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热点集训(7)神经调节,1如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个神经元,a、b是电流表。在四个神经元的任一点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两电流表一定都能发生偏转的神经元是()A甲B乙C丙 D丁解析:刺激甲神经元,兴奋将依次经过丙、丁神经元,导致两电流表偏转。刺激乙、丁神经元时,a电流表不偏转。刺激丙神经元时,如果刺激点位于a电流表的中间,a电流表将不发生偏转。,A,2.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双选)()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偏转,AB,解析:该反射弧中,肌肉
2、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刺激肌肉,电流表发生两次偏转,A正确。刺激M点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发挥了作用,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参与,不属于反射,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刺激N点,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表的右极,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D错误。,3如图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说明乙酰胆碱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3、结合,引起肌细胞收缩或舒张,B,C据图可推知,人体血钙低时出现抽搐的原因是突触间隙Ca2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D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解析:由图可知,乙酰胆碱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递质,所以当其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只能引起肌细胞收缩;由题干可知,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当突触间隙Ca2减少时,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抽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4、(双选)()A刺激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E不能产生反应C兴奋在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处快D若在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处能测到兴奋的有,CD,解析:刺激处,该处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对应的是传出神经,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E可以产生反应;表示的是突触,其兴奋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5(2012高考山东卷)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结合,使神经
5、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免疫。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的,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是由突触
6、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下一神经元b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2)兴奋时,膜电位外负内正,因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N点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元b。(3)皮肤红肿时因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组织液增多;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6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三个图可以判断出兴奋的传递方向是_。(用甲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AB,(2)在结构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 (填“相同”或“相反
7、”)。乙图中的C释放丙图中的物质a,作用于D后产生的反应是)_。(3)丙图中物质a的分泌与_(细胞器)密切相关;b能够与a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是_。(4)丙图所示的生理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功能和_性。,相反,抑制或兴奋,高尔基体、线粒体,蛋白质(糖蛋白),传递信息,流动,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丙图中的b为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7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它可分为_
8、反射(先天具有)和_反射。两类反射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有_参与。(2)下表是哺乳动物神经元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和_。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维持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分布的机制是_。,Na、K通过细胞膜上的Na、K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反射,非条件,条件,大脑皮层,Na,K,(3)某些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当这类药物作用时,图中_内的神经递质因不被分解而浓度持续升高,并与_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方框内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2,突触间隙,6,受体,(4)若在离肌肉5 mm和50 mm的神经纤维上分别给予电刺激,肌肉将分别在3.
9、5 ms和5.0 ms后收缩,则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_mm/ms。解析:(1)依据是否有大脑皮层参与,可将反射划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完成,条件反射则需大脑皮层参与;(2)神经元外Na浓度高于神经元内,而神经元内的K浓度高于神经元外,所以a为Na,b为K,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的状态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Na、K是通过细胞膜上的Na、K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的;(3)当药物特异性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时,会使突触间隙内的神经递质不被分解导致浓度持续升高,并与后膜上的受体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等于(505)
10、(5.03.5)30 mm/ms。,30,8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中,神经中枢位于_中。(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所决定的。,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皮肤,脊髓,(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反射弧结
11、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能,不能,不能,解析:脊蛙(无脑蛙)去脑后保留完整的脊髓。因脊髓中存在着低级反射中枢,故能完成某些反射活动,如搔扒反射等。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均会导致神经传导中断,不能完成反射活动。(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位于被刺激部位的皮肤中;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3)神经元的,生理特性是:受到
12、刺激,能够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是:受到刺激,能够收缩。故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会引起与其神经相联系的左后肢骨骼肌收缩,但由于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B端,兴奋不能传向左后肢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活动。,9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神经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_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
13、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单,递质(或乙酰胆碱),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兴奋,导致_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_。(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_导致了糖代谢异常。(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_区域被损伤,引起_缺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神经体液
14、调节,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或(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或ADH),解析:(1)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故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总体是单向传递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是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导致后膜电位变化。由于两个神经冲动的强度同等,故在两神经冲动间不存在电位差,故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神经传导停止。(2)皮肤温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应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又由于该中枢与温度有关,故应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与体温调节有关且又是分泌产生的物质,显然应是甲状腺激素。
15、在此调节方式中涉,及到了“神经”,又涉及到了“激素”,故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3)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说明糖的代谢失衡了。与保持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导致血糖高的原因应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4)位于脑内与排尿有关的器官是:下丘脑或(神经)垂体。与排尿量有关的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10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1、2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果图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填字母)。(2)若刺激图中1处,图中伸肌
16、_屈肌_。(收缩/舒张)。(3)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不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C,收缩,舒张,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实验材料:略。实验步骤:第一步:_;第二步:_。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_。实验结论:_。,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不收缩,该药物仅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解析:(1)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表示静息状态,图中C处“”表示抑制,而A处和B处表示兴奋。(2)刺激图中1处,则兴奋由B处(兴奋性递质)传到伸肌而收缩,C处(抑制性递质)传到屈肌而舒张。(3)1为传入神经,2为伸肌对应的传出神经,根据实验目的,药物的作用位置(B处和神经纤维2处)为实验变量,观察指标为伸肌是否收缩。作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一致,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不收缩。,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