多,儒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传播。3.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洋务维新和民国初年)进步的不足的一面历史性的成就:1.建立了一批新式学堂,
8、打破了原有的封建伦理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社会的进程。2.中国近代教育在封建制度残存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留学教育,打开了中国的视野并为中国近代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不足之处:1.封建的痕迹32.变革上的不彻底,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答:一、洋务教育19 世纪印年代初期,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这其中洋务教育也随之兴起。其内容主要包括创办以培养近代人才为目的的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这时期的学习已不再周于传统的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而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之外,学习语言
9、文字,自然科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实用技术知识。作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洋务教育,存在种种缺陷,可以说洋务教育的措施是只布新而不除旧:1. 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器物、技术层面。2. 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更没有统一、全面的规划。3. 产生的原因也不是主动与自觉的改革,是近代化的活动驱动了教育的发展。但从当时的条件来看,面临着西方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它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西学”得以正大光明地进入,并播下了新式教育的种子。二、维新教育维新教育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由于有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参与、领导,而更具有新的特点。维新派把教育提高到,挽
10、救民族危亡的高度,他们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维新教育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文化改良运动。所谓维新,就是企图在不改变清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在这期间,主要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将书院改为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建立各种专业学堂和实业学堂;成立京师大学堂。这时期的教育改革则是除旧布新同时进行。新式教育比以往更加深入人心,传统教育更进一步受到人们的怀疑和否定,从而为新式教育向更深更广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足: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其教育改革措施也丈都被废止。
11、维新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仍带有浓重的封建的痕迹,而且在变革上不彻底。三、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 年 7 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行壬子癸丑学制主系三段四级特点:1)缩短了学制年限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3)取消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除保人制度。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3.颁布课程标准。4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
12、协调发展的特色。进步:1.教育改革具有创新性、系统性、革命性等特点,它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制度。革不足: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脱离人民群众等缺点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等原因,使得这些系统的教育改革没有收到应有的功效总之,中国近代的三次教育改革有其历史性的成就:1.建立了一批新式学堂,打破了原有的封建伦理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社会的进程。2.中国近代教育在封建制度残存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留学教育,打开了中国的视野并为中国近代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不足之处:1.都带有封建的痕迹,主观动机上仍有其狭隘性,改革措施也其局限性。2.变革上的不彻底: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也
13、没有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4.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去看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1.中西语言文字的不同,认识世界相应也不同。西:先认识人之外的客观世界。西方文化关注对象的客观性,认识对象和认识者分立,中:先认识自己,人及每一个个体。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主客统一。西方在阐释教育观时:把人的灵魂和躯体看成两个客观的对象。柏拉图对教学活动也进行机械客观的分解,夸美纽斯的机械唯物主义赫尔巴特,追求教育规律的客观性。中国古代:从认识人性回答了:人是否能接受教育根据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阐释了如何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的教育思想更加带有个人的经验性,从个人的学习教育中总结出来,如朱子读书法,孔子无常师。答:东西方
14、教育思想的相同点:1. 有神论思想的束缚由于科学发展与认识的局限性 ,孔子、 孟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遵循了有神论的思想 。这也许是人类在科学落后时代普遍认识水平低下所做的必然选择2. 教育的产生着相似的政治、经济基础中国群雄并起 正经历着旷日持久的分裂与战争;古希腊则是众多的城邦。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统治 ,反而催生出文化思想的多元与繁荣。于是私学兴起 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教育家。 而古希腊也在物质日益繁荣的同时呼唤着教育的进步,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应运而生。3.初期教育方式的相似性孔子率领三千门徒, 经常谈话 ,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也是用问答的方法共同讨论
15、, 互为激发, 被称为“ 精神助产术” 。54.在教育观点上的相似性孔子非常注重教育的普及 他说 “有教无类” 主张百姓不分类别都能接受一定的教育; 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在教育思想上较大的差异1.中西语言文字的不同,认识世界相应也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先认识自己,人及每一个个体。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主客统一。西方教育强调先认识人之外的客观世界。西方文化关注对象的客观性,认识对象和认识者分立,2、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天应物” 、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相互平等,
16、 “万物相育而不相害, 众道并行而不相悸” 。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政教合一” ,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最一般目标就是 “学而优则仕” 。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重视对自然的研究, 培养科学的研究态度,使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而近代中国由于受文化传统的束缚,在科学技术上开始落伍。落后就要挨打,故中国近代屡遭外侮的史实不胜枚举。3.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完全从属于政权的统治需要。中国的传统教育思
17、想核心在于遏制个体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群体化,以期达到社会的大同。这种违反人性与自然的传统教育,导致了教育目标上的偏离,使得传统教育极端轻视个体的存在价值,甚至于忽视个人存在的意义。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握,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西方教育思想强调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西方教育家探讨得更多的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最终达到帮学生实现其自我个性及能力完善的目的。3.对于人性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忽视,甚至压抑个人合理的需要及欲望。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确立了儒家以仁为
18、中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旨归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他们在哲学思考中一开始就从自然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从对世界本原的探索转向人自身的道德自省。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特别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自己独立的个性而并非彼此相似的群体一员。4. 阐释教育观时的不同西方在阐释教育观时:把人的灵魂和躯体看成两个客观的对象。夸美纽斯的机械唯物主义,对教学活动也进行机械客观的分解。赫尔巴特,追求教育规律的客观性。中国古代则从认识人性上探寻人是否能接受教育。根据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阐释了如何提升个人的道德
19、修养。而且,中国的教育思想的来源也带有个人的经验性,是从从个人的学习教育中总结出来,如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就是从个人实践中得出的。5. 对于老师的态度不同在中国很难听到对己师的批判 ,所以儒家一门可至千年而不衰。而这种因循的 教6育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使学术不断僵化,在亦步亦趋中画 地为牢 。亚里士多德说:“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并大胆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这种推陈出新的勇气 ,使得西方哲学史流派纷呈。5.传统教育理论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定位?代表种族的经验,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要求,教师是社会的化身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古代社会传统教育理论有他的基础。答: 赫尔巴特教育学被认为是“
20、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所以下面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来阐述传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 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应该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目的上必须以论理学、道德哲学为基础,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则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2. 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完美意志、完善道德品格的人,也就是具有“五观念”的人。把规范(道德)的养成看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 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受动者。否定人类具有先天的或直觉的才能,认为人与动植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教育者应该监督儿童的发展,将儿童的发展导向适合现存社会的轨道。4. 师生观
21、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者;传递社会与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专制与权威的代表者;施行教学活动中的管理与训练,是统治与约束的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应处与中心地位,操纵整个教育过程。教师是社会制度的代言人,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教学活动中被赋予了专制独裁的身份。5. 教学内容以系统化的知识为中心。课程即教学科目。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提出观念联合,旨在说明: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提供适当的观念来充实心智。为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以知识为中心,形成课程编制的两条线索:以文化史阶段为纵线,以中心统合法为横线。6. 教学方法“向书本学” ,把教学程序划分为:四个
22、教学步骤: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把教学活动的步骤严密地建立在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基础上,便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便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于强调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强调学生获取这些知识时对教师的讲授的依赖性。系统讲述和传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7.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论的教育过程是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下,通过教师口授,学生静听的方式自上而下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教育过程带有明显的“指导性”痕迹,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管理的方法包括: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评价: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欧美甚至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客观存在,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
23、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杜威的教育理论对 20 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并讨论了许多基本的7教育问题,也许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切实际,但他提出的这些问题以及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赫尔巴特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能更好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两者对于教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矛盾体,两者都不能忽视,只有吸收两者的长处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传统教育有利于系统知识的获得与理性的培养,但在教师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教学容易变成知识的灌输,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4、现代教育以个人经验学习为中心,通过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充分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活动和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但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比较零碎。两者在实践应用中扬长避短,不断地调整和融合,便能成为促进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6.现代教育理论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定位?个体的要求关注人体自身的方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首先看到的是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培养个人的独立创新精神,在过程中创新文化。现代社会的背景,教育的改革。杜威教育学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代表。所以下面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来阐述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教育思想重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社会化作用。强调社会作用的先导性,重视道
25、德教育。2.教育目的杜威主张教育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教育发展的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1)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个性、儿童个性化。2)教育为改革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服务。3)教育要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3.学生观强调儿童主动性,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主张学校生活的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提倡儿童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4.师生观学生中心论:明确提出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口号,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强调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须创设一种学生“可接受”的气
26、氛,教师须持“真实” , “接受” , “理解”的原则建立起师生关系。核心是:“尊重学生”5.教学内容主张经验课程:以儿童主动活动的经验为中心。1)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2)课程应是统一的,具有整体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3)课程应具有社会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原则是:1)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2)通过日常生活上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科学,学习它的内容、事实、定律。3)在组织的活动中感知结果与手段的关系。6.教学方法在哲学观上,杜威持主观唯心的经验论观点。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用于教育,便是8“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用于教学,便是“做中学” 。“做中学” ,实质上是在本能和兴趣活动中的学习,即,人生来就需要活动,这是天性。做中学的原则: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得的经验的有效性。7.教育过程把儿童变成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教育中心,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