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二过关训练现代文阅读二过关方法提示:1.注意选择优美时文阅读练习。2.逐句阅读,读懂每段的段意与层意。3.思考每段的写作意图。4.思考上下段落之间的关系。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5.体会情感,根据全文内容思考全文的写作意图。6 在读懂了全文(内容、情感、意图)的基础上再来逐题解答。7.审清题干,弄清到底问的什么。8.反复推敲答案(注意易混题的区别) ,选择最佳答案作答。现代文阅读二阅读方法示例:初读 逐段阅读下列文章,写出各题段意,如果段中分层,则要写出层次意思。老去的舌尖1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
2、舌尖不行了。1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2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2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3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3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4在
3、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4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5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 ,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
4、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5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6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已经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6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7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
5、行。7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8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 ,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8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9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
6、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9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10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10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关键依据)11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11本段写:(请在文中划出段意的
7、关键依据)细读 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回答下列问题。12哪些段落之间有联系?13全文有几大层意思?可分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意思。14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研读 在整体感知(内容、情感、意图或主旨)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下列各题答案两至三个,然后选择最佳答案誊在答题处。15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 ,第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 ,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6 分)16.本文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6 分)17.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4 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18.我们“怎样才
8、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6 分)例题参考答案1我们的舌尖不行了。2舌尖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日渐迟钝了。3用心做的菜好吃。4用心做的菜好吃的原因。5容入亲情融如亲情的菜好吃。6舌尖退化及其原因。7舌尖退化的表现。8生活的快节奏使舌尖退化。9心头因被纷繁的欲望占据而退化令人担忧。10.失去了心头的敏感,心就没用了。11思考如何才能拥有敏感的舌头。121、2 段,3、4、5 段,6、7、8 段,9、10、11 段关系密切,其实各段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3第一部分(1、2 段):写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的饮食使舌尖日渐迟钝。第二部分(3-
9、5 段):写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第三部分(6-8 段):写舌尖退化的表现及其原因。第四部分(9-11 段):写心头因被纷繁的欲望占据而退化,失去了敏感的心头令人担忧。14希望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1515老去的舌尖:老去一一退化(迟钱、麻木) )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共 4 分每处 2 分语意正确即可16.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共 6 分核心语意:用心,用情17.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共 4 分核心语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 (或吞得快,没尝到味道 )18.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10、现代文阅二读答案推敲方法示例:一逐段阅读下列文章,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回答文后问题(请推敲出两至三个答案) 。信仰之光周国平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
11、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 ”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
12、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 ”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
13、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
14、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1、仔细读第一段,作者认为信仰具有什么特点?2、作者所讲的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和苏格拉底的故事是为了印证什么观点?3、从全文看, “真正有信仰”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4、作者以“信仰之光”为题,表明了信仰
15、具有怎样的作用?二答完第一题后判断给第一题所提供的答案哪些准确,哪些不准确。 。1请选择第 1 题中你认为最好的答案。 ( )A.信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引领生活方向的观念。B.信仰比生命更重要,信仰是高于生活的观念。C.信仰比生命更重要,让人为之献身的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高于生活,需要我们仰望,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D.信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仰望。2请选择第 2 题中你认为最好的答案。 ( )A、为了印证: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B、为了印证:真正看重信仰的人是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C、作者为了印证有无信仰与宗教没有必然的关系,
16、而是在他的心中有着属于自己的高远追求,并能为信仰行动。D、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一种流行宗教或是别的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E、印证了当今社会真正心怀信仰的人少之又少,大多人口中所谓的信仰不过是为了某种利益所建立。3、从全文看, “真正有信仰”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A真正有信仰的人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与目标。B真正有信仰的人,人生有高远的目标和方向, 能够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要认真而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信仰。C.真正有信仰的人是有崇高的目标的,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来确立自己的信仰,并且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信仰。D.真正有信仰的人的人生是有远大的目标,
17、他们会独立思考,通常拥有相当的阅历与真诚的态度,他们会为了精神上的信仰而付出一切。E.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会对宗教和人生有自己的领悟,用理性审查生活,就算没有信仰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F.真正有信仰的人,他不会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思想,不随大流,不自欺欺人。4作者以“信仰之光”为题,表明了信仰具有怎样的作用?A “光”是一种比喻,具有照亮人前行的作用。 “信仰之光”表明了信仰具有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为人指引人生方向,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等作用。B.表明了信仰引导人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指引人带领人的作用。C信仰可以让人达到坚持追求并为之献身的精神的境界。D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拥
18、有目标并为之奋斗。使人达到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E.表明了信仰让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让人真诚不自欺欺人让人认真对待生活。答案推敲练习题答案1A。正确答案。从作用和性质的角度来概括其特点。 “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概括了“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 , “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等语意。 “引领生活方向”概括了“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想念它并且仰望它”等语意。 )B可视作正确答案的同意语。 “比生命更重要”以比较的方式表达特点,不大恰当,但表达出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特点。以“高于生活”修饰“观念” ,语意表达不够直白,但在本文特定的语境中,语意还
19、是明确的。C没有扣住题干“特点”和“简要概括”的要求,只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粗糙罗列。虽然分条表述,但并不具有“分条”的特点,点的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合并为一点,第点“高于生活,需要我们仰望”只是一种形象化描述,难以构成特点,其语意与“高于生活的观念”不在一个层面上。鉴于本答案忽略了题干中“特点”和“简要概括”这两个最为重要的要求,所以,不得分。 )D第点可以得分,第点不符合题干“特点”的要求, “仰望”是一种动作或是一种态度,所以,本题只能得一半的分数。总结:(1)答案要满足题干的要求,即问什么,就答什么。答案符合题干要求的,得满分。答案部分满足题干的要求,只得部分分数。答案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不得
20、分。(2)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应只关注关键词的一致性,而应关注整句语意的一致性。(3)学生的答案如果与参考答案在文字表述上不一致,但在文本这一特点的语境中,其整体语意与参考答案是一致的,应视为正确答案的同意语,得全分。2A正确答案。文章第 2 段最后一句话就有提出观点,引出下文的作用。B正确答案。文章第 5 段的第一句提出一个观点,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正确答案的同意语,将上边两种表述整合在一起。D这一答案有不少与正确答案相一致的关键词,但整句语意讲的是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与题干的要求没有对上号,所以,不得分。这一答案很有代表性,大家要反复体会。E本答案只关注了第 3 段一个小和尚的
21、部分内容,没有抓住三个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不能满足题干的要求,所以,不得分。3A 没有关照全文,不全面,只指出了信仰指引人的目标作用,忽略了其他重要内容。得部分分数。B正确答案。从全文中找出作者对真正有信仰的人的具体表现,并分层分条表达出来。C表述虽略有不同,但本答案应该是正确答案的同意语。与真正需要回答的语意完全一致。D本答案在这篇文章特殊的语境中也是可以满足题干要求的,所以也应视作是正确答案的同意语。E表面上看,本答案有个别词语与正确答案里的词语是一致的,如“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但从整体的语意上与正确答案的语意有较大的出入,本答案不得分。F答案未能抓住“真正有信仰的人”的主要特点,且问的
22、是“有怎样的表现” ,最好从肯定方面回答,本答案也不应得分。4A正确答案。基于比喻义的“光”来回答其指引作用就够了。B正确答案的同意语。C语意表达不清晰,应视为错误答案。语意表达明确是主观表述题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最基本的要求,就不应得分。D前一点回答正确,后一点语意不通。可适当扣分。E 第点基本正确,第第点与题干无关,本答案只能得部分分数。(一)前几年中考调考经典题过关训练( 一 ) 阅 读 下 面 现 代 文 , 完 成 第 1316 题 。 ( 22 分 )心境防割旅游的时候认识了一对夫妻,职业是制作防割手套。我问,这手套坚硬到何种程度呢?他们笑而不答,说回到北京后你到我们那里参观一下
23、就知道了。第一眼晤见防割手套,平凡到令人垂头丧气。和普通车工钳工戴的白线手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到不同,就是价钱要贵出很多。也许看出了我的不屑,男主人抽出一把寒光四射的匕首握在手中说,你戴上手套,然后来夺我的刀。细端详,那刀尺把长,尖端像西班牙人的鞋子弯弯翘起,开了刃,血槽深深。我胆战心惊道这刀可以杀死一头恐龙了,不敢。他又说,要么我戴上手套,请你来割我吧。我说,那干脆就滑到了犯罪边缘,本人奉公守法,怒我也不能从命。他无奈,只有亲戴手套,自己来割自己了。戴上防割手套的左手有些臃肿,右手执刀杀气腾腾。晶光闪烁长刃臂下的那一瞬,我骇得紧闭了眼睛。等到哆哆嗦嗦打开眼帘,以为看到的是皮开肉绽血花
24、翻飞,不想雪白的左手套上,只有一道淡淡的痕。主人优雅地舒了几下掌,如同少妇的额头被抹上了速效去皱霜,痕迹很快就平复了。大觉神奇,不由得一试。戴上手套,用刀锋在指掌上反复切刽,先轻后狠。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你能感觉到薄刃的锋芒和杀伐的重量,然而它却如溪水掠过毫发无伤。主人告诉我,看似普通的棉纱里,捻进了 500 根高弹钢丝。临走的时候,主人送我一副防割手套,笑道,从此你可空手夺刃了。感叹防割手套的神奇,不由得想到:倘加上十倍百倍之量,用千万根钢丝织就一件背心,披挂在身便心硬如铁了。再没有什么情感的剑戟能刺穿出血洞,再没有什么理智的矛斧能劈裂成沟壑。享有一颗风雨无摧刀枪不入的心,岂不万般惬意!有
25、一段时间,我出门书包里常带着防割手套,期望着碰上一个行凶的歹徒,冲出去见义勇为又保全须全尾。然世事虽纷杂运气却太平,梦想竟无法成真。坚固的防割手套渐渐蒙尘,如同骁勇的大将空白了少年头。终有一天,我在乡下干活的时候,想到委它以新任。花圃中月季正香艳,这是最渴望修剪的花卉。此花盛开之后如不从辫下第三分岔处刈除,就会花渐小香渐远魅力大失。只是那些蔷薇籍贯的锐刺尽忠职守,如同美女的贴身保镖虎视眈眈。我手笨,每一回都被扎得十指痛痒。连刀剑都能阻.档,还怕小小的荆棘吗?我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了月季花茎。顿时,双手像被蜂群包围,数不清的小刺同时扎入肌肤。慌乱摘下手套查看,七八处鲜血淋漓,实为我充任业
26、余园丁以来损失最惨痛的一次。原来,这特制手套能够防止长刀短剑的切割,却并不能阻止细小毛刺的锲入。钢丝绞结的缝隙是小针出入自由的高速路。那天,我贴着大约 10 张创可贴完成了剪枝工作,一边挥舞园艺剪一边想,悲哀啊,看来十万根钢丝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心境不受损毁。更不消说,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时风获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你想葆有你对世界的好奇和快乐吗?你必须除去心的伪装,敞开你的心扉。心必将一生裸露着,狂风为她梳洗,暴雨为她沐浴。心没有蓑衣,也没有斗笠,心会受伤,心也会流血,这就是心的功能啊。把心藏在钢铁中,且不说钢铁也是有缝隙的,就算心境防割,心也不能
27、再活波地游弋,那才是心最大的哀伤呢。关于这种悲惨的境况,古语中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叫做“心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可以流血,自己就能撕下衣襟止血。心可以撕裂,自己能够飞针走线地缝合。他可以有累累的创伤,更会有创伤愈合之后如功勋章般的痕迹。(选自花山文艺出版社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13.作者对防割手套的联想前后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这两次联想的内容。 (6 分)(1)在手套制作者那里见识了防割手套的神奇功用时:(2)在花圃里工作发现防割手套毫无用处时:14.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有一段时间,我出门书包里常带着防割手套,期望着碰上一个行凶的歹徒,冲出去见义勇为又保全须全尾。15
28、.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 分)16.成长的路上我们的心灵都有可能受伤,也许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依据本文内容,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保护你的心灵呢?为什么?(6 分)( 二 ) 阅 读 下 面 现 代 文 , 完 成 第 1316 题 。 ( 22 分 )我的“藤野先生”遥望中学时代,已时隔二十多年,可是我的语文老师龚汉城却如在眼前。我无须再另费笔力去描绘他的音容,因为有一幅现成的肖像画最适合他。那就是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除了没有一撇八字须,其他可谓妙惟肖,连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声调也毫无二致。二十多年前的语文课本实在像一本政治读本,老师教得平平淡淡,我也学得索然无味。可是有一节语文
29、课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龚老师那一天一反常态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藤野先生 ,这是文学作品,作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这个黑瘦的、衣着模糊的藤野先生远远地从异国他乡走近我,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博大的爱。当他得知他的学生要远他而去时,他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学生,背面还写上“惜别”二字。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竟不能抑制自己。文学,原来能把生活中最有情感的东西展示出来,能把沙漠润出绿洲。我抬头望着在上课的龚老师。他镜片后的眼睛似乎亮了些,他黑瘦的脸庞似乎有些红晕,他的声音高低起伏,又戛然而止,怔怔地望着我们。我凝视着他的目光,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厌倦了大批
30、判的文章,我开始写散文,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自己。写一切能抒发我情感的文章。好像龚老师的评语一次比一次长,分数一个比一个高。龚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念我的作文,后来又把我的作文抄在大白纸上,先贴在教室门口,后贴在校园里。一张张大白纸上用毛笔抄着我的作文,字迹工整而清秀。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藤野先生。中学毕业我便要背起行囊去插队。临别,龚老师并没有送照片给我,却给了我两本书,一本是朝花夕拾 ,一本是呐喊 。扉页上有工工整整的楷体“留念,龚汉城” 。后来,考大学时,由于数学成绩不佳,我未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一所师范大学。我觉得我的作家梦,我的文学理想,就像放飞的风筝,远远地离我
31、而去,心情很郁闷、失落。第一封信寄给的是我的老师,信中大概说了许多牢骚话。不久,我收到了回信。第一行字是“亲爱的未来的老师” 。我不记得后面有多少鼓励性的话语,仅就开头这一行字,那么神圣、那么美丽,我明白今后该去做什么了。后来,我也成了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向我的老师汇报我的教学成绩,比如获得了教学比赛一等奖,出书了,评上高级职称了。他总会很高兴,黑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1994 年的一个暑假,我带着新出的一本书去探望老师。他正患乙肝在家。他的脸依然黑瘦,还透着点棕黄,他的声调依然抑扬顿挫,但语气急了些,眼睛没有以前亮,但更多了一份慈祥。我把书递给他,他翻到扉页,上面我也写了一行字:“留念,
32、您永远的学生” 。他笑笑说:“我们现在是同事,我不过比你年长。 ”并亲自拿来剪刀、胶水,把“您永远的学生”贴没。1997 年龚老师患肝癌去世。我没有他的照片,不能像鲁迅那样把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前,每至夜间,瞥见先生的面貌,增加勇气。但龚老师的形象却永远伴随着我在课堂里。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的学生开启文学之门,让我的学生在文学中寻回失落的美丽。13、仔细阅读自然段,仿照已给出的示例简要概括龚老师为我做了哪些事? (6 分)(1)读书的时候,龚老师把“我”的作文抄在白纸上张贴。(2) (3)(4) 14、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这种变化体现了人物怎样的
33、想法。 (4 分)我凝视着他的目光,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藤野先生。15、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心中对龚老师怀有怎样的感情?(4 分)16、结合文中作者和老师的交往,你认为作为一个老师该怎样去教化学生?(6 分)( 三 ) 阅 读 下 面 的 现 代 文 , 完 成 第 13 16 题 。 ( 22 分 )目 送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
34、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
35、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