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581 上传时间:2018-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 会 需 求 视角 下 的 工 科大 学 生 就 业能 力 提升研究 以 武 汉 大学 工 科 生 为例 谢献谋 刘光 明 武 汉 大学 土 木建 筑 工程 学 院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 展, 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基本需求及匹配度要求发生深刻变化。 本 文以武汉大学为例, 通过分析近5 年工科生的主要求职去向和匹配情况, 就如 何在综合性大学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 社会需求; 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 作 者简 介: 谢献谋 (1972-) , 男, 湖南邵阳人,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 委副书记, 硕士, 研究方 向:思政教育; 作 者简 介: 刘光明 (198

2、7-) , 男, 湖南永州人,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团 委书记, 硕士,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Studying on the Employment Ability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eds Taking Wuh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XIE Xian-mou LIU Guang-ming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equirements of gradua

3、tes ability and matching degree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ety. This article, taking Wuh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made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by analyzing the main employment destinati

4、on and match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recent five years. Keyword : Social demand; employ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 与社会稳定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九大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 毕业生就业制度已从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人 才的供需关系构成了一对矛盾共同体:一方面,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增强, 人才的 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经济和

5、社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 另一方面, 每年高校毕业 学子高达700 万, 面临就业, 接受双向选择。 增加就业岗位理论上能解决就业压 力的刚性需求, 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提升大学生 就 业能力, 切实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大学生是推动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的两驾马车, 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 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工作最早起步于西方, 成熟于西方。1909 年英国经济 学家贝弗里奇第一次正式提出就业能力这一概念, 1990 年开始, 中欧地区的发 达国家就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上世

6、纪 80 年代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 才开始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不少经验。 开展就业能力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大 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 重新审视, 也是对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更深层次阐述, 在开展就业能力 研究的过程中, 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究竟如何有了再认识, 对培养的人才是 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有了再比较, 对提升后续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反思和借鉴作用。 二是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挖掘。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 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

7、能, 而且是培养他们传承和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科研素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科 技 人力资源能力开发的前期阶段, 高校今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某种程度上就 是为未来开发和提升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做基础铺垫工作。 三是促进人才培 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 众多学者开始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研究, 但在高校采取的专 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否与社会需求匹配等 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的 人才, 高校如何培养与之匹配的人才, 将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下一步深入研究 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基本需求及匹

8、配度要求 社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有很多种, 归纳起来影响力最大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一是应聘能力, 主要包括就业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自我定位与决策能力、求 职履历表制作和推荐能力、 应试能力等方面, 这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二是 工作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开展正常工作以及知识获取能力 等方面, 这是毕业生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三是专业能力, 也就是毕业生通过系 统学习, 在全面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上, 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毕业生就业的根本。 四是综合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团 结 合作能力、 克难攻坚能力、 总结宣传能力等, 这是

9、毕业生持续发展的保障。 五 是创新能力, 毕业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 这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核心。 在招聘过程中, 用人单位一般对毕业生有明确的专业要求, 对工科大学生的招 聘尤其如此。 若岗位匹配度高, 个人的特征和长处与职业环境更为协调, 工作热 情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职业成功几率也将大大增强, 反之, 毕业生就会有差 强人意或怀才不遇之感, 更不会有职业成功之感。 因此, 在求职之前或职业生涯 规划之初, 如果毕业生主 动对自己进行有效测评, 充分了解自身就业特征, 将 会对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有裨益。 三、工科生求职

10、去向和匹配情况 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 ( 一) 工科 生的主 要去向 1. 直 接就 业, 服务社会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 “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推进, 国家对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人才持续增长, 全国重 点高校工科类学生理论上供不 应求, 优秀工科毕业生通常可以拿到几个用人单位的 “offer”。直接就业往往 能提前谋一个好职位, 这部分毕业生的比例少于 50%, 与攻读研究生的同学相 比, 往往能捷足先登,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工科生选择直接就业的行业分布如 下:70%左右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或地产公司、10%左右如愿到设计单位、10%左右成 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10%左右

11、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2. 出 国和 继续读 研, 厚 积薄 发 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在老 “985”高校比例较大, 从近3 年的数据来看, 比例超过 50%, 且有 上升趋势。一是因为学生有内在发展的动力和需求, 他们期望能进一 步深造, 厚积薄发。 二是因为老百姓家庭经济收入持续见长, 父母鼓励孩子继续 深造。 三是因为大部分高校都有高额奖励和补助机制, 基本可支持完成研究生学 历, 而研究生毕业后求职可以有一个更好更高的选择平台。 ( 二) 工科 生的就 业匹配 情况 课题组面向武汉大学 5 个工科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大主体对象, 从 用人单位对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情况、

12、人才需求吻合度情况、 对毕业生 评价情况以及毕业生对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情况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 有效问卷192 份 (发放调查问卷 200 份) 。 通过问卷调查、 与用人单位座谈、 与 毕业生座谈等方式, 经过分析统计,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 5 年左右的评价来看, 用人单位认为武汉大学培养的工科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思想素质好的高达 96%, 用人单位认为武汉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高达 95.2%, 与人才需求吻合 度高达97.0%;武汉大学工科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为 95.3%, 与 人才需求吻合度为 97.8%;工科学生就业领域分布在施工单位的比例占直接就业 学生80%

13、 左右, 与本专业关联度大。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见, 武汉大 学培养的工 科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业领域和进行的专业教育也 是比较匹配的。 ( 三) 问题 、不足 及原因 分析 虽然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措施和质量方面给于高度评价, 但 也有少数用人单位反馈工科毕业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 是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有待优化。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有待提升。 三 是价值取向和团结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四是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契合社会需求。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 部分工科院校缺乏科学的、 具有特色的新型工程技术人

14、 才培养体系, 人才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滞后, 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 专业教育比较狭窄, 专业 课程基础知识老化, 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互模仿, 致使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 一、实践能力不够强,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二, 现行的教育机制和体制、 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传统教育轻视工程实践,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近年来工 科学院的新进教师队伍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 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 知识, 发表高水平科研文章是他们的强项, 但他们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经历, 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第三, 当代工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正发

15、生深刻变化:一是毕业生的自我意识太 强, 过分追求个人价值, 忽视社会价值。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太过现实, 过分 强调个人发展, 忽视集体共同进步。 三是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价值取向过分追求 功利化, 忽视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四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过分追求时尚, 追求 短期利益, 忽视培养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如何帮助工科大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 制定职业规划, 引导他们追求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和树立诚信意识, 已成为当 前工科大学生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 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类型测试环节, 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领 域和合适岗位缺乏科学指导。 人才测评环节的缺失是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

16、与市场 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提升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相匹配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 一) 修订 和完善 高校工 科人 才培养 方案, 提高 人才 培养契 合度 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其中必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高校人才培养与 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原因。 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应认真研究, 主动应对, 及时 修订和完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冷门专业, 可逐年削减招生计划、 隔年停招、 专业合并乃至 取消该专业。 对于社会需要、 但 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的专业, 可及 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可通过增加实习课程或学分、 增加企业实习环节等形式来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可通过开设法律相关课程

17、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加强学生 法治思维, 可通过开设汉语写作课程来提升学生文字功底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 让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实际, 契合用人单位需求。 ( 二) 加强 大学生 涯规划 教育, 提 升大学 生职业 规划 能力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高校应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制定大 学生涯规划:一是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进行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 通 过科学方法 和手段, 在全面分析和认识自身的个性、 气质、 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 客观认识 和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力争扬长避短, 发挥比较优势。 二是教育和引导他们 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 在正确分析自我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特点, 科学制

18、定自 己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方案。 三是精心规划和安排学习, 在科学制定大学规划和职 业规划的基础上, 在保证顺利毕业的前提下, 合理学习相关课程, 认真将已学 知识融会贯通, 使整体效能最大化。 四是科学规划和全面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认真参加学校正常安排的实验课程、 实习课程、 毕业设计和毕 业论文写作等 实践环节后, 毕业生还得主动规划参加暑期和寒假等社会实践活动和本专业相 关重大比赛活动。 五是提前规划和培养今后从事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具体 内容包括:扎实开展大一新生教育, 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实施大二年级 行业探索教育, 提升行业认知水平;实施大三年级的职前准备, 做到

19、未雨绸缪; 实施大四年级的求职指导, 实现求职梦想。 ( 三) 加强 就业指 导工作 的指 导性和 针对 性, 提 升大 学生的 综合 素质和 就业 诚 信 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和发达, 社会日趋多元化, 独生子女大学生成 为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他们既活波开朗, 又追求自身利 益;既追求自身自由, 又不注意维护别人权益, 市场经济的优势为大学生的成长 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空间。但是市场经济又是双刃剑, 过分强调个人短期利益, 忽视个人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造成道德观念不够强, 社会诚信不足。因此, 高校应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和诚信教育, 针对大学生就业时与用人

20、单位之间的常 见纠纷, 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为理性选择就业单位做准备, 做到签约 不毁约, 做社会诚信机制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就业指导方面因人而 异, 针对不同毕业生的差异化 就业需求, 开展个性化咨询和指导。 各学院可实时召开就业指导大会, 及时介绍全国、 学校及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介绍校院就业信息网、 就业管理系统的使 用方法以及签约注意事项, 让毕业生宏观把握就业相关政策与形势; 实时提供人 才需求信息, 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 开展就业方面的政策教育和 咨询服务, 同时,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 帮助毕业生以良好就业心态投入 到求职应聘

21、活动中, 提高求职成功率。 ( 四) 大力 加强就 业指导 工作, 全 面提升 毕业生 的创 新创业 能力 目前以物联网、 大数据 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 中国在这次工业革 命中要想发挥重要作用和获得长足发展, 创新创业将是永恒主题。 高校作为创新 创业的发源地责任重大。高校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可主动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经济、 管理、 公文写作和法律方面的课程, 组织 大学生认真学习, 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学习和掌握 公司法 基本内容, 创办企业的条件和程序, 与政府部门

22、打交道的原则和方法, 与客户沟通的方法 和技巧, 防范和降低 经济和法律风险的有关注意事项。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 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如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 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或观摩, 培养其科 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是借助大学生创新中心这一平台, 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活动,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加大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营造创业干事的文化和土壤。 五是高校拿出部分专项资金, 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 报制度, 拓展孵化器功能, 为

23、创业型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资金支持和发展 机会。 ( 五) 开展 丰富多 彩的就 业实 践活动, 全 面提升 大学 生就业 能力 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开展具有工科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 全面提升大学 生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 以 举行 大学生 涯规划 大赛 为契机, 深 化职业 规划 教育活 动 面向大一至毕业班各个年级学生, 每年举行大学生涯规划大赛, 让高年级学长 发挥传帮带作用, 让低年级大学生在参与大赛过程中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厘 清发展思路, 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2. 以 开展 毕业生 问卷调 查活 动为载 体, 为开展 就业 指导 做 准备 在大三年级及时开展

24、学生问卷调查活动, 及时了解保研、 考研、 就业、 出国、 创 业学生信息, 为针对性开展职业教育做准备。 在毕业 5 年内的校友中开展跟踪式 调研, 听取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的心声, 为提升学弟学妹就业能力 和质量做准备。 3. 以 开展 政策宣 讲与法 律咨 询为平 台, 为毕业 生顺 利就业 打基 础 及时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 宏观解读全国经济发展状况、 就业创业最新政策 和全国就业形势, 微观介绍考研新要求、 出国新动态以及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困惑 和注意事项。 4. 实 施分 类就业 指导, 增强实 效性 和针对 性 针对 毕业班学生, 分保研、 考研、 就业、 出国 和创业

25、五个专场开展分类指导。 邀 请行业知名企业老总到校指导如何提升就业能力, 请企业资深HR 传授面试经验 和技巧; 开展求职简历制作大赛活动, 用人单位老总现场点评;邀请专家开展面 试礼仪指导与培训; 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邀请高年级同学介绍保研、考研注意 事项和技巧;邀请国际交流方面的专家介绍出国留学经验;邀请创业达人分享创 业传奇经历, 为创业学子指点迷津。 5. 帮 助困 难学生 成长成 才, 打通 就业 “ 最后一 公里 ” 一是破解毕业难题, 可通过召开学习动员分析会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 帮助困 难学生恢复信心, 以大学生党建网格工程为平台, 引导学生党员干部携手学习 困难群体一起成长

26、, 确保顺利毕业。 二是破解就业难题, 一方面是锁定就业困难 群体, 做好精准帮扶方案, 另一方面是开展就业指导进宿舍、 进实验室活动, 一 对一贴身指导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在困难学生能顺利毕业的前提下, 及时牵 线搭桥, 推荐到相关单位就业。 6. 以 搭建 就业信 息平台 抓手, 全 天候为 毕业生 答疑 解惑 开通就业在线, 利用 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线上及时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和 实际困难。 综上所述, 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 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一 蹴而就, 本文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 需要理论研究者、 高校、 用 人单位和毕 业生持续努力, 做进一步探索和完

27、善。 参考文献 1 吕菊芳.需要视域下 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8) :42-43 2 黄士安, 上官飞.大 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分析 基于江西高 校的调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013 (12) :35-37 3 高艳, 乔志宏, 武 晓伟.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 证研究J. 高教探索, 2017 (3) :38-40 4 孔洁珺, 王颖.大学 生就业能力提升的 SUE 策略模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6) :52-54 5 王志刚, 申书兴, 李存东, 武艳艳, 张建政.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 析 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5) :26-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