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金融机构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 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21)1002506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问分布与效率改进胡月晓申红 摘要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和网点分布密切相关,规模扩张通常意味着分支机构网点的空间扩张.金融业是关系密集型行业,关系在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其经营的经济规模也是不一 样的.个人保险类金融产品关系性最低,其经营也最接近普通消费品的营销原则;公司类产品最具有关系 性,其经营最依赖于银企双方的关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关系型的经济规模较小,非关系型的经济规模较大.金融机构经营领域是不同关系类型的金融产品
2、和服务的业务集合,这很容易使金融机构过度膨胀.通过机构 专业化,组织集团化和配送一体化可以改变这一特征并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关键词金融机构;组织规模;空间布局;效率协调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金融开放条件下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课题.对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调整从传统体制继承下来的机构网点分布成了这一过程中的首要任务.网点,机构分布的调整与规模的扩张和收缩相关,两者共同影响和决定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本文先就组织规模,机构分布与经营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金融产品的关系性质在决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方面的重要性,接着就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密集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考察,最后 就
3、如何改善机构网点分布及相关理论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一 ,组织规模与效率改进 (一)规模与效率 金融机构的规模是和机构的网点分布即空间分布相联系的.组织规模的扩张通常意味着机构的空间扩张和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多.经济规模的概念说明经济组织达到最高投入产出比时有一最适规模水平.最有效投入产出比意味着,经济组织在一定经济规模状态下,利润率达到最大.通常经济组织并不会停留在这一最佳规模上持续经营,即使该组织能够控制内外影响其规模和运行效率的诸多因素,也往往有强烈的扩张动机.企业的行为是财务或收入的最大化而非收益率的最高,投资决策的准则是净现值最大而非内部收益率最高.影响组织规模过度扩张的因素是市场
4、结构和市场准入条件.h。范里安认为,基本由技术决定的平均成本曲线形状,是确定一个市场究竟是何种结构的重要方面,使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水平即最低效率规模,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如果比例较小,那么市场将是竞争性的;反之则会产生垄断.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下,相对无效率的经济组织不可能长期存在.由生产技术和现存市场行为决定的市场进入难易情况,则决定和影响了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整体上来说,作为某种产出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组织基本上处在经济规模上运行时,该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 (二)我国金融组织的规模和效率 张杰(1998)认为,中国的金融组织规模过度膨胀,即存在组织过剩现象.这种金融组织的过剩,是
5、因为在 中国的渐进改革过程中,转轨经济的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较高,这种过渡需要金融产权边界有一个迅速扩张,而中国垄断的公有金融产权安排规则为这一扩张准备了条件;金融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是其成本并没有进入各金融组织的生产函数.当改革进展到一 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这种过度扩张的金融机构膨胀,规模过大的弊病即刻就显现出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还极大地提高了各种组织的运行效率,在同样产出或提供同量服务规模的水平上,组织的规模就显得过于庞大对效率的追求,使得各国有银行纷纷开始进行撤并机构和减员增效的改革.张杰(1998)预言,相对于金融组织扩张的前渐进改革时期而言,中国后渐进改
6、革成功的关键是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金融组织规模无论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张健华(2021)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作者简介胡月晓,男,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系博士生(上海,202162);申红,女,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博士生(上海,202137). 金麓论坛2oo4年第1期 envelopmentanalysis,dea)计算了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效率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中最具活力,效率最高的是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最低的是服务范围限制在单一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年的效率评价中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结构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
7、过于庞大,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则没能达到经济规模水平,而 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处于较佳经济规模的位置.二,金融组织的经济规模和有效规模 (一)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 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金融组织业务规模的扩大,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机构网点的增多等而发生的单位经营成本下降和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金融组织规模与成本收益间的变动关系,也反映了规模经济的一般原理.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同样包括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个方面.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金融机构由于业务经营规模的扩大而由内部原因引起的收益增加,如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平均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等因素引起的”x一效率”提高等.外在经济则是指某个金融行业由于整体
8、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其中的单个运营机构得到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和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导致的收益递增现象.外在经济主要指金融机构聚集形成金融中心,从而产生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潘英丽(2021)详细探讨了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即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并提出通过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和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体现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金融中心的外部经济规模效应则包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由此我们可知,产生外部经济的金融中心聚集效应对金融组织内部经济也发生着重要影响. (
9、二)规模经济和金融组织的空间分布 从交易的角度看,无论是因专用投入的采用而导致的专业化程度提升,还是因重复使用频度增加而引起的平均分摊成本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均在于交易次数增多 引起重复交易,从而引起每次交易费用的下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是由金融交易当中市场交易效率和管理交易效率的提高所致.由于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彼此之间虽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并不因此构成上下序列关系.因此,金融交易基本不涉及纵向一体化,因而金融机构组织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在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引起”制造”或”购买”的问题.金融机构组织规模扩张所引起的规模经济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所经营金融产品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
10、应,所以金融机构空间分布对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情况有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的情况决定了金融机构扩张的方式,即决定了金融机构是采用远距离扩张方式还是近距离扩张方式,是毗邻扩张还是跳跃式扩张.这对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攻城掠地”战略有重要影响.若上级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控制下级机构的运转,则该金融机构体系中任一机构的运行效率将达到或接近该组织体系中运行最好机构的效率.否则,该组织中各个机构的效率将是分散分布的.这种情况下,随着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机构扩张,其整体效率变动情况将充满不确定性.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控制包括成本控制和收益控制.由于金融产品大部分是以关系为基础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因此,随着空间距
11、离的延伸,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控制,成本效率要比收益效率衰减得更厉害.因为以关系为基础提供的服务更多地依赖当地组织的行为,这意味着从一定距离上管理收益要比管理成本困难的多.运行高效的金融机构(成本控制和收益水平均处于领先水平),在一个距离中心机构遥远的地方设点进行远距离扩张时,该分支机构虽能在当地地方金融机构的 竞争中确保成本领先,但未必能保证经营领先.空间分布微弱的收益效率(相对与成本效率来说,因其衰减的较快)使得机构扩张和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幅下降,甚至抵消大部分成本效率.这种情况下,扩张机构将不具有竞争优势.对不同的金融产品来说,关系在其中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以专业化和关系为基础
12、的借贷和地方导向的金融服务而言,对其进行远距离的监管和运营是无效率的.这就决定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地方和中小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空间.以关系为基础的借贷构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这意味着我国的银行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分割性,因而在某些地方低效运营的金融机构也有生存土壤.再加上无退出机制,各种规模和效率的银行共同存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运营高效的金融机构要实现空间距离上扩张,就只能在关系程度较不重要的某些产品方面实现,berger和deyoug(2021)认为,就银行机构空间分布的地理范围而言,没有最佳范围标准. (三)金融机构的有效规模 对金融企业而言,规模的扩张往往意味着空间位置的扩展,
13、即机构网点的增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以关系为基础的特征,而空间距离对于关系的维护和发展又具有相当重要影响.因此,对金融企业来说,空间布局对其规模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 般说来,个人金融产品,公众产品较不具有关系rt_ 胡月晓,申红: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特征;企业金融产品,公司产品则多具关系性.不具关系 特征的金融产品较易取得规模优势,其经营特征和普通消费品的经营相似,如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带来的便利效应,品牌和声誉等,因此经营企业可在较大规模的程度上开展业务;以关系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则不具有规模优势,尤其是空间优势.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方面的经营而言,其业务经营学习的典型不是
14、其他银行而是那些消费品行业的主导者,如麦当劳,可口可乐和娃哈哈等.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这种零售业务的经营方面,需要创立一 个像”肯德基”(kfc)或”万宝路”(marlboo)那样强有力的品牌认同.零售银行业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消费品营销原则的运用.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经营的最佳经济规模与该项业务中关系特征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关系比重越大,经济规模就相对要小些.对于不具关系重要性的个人性金融产品而言,其有效运营的规模或经济规模见图1.许多研究表明,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相对平稳的u型曲线,银行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的(于良春,高波,2021;张健华,20
15、21).由此可以推断,接近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底部的边际成本曲线mc是一 条近似平行与横轴的直线.对不具关系性的金融产品来说,规模扩张,外地网点(分支机构)的设立会导致需求曲线向上弯折(规模优势彰显),这会导致金融机构边际收益曲线的向上移动(由mr至mr2),从而很可能与mc有两个交点q,和q2.因此,对于不具关系性的金融业务领域的经营规模而言,其经济规模往往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这与实践情况很符合,对银行规模经济的深入研究表明银行的最佳规模往往是个区间(q, q2)而非一个点.按照施蒂格勒(1983)的研究,金融机构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一个很长的范围内通常是水平线,因此存在一
16、定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区间.成本曲线形状和较不具关系特征的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金融机构此项业务的经济规模区间.即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其经营效率是一致的和最佳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区间称作有效规模区间.对于较具关系性的金融产品来说,其需求曲线在某处断开下移,因为规模扩张,外地网点的设置所面对的是一个与原来不同的,在关系维护中处于劣势的市场.因此,该项业务的经济规模仍仅有一最佳点,而非一段区间(见图2).由于金融机构往往对消费者和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不同产品间关系性特征具有很大差异.决定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是该机构经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集合,因而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决定就具有较大的变
17、动性和复杂性,且较多地受到金融机构经营方针,策略和管理的影响.图1不具关系性金融产品(服务)的经济规模图2较具关系性金融产品(服务)的经济规模三,金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决定因素 我们衡量金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标准是投入一产出比率,即同行业中投入一产出比率处于较佳水平的组织机构被认为是处于相对有效经济规模水平上运行的金融机构.具体地讲,处于有效经济规模上运行的金融企业在与同行的比较中,其费用率,不良率较低,而收益比率却较高.综合以上分析,决定金融机构有效运行规模大小的因素主要以下几点: 1.业务性质,主要指关系的重要程度.关系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是由金融的本质所决定的.金融的本质是 服务,金融业隶
18、属服务业.无论有无实际资金的转移,金融交易基本上都涉及未来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而信息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就尤其突出.金融交易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对过去,现在,未来信息的掌握,以及这些信息是否充分可靠.对银行和企业间借贷而言,这种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决于银企双方的私人关系,深受关系密切程度的影响;银疆1一一一一t一 坌融论坛2021年第1期 行中的信用卡业务和保险业则更多地依赖自身经营优势,即受私人关系的影响较小,因此保险业和信用卡的经营更多地具有与经营普通消费品相似的特征.总的来说,对公司的金融业务,对私人关系的倚赖程度较高,其中又以借贷为甚;针对个人的金融产品和服
19、务则相对地不依赖于双方的私人关系,尤其是保险业.对不同的金融部门来说,其对私人关系依赖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银行一证券,基金,信托一保险.关系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和程度差异,造成了不同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差别;关系在金融业中的不同性质,也有助于说明金融机构全球扩张中出现的本土优势和全球优势现象.本土优势是指国内机构通常比国外机构运行更有效率,部分原因是远距离经营和监管的组织不经济.经营方面的问题是不同国家员工间的冲突或协调所造成的高成本;监督上的问题是评估远方市场上经理行为和结果的困难,以及难于断定其与该市场上其他机构相比运行如何等;组织不经济使得建立和维持与中小企业借款关系和与家庭部门的零售存款关
20、系困难,因为这些账户的维持都需要当地信息和地区的集中,都 带有地方性,都需要搞好与当地客户的关系.本土优势也可能不是来源于距离而是其他障碍,如语言,文化,货币和监管机构的差异,其他国家(地区)市场的独特性,对外来金融机构的偏见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关系的维护和发展.这些障碍导致外国金融机构提供同样服务的成本较高,或与国内的金融机构相比,提供同质同量金融服务所获得的收益较低.全球优势是指扩张的金融机构通过输出更高的管理技能,利用更多资源,实现比当地金融机构运行高效,成本降低的现象.这种优势的取得来自于通过较好投资和管理技能提高收益,如通过提供更符合消费者偏好的金融服务,分散更高风险和取得更高回
21、报等.由于不同金融服务对地方关系和私人关系依赖程度的差异,对经营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其扩张过程中的本土优势和全球优势是并存的,机构性质不同,业务差异造成了表现形式的差异.2.技术进步.影响金融业有效组织规模的技术变化主要指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影响了金融交易的形态和发展变化,进而影响交易双方的关系依存状态.技术进步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交流方式的改进,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双方依存度加深,从而交易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交易成功与否更加依赖双方的私人关系.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增加了金融交易中关系的重要程度.另外,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交流的便
22、利,使得私人关系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又相对下降,而与私人关系相对的,无差别的,体现自身经营优势的公众影响的重要性上升.私人关系下降,公众影响上升,意味着金融机构有效组织规模的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对金融业经济规模的影响是双重的,哪一方面占优势则要依金融 机构性质和业务情况而定.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一 个既定地点而言,技术对二级市场交易的替代作用比对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的替代作用大的多.对一级发行业务和特殊交易而言,关系网的作用要大得多.”(潘英丽,2021)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主要是与企业的交易,按照上面所言,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易一般说来,私人关系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3.金融创新.金
23、融创新通过对金融交易双方关系的影响,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经济规模发生两方面的影响:对能增加金融交易中双方私人关系重要性的金融创新,均缩小了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的区间,减小了其经济规模水平;对能减少金融交易中双方私人关系重要性的金融创新,均增加了金融机构经济规模的水平,延长了其有效规模的区间.如个人消费贷款中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使得该项交易对双方私人关系依赖度下降,而金融机构自身实力规模与公众关系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则上升,金融产品(服务)的营销更加接近普通消费品的营销原则,只要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就能有效的分散风险,减少成本和增加收益.可见,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双方关系在其中的重要
24、程度有很大差别.对交易双方私人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的金融业务而言,受双方关系制约,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并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和收益上升,因而依靠规模增大,网点增多并不会带来单位运营成本的下降.而对交易双方私人关系不太重要的场合,规模扩张,网点增多则会带来较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由于网点增多给顾客带来的结算便利,使得信用卡发卡量上升,信用卡经营的单位成本就相对下降. 四,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与效率降低 金融业中私人关系的重要性,说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分割的.金融市场的分割,意味着各种效率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并存.又由于各金融机构组织同时经营着许多业务,其业务集合中往往既包括私人关系占有支配地位的金融产品和服
25、务,又包括私人关系不甚重要,而主要依赖公众影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非关系金融业务的经济规模水平通常处于一个较高位置,且常常处于一个较宽广的区间上,不考虑”x一效率”,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均可处于有效经济规模经营水平上.对关系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说,经济规模水平较低,其有效规模范围为一个点(见图2).因此.经营各种产品组合的金融机构,为获取私人关系i一一1_一 胡月晓,申红: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空间分布与效率改进不太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优势,各机构常有扩充规模,网点的动机和倾向0只要机构在私人关系重要的业务领域在某一地维持一定水平和优势,那么即使机构的扩张是不经济的,这种出于对未来规模经
26、济和优势的期望也会使之进行下去.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不同,均着力于扩充规模和网点上,则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运营效率的下降,尤其是对实行混业经营,集多种经营于一身的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市场的分割和经营的多样性,导致了不该扩展的金融机构扩张,进而整个金融体系过度膨胀和效率降低.市场分割导致相对低效的金融机构的存在,该机构为获取同时经营的,不具市场分割性的其他业务的规模优势,必然要进行扩张.因此,除非在金融 监管方面有相应措施,全能型金融体系应比分离型金融体系更无效率.但实际上,两种金融体系的长期并存和近几年来全能型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说明两者的运行效率至少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断定,全能型金融体系至少在
27、网点设置,市场准入的监管方面比分离型金融体系来得严格,或者可能在组织设置或机构监管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见表1).表1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比较不超避15%鬻警不小于6%仅抽象的要求必须具备应付挤兑能力_不超过18%五,单个组织规模与机构整体效率的协调 关系在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所造成的市场分割,产生了金融市场上的局部垄断,这使得效率差异的各种金融机构得以共存.但在关系相对不占重要性的金融业务领域,各金融机构则面临直接的竞争.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零售保险业务而言,交易双方都可无沉淀成本的离开对方而另投它方.这样,对金融机构而言,其面临的市场既有垄断性的,又有竞争性.除上面所言的监管外,协调两种类型市场
28、间的经营,就成了提高各金融企业机构整体效率的关键.1.机构专业化.将两种类型的市场分离,割断两种市场上的交叉补贴关系.集中于关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会自觉将经营规模停留在有效规模水平上,而不像为寻求非关系型业务的规模优势而着力扩张.集中于非关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则由于面临本外地各种机构的 直接竞争,经营效率不佳的机构就会被迫退出市场.市场竞争的结果减少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并保证了只有效率最高的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机构专业化的结果和外在表现是,金融业分工的深化和亏损部门(机构)的减少.如将信用卡从传统银行业务中分离,成立专门的信用卡公司等.2.组织集团化.机构专业化需要成立专门性的金融机构,机构专业
29、化并非为取得一般的专业化收益.一般的专业化收益通过机构内部的分工也能实现.机构专业化需要机构内部的独立,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要使各个专业性的机构成为具有独立决策权的法人或非法人.为保留和获取金融业中普遍存在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各专业化机构间又必须维持某种形式的联系.整合两方面需要的结果是成立多元化的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既能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又保留了等级制的权威.从企业内部管理交易的角度,组织集团化也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金融集团正越来越多的成为众多金融企业的组织形式,金融集团内部机构专业化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效率.3.配送
30、一体化.全能型金融合并是否能取得范围经济,依靠消费者是否偏好”一站式”金融服务,是否愿意消费更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专业化和组织集团化要求改变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合成和配送方式,改变以往搭配销售的方式.现有专业化的分支机构在推销合成产品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如银行分支机构在推销人寿保险和共同基金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同样,保险公司网点在银行零售产品销售如储蓄,信用卡方面也不具成本优势.而一体化金融产品的销售和配送机制,能够较好 地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因而代表了金融业的一种发展方向.六,金融机构有效经济规模区间理论的启示1.对外资金融机构战略的认识和预测.金融业务中关系重要程度的差异,是不同业务
31、领域中业务扩张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对银行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是较少关系的.综观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经营业务的发展,除了在与其有渊源关系的本国投资企业开展结算,融资等业务外,对开拓中国市场的突破口无一例外的选择在个人零售业务上.我们抛开政策的影响因素,外资金融机构选择关系较不重要的业务作为其开展中国业务突破口较能发挥其长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资商业银行对个人零售业务往往重视不够,经营能力不足.中资银行惯来重视关系占重要地位的金融业务,如信贷和对公存款,在经营中较为重视关系的作用.一1r.一.%:=;产 一一一小负锶藿谚篓篓霉薄研鬻一 金嗣论l云2021年第1期 因而当前中资银行
32、鲜有感受外资银行压力存在的.中外双方在关系两端的不同业务领域开展经营,双方自然相安无事.问题是,当外资熟悉了中国市场,建立了开展关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私人关系后,当限制放开时,外资还会局限在个人零售业务上吗。面对这一潜在压力和威胁,中资机构除了要继续重视维护关系,努力 留住客户外,还需要在关系不重要的个人零售业务上下工夫,力求在非关系型业务上有一个大发展,切不可将这块市场拱手让于人,如我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开放之初将信用卡市场就拱手让给了外资银行,现在再想争取回来,成本和难度都极大地上升了.2.金融机构扩张的战略途径选择.关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除非相互”挖墙脚”,新设机构在关系型业务方面
33、要想在短期内有一个飞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新设机构在开出优厚条件招收员工时,往往标明要求有”客户资源”.关系型业务领域的进入障碍显然是较高的,这也是关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垄断和分割之所在.非关系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个人性产品,却由于规模增加所彰显的品牌,声誉,实力,以及网点遍布所带来的便利而带有较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关系型金融产品带有区位优势,非关系型金融产品则有规模优势.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规模扩张,网点增设尤其是进入外地市场时,需要采取依次推进的战略,先重点是有规模优势的非关系型金融产品领域,等慢慢建立起与当地的私人关系后,再向关系型产品领域发展,即先建立规模优
34、势,再谋求区位优势.从外资进入中国的经营现状看,可以判断外资机构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的.口参考文献1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2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21,(3):11-25. 4潘英丽.论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问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2021,(1):50-57.5潘英丽,吉余峰.金融机构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1.6bergeranddeyoung.theeffectofgeogra
35、phiconbankef-ficiencyr.federalreservebankofchicago,wo,t,i=spaper.2ooo,(4).:7berger,deyoung,hesnaandgregery.glob-1;7tlonoffi.nancialinstitution:evidencefromcross-borderbank;ngperformancer1.brakings-whartanpapenonfinancialservices,roberte,litanandanthorysantomero,eds.2021,(3).:8berger,deyoung.andgrege
36、ry.eflqciencybarrierstocon.solidationoftheeuropean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j.europeanfinancialmanagement,2021,(6】 :269-282.9于良春,高波.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3):4o-48.1o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责任编辑:春晖)(上接第13页)与上岗,任职,晋升和奖惩等紧密结合起来.对培训时间要有明确的硬性规定,逐步把培训时间与上岗资格,上岗要求结合起来,每年的培训时间
37、必须保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不参加培训.凡拒绝或不参加培训的不得从事相应的信贷管理岗位的工作.每次培训结束都要有测试,测试不合格的,要重新培训,并视情况降低资格等级,权限等.对培训测试成绩优秀者要给予奖励,并在今后的晋升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3.强化激励.员工行为导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激励,而激励的基础是有一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育员工的政策和机制,使员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从理念到制度都把全行整体利益及员工自身利益调整到一个方向上,构成一个有机价值链,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实现用满意的员工去实现无缺陷的管理,再用满意的员工和无缺陷的管理去赢得客户的满意.要增
38、强和完善激励机制,包括员工的培养,使用,发展和报酬的分配与奖励机制,参与和沟通机制,授权机制等,对分支机构,对员工个人进行无缺陷管理的考核,并纳入全行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收益,个人发展直接挂钩.这样既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责任,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不断加大激励力度,对做得好的员工及时进行表彰,对做得不好的员工及时采取措施.在激励的同时还应完善约束机制,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ij参考文献:1:杨钢.质量无神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2:菲利普。克劳士比.质量无泪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1.3:周朝琦,侯龙文.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
39、021.4:罗振壁,刘卫国.企业流程设计与现代化质量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5:罗国英.创建提升质量的软环境j.中国质量,2oo2,(9):15-19.(责任编辑:春晖)可一一t_一 第二篇:我国公司的组织机构试论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马帅帅 指导教师张丽摘要。本文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对当今国内改革处于转型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弥漫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分析,对当今全球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比中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曾强公司活力。 关键词: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现状问题解决 thecompa
40、nyofourcountrygovernance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angleofmanagementcompany,tocurrentdomesticreforminthetransformationperiod,theglobalfinancialcrisisinourcountryunderthebackgroundofdiffusegovernancestructureofacompanysanalysis,the currentglobalgovernancestructureofdifferentcompanies,andthechineseco
41、mpanygovernanceanalysisofthestructureofthecontrast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ourcountrycompanymanagementstructure,characteristics,theexistingproblemsandsolutions,improvethecompanys competitiveness,cengjiangcompanyvigor.keywords:managementcompanymanagementstructuretosolvecurrentproblems 公司治理结构(co
42、rporategovernance,又译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一简要概述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 当今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模式有,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二者形成与
43、发展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并因此呈现鲜明的导向差异。前者基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与股票的流通便畅,强调通过股东“用脚投票”机制和活 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实现对公司行为的约束与对代理人的选择及监控;后者则囿于股票市 场的有限融资与股票的流通困难,呈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基于相互持股的法人组织对 公司及其代理人实施长期的内在控制。 (一)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 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信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导向,其在英、美、加拿大 与澳大利亚等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诸国盛行,英美模式是其中的典型。公司股东依托 庞大且发达的自由资本市场,根据公司股票的涨落,在通过股票买卖的方式抑或“
44、用脚投票” 的机制而实现其对公司影响的同时,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活跃,并以此对代理人形成间接 约束。外部发达的资本市场及其作用机制无疑是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得以根植并在发展中 得到强化的根源力量。 (二)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 组织控制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德国、瑞士、奥地利与荷兰等诸多欧陆国家和东亚日 本得到了极好的发展,组织内在控制是日德模式的典型特征:其一,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持 有公司巨额股份或给公司贷以巨款而对公司及代理人进行实际控制;其二,公司及代理人决 策受到基于公司之间环形持股的法人组织的支配。 以上两种模式各有特点,英美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资本市场分散股权结构,促使股 东积极运
45、用投票权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约束,侧重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破产机制对公司 的外部治理,重视股东利益,顺应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英美模式通过合理的报酬制 度或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结合起来。利用股票期权刺激经营者为自己的最大 利益也为股东的最大利益努力工作已成为英美模式中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日模 式以组织为导向,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来制约公司经营者,强调投资者、企业职工及工会组 织的平等参与,注重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代表了当今世界公司治理结 构发展的另一种潮流。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充满了浓厚的官本位文化与关系文
46、化,中国公司治理体 现着富于中国特色的官本位理念。在国有国营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企业不具备完整的法人资 格。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企业制度改革,先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 主权,继而确认企业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后来从法律上明确 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促进政企分开,给企业以自主权。1994年以后,我国大多数国有大 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进行了公司化改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我 国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从中国公司制企业的现状看来,公司内部在出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权责制衡机制,以最大 限度提高公司营运
47、效率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所谓内部人控制就是在国有企 业的经营管理中,由于外部人员的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人员在公司重大决策上 过分追求内部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 (二)经营者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国有企业即便在实现公司制后其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仍然有党的组织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任免,缺乏用高薪来吸引高级人才的自主权,缺少先进灵活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人也往往陷入官本位情绪而不能自拔。绝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形势在我国仍处于探讨阶段总体持股数量较少,激励比较动态化,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联系。所以,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偏离甚至损害所有者的目标,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不能适应激励和约束的需要。 (三)股权机构不合理,缺乏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我国国有股权在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使其成为控股股东在公司的代言人和决策的报告者,从而肆意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毫无理性的掠夺公司的资产,将公司拖入绝境。从公司运营机制来看,中小股东只能通过买或者卖出公司股票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从而间接对大股东施加影响但是我国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股票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对大股东产生影响,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影响止于股票的市场价格,中小股东在利益受侵害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董事会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独立、科学决策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