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一.掌握中药性能和药性理论的含义。二.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三. 了解中药性能和性状的区别。,学习要求,中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性和作用。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阐明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简称“药性”。,一.药性的含义,中药的性能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善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以偏纠偏(调整阴阳):前一个“偏”药物的偏性后一个“偏”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1. 治疗作用 功效2. 不良反应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三. 中药的作用,1. 副作用
2、: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2. 毒性反应: 用药后引起的机体的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过量或服药不当所致。,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含义,四.中药的性能和性状,性能,性状,概括中药防病,治病的各种性质和作用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区别:内在,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内容: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区别:外在,第一节 四气,四气: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也可称为“四性”。,一.四气的含义,凉,寒,平,温,热,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程度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平性药-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但没有绝对的平性药。例如:甘草-偏凉
3、党参-偏温,由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确定由人体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能减轻或消除寒证温性,热性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寒性,凉性药,二.确定依据:,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抗肿瘤等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强心,升血压,促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等,三.四气与功效的关系,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四.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 四气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2. 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意义:,第二节 五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种基本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功效和治疗作用。另有附属于酸的涩味和附属于甘的
4、淡味。,一.五味的含义,1.口尝药物的滋味2.药物临床疗效的推导和概括,二.五味的确定依据,1.辛作用: 散发散表寒(苏叶);表热(薄荷) 行行气,行血 (当归,川芎) 应用:多用于表证,气血阻滞证等,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2.甘作用: 补补益 (党参,人参) 和调和药性,和中 (甘草,大枣) 缓缓急止痛 (饴糖) 应用:多用于虚证,痛证,解毒等,3.酸(涩)作用: 收 收敛(乌梅) 涩 固涩(覆盆子)应用:多用于多汗,久咳,久泄,遗尿等,4.苦作用: 泄泄下 降泄(杏仁治喘咳) 通泄(大黄治便秘) 清热泄火(栀子治热盛) 燥燥湿(苍术) 坚-泻火存阴(知母)应用:湿证,实热证,阴虚火旺证
5、等,5.咸作用: 软 软坚散结 (海藻,昆布) 下 泻下通便 (芒硝)应用:瘰疬,瘿瘤,痰核等,黄帝内经素问:“咸走血”玄参,大青叶等:味咸,入血分-清热凉血解毒紫河车,鹿茸,鳖甲等:味咸,血肉有情之品-补肾,6.淡作用: 渗 利水渗湿(茯苓,泽泻) 利应用:水肿,小便不利证等。,明代缪希雍:“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作用)结合,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性味结合)一般而言,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四.五味与四气相结合,例如:1 .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2 . 阳虚证- 阴虚证-,辛温药(紫苏),辛凉药(薄荷),甘温药(人参),甘凉药(西
6、洋参),1.辟秽防疫2.解表散邪3.悦脾开胃4.化湿去浊5.通窍止痛6.行气活血7.开窍醒神,附:芳香药性,第三节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升是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是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一.升降浮沉的含义,1.药物的功效2.与病势的趋向相反,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升浮主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主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安神,止咳,止呕,三.升降浮沉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升浮药味属辛,甘,气属温热沉降药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四.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7、1. 质地轻者,多为升浮(花,叶,皮,枝条) 质地重者,多为沉降(种子,果实,贝壳,矿 石)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五.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1.炮制 酒制则升(酒大黄治上焦热) 姜制则散 醋制则收敛 盐制则下行,六.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2.配伍牛膝( )+ 柴胡,桔梗( ) (治胸中瘀血血府逐瘀汤)升麻 ( ) + 当归,肉苁蓉( ) (润下通便济川煎),1.调整人体气机紊乱,功能失调2.因势利导,祛邪外出-顺病位,逆病逝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升浮药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沉降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升降同用;
8、浮沉同用。,七.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第四节 归经,归 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 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具有定位的概念。,一.归经的含义,1.以所治病证为依据2.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3.以药物自身特性(形色味)为依据,二.确定依据:,1.有些药物归属一经,有些归数经。主要的归经有主要作用。2.归经不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而是疗效的体现。,三.归经理论的其他特性,1.便于临床辩证用药,按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2.便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四.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
9、,其选择性较强,并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疗效。简而言之,作为各经用药的向导,称为引经药。,附:引经报使与引经药,1.十二经引经药2.病症引经药3.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分为三类:,第五节 毒性,1.现代毒性的概念: 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一. 毒性的含义,2.古代毒性的概念: 西汉以前: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即用“毒”来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东汉以后: 毒药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药物。,药典采
10、用三级分类法: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药性峻烈的药物 有毒-介于大毒和小毒之间 小毒-药性较平和的药物*中药毒性的分级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三.中药毒性的分级,1.剂量2.炮制方法3.配伍用药4.服药时间的长短5.给药途径6.病人体质,年龄等7.中药伪品,四.引起中毒的原因,1.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12800/100)2.重视古籍及当代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3.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五.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1.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2.掌握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3.掌握中药中毒后的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六.掌握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 四气,五味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依据 升降浮沉是说明中药作用的主要趋向 归经说明中药作用的部位 毒性说明中药毒副作用的大小必须把五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每味中药的具体性能,准确选择用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