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2018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案 鲁科版.doc

  • 上传人:天天快乐
  • 文档编号:1459261
  • 上传时间:2018-07-19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4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8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案 鲁科版.doc
    资源描述:

    1、1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7二. 教学目的:1.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2. 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以 2SiO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说出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3. 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

    2、物、与强碱的反应。4. 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5. 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 Cu、C 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6.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7. 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三. 重点和难点:1.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

    3、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硅元素在自然界以 2SiO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3. 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亚硫酸的不稳定性,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4. 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5. 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 Cu、 的反应。常温

    4、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6. 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四. 考点分析2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的主要考查点是:1.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硅元素在自然界以 2SiO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氯、氮、硫、硅等非金属

    5、单质的主要用途。3. 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亚硫酸的不稳定性,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4. 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5. 次氯酸、深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 Cu、C 的反应。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五. 知识网络1. 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2.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33. 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4. 碳和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4【典型例题】例 1. 将 2SO通入 2

    6、BaCl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通入的气体可能是A. NB. 3NHC. 2COD. 3SO解析:A 项 2溶于水产生的 的氧化性能氧化 S而生成 42H得到4BaS沉淀;B 项 3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得到 3Ba沉淀;D 项显然得到 Ba沉淀。C项 2不与 al溶液反应,故无沉淀。答案:C例 2. 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共有 16种,下列对这 16种非金属元素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都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 4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又都叫气态氢化物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A. 只有正确 B. 只有正确 C. 只有

    7、正确 D. 均不正确解析:都是主族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都大于 4,如 H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单质不一定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如氢气可以做还原剂。氢化物常温下不一定都是气态,如氧元素氢化物水常温下为液态。氧化物常温下不一定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如 2SiO和水不反应。所以选 D项。答案:D例 3.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 OH2Ne3H4N3KMn、 3Ca、 u、 342SFe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5(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_、_性质。(3)反应中若产生 mol2.0气

    8、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mol。(4)若 ol1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_。解析: 4KMnO、 32CNa、 Ou2、 342SFe四种物质中只有 OCu2有还原性,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可配平如下: u63HN22, H714 223。被还原为 NO的 3HN表现氧化性,生成 23Cu的 表现酸性。由半反应: 2e4N3 ,若产生mol.0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6.0。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硝酸还原产物的价态较高。可能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使用了较浓的硝酸。答案:(1) O72OCu3HNO4 232(2)酸性 氧化性

    9、(3)0.6(4)使用了较浓的硝酸,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例 4.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做氨的喷泉实验时,若要在图(a)装置中收集一瓶氨气,氨气应由_口进入,原因是_,为了证明烧瓶充满氨气,可用_检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或用_检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2)某学生做喷泉实验时,用向下排空气法在体积为 VmL的烧瓶中收集氨气,最后所得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5.10,将此充满气体的烧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水面升到一定高度停止,则在同温同压下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_mL。(3)图(b)为中学化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

    10、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填序号) 。 HCl和 O2 2和 H 3N和 和 NaO溶液(4)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图(c)所示的装置,在图(c)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填序号) 。 Cu和稀 42S 3aC和 a溶液6 3CaO和稀 42SH 34CON和稀盐酸(5)在图(c)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内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可以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填序号) 。浓 42食盐 硝酸钾 硫酸铜 (6)比较图(b)和图(c)两套装置,以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b)是_上部烧瓶

    11、内压强;图(c)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_(填“图(b) ”或“图(c) ”)装置的原理相似。解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气体的物理性质, 3NH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1729) ,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采用图(a)的装置收集时,要分清楚空气是从哪个导管中排出的。(2)根据所得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10.5可知,烧瓶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说明氨气没有收集满,我们把烧瓶内气体看作是空气和氨气两部分,根据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9和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17,采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出烧瓶中 3NH与空气的体积

    12、比。(3)图(b)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少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 。(4)图(c)装置恰恰相反,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到上瓶形成“喷泉” 。 3CaO与2SOH反应生成 4CaS微溶解于水,会使反应生成的 2CO气体量较少。(5)酒精是易挥发物质,升高温度时酒精的挥发将加快,浓 42SH溶解于水中可放出大量的热。答案:(1)A 因为 3NH密度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气体 浓 Hl有白烟产生 湿润的酚酞试纸 变蓝(2) V3(3) (4) (5)(6)减小

    13、增大 图(c)例 5. 下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 B为开关,如先打开 B,在 A处通入干燥的氯气,C 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 B时,C 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则 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A. 浓硫酸 B. 饱和氯化钠溶液C. 浓氢氧化钠溶液 D. 氢氧化钙悬浊液解析: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即布条被漂白,氯气起漂白作用的原理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氯气通过 D瓶中的液体后 C处的红色布条7仍能褪色,这说明 D瓶中的液体既不能干燥氯气,又不能吸收氯气,反而是使干燥的氯气变得湿润了,在题中提供的四项溶液中,浓硫酸能干燥氯气,浓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悬浊

    14、液都能跟氯气发生化学反应,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能从中获得水分,故答案为 B。答案:B。例 6. 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试液中有 24SO。方案甲:试液 溶 液aCl白色沉淀 HCl足 量 沉淀不溶解方案乙:试液 足 量 稀 无沉淀 溶 液2Ba白色沉淀方案丙:试液 3N稀足 量 无沉淀 3O白色沉淀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解析:检验 24SO要防止 Ag的干扰,当加入 2al、稀硝酸发现有白色沉淀时并不能证明一定有 ,因为 Cl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还要防止 3的干扰, 23Ba和稀硝酸的试剂组合可排除 23CO的干扰,但不能排除 23的干扰,因为 HN可以将 SO氧化成 24,最好是先用盐酸看有无沉淀,有则滤去,无则证明没有 g,加入盐酸时,如有 3,则被转化成 2S放出,再加入2BaCl即证明 24SO是否存在。答案:方案甲:不严密,因为含有 Ag而不含 24的无色透明溶液也会出现此现象。方案乙:严密,因为只有含 24S的无色透明溶液才会出现此现象。方案丙:不严密,因为含有 3而不含 24O的溶液也会出现此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案 鲁科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45926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