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于推进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湖南省xx县地处湖南省xx市东南边陲,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古有“水注三江,鸡鸣三省”,“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之美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地热、森林、水能、矿藏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科667种,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县内有大小河流696条,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7万千瓦,具备良好的生态观光发展潜力。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县,农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近年来,该县抓住高山小气候、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走“精品农业”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粤港澳
2、”农产品生产供应地。突出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了锥栗、油茶、金银花、硒山茶、商品蔬菜、南竹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乡一品或一乡多品的农产业体系,培育了文明小水果、盈洞金银花、延寿小米椒、岭秀生姜、马桥花豆、大坪板鸭等基地或产业,打造了“湘汝”小米辣、“龙峰”米粉、“硒山茶”、“东岗岭”锥栗、“乌春山”金银花、“果之润”系列果脯等特色农业品牌。 引进了广东粤旺农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田庄乡新建了2021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和配套蔬菜加工厂房;引进广东松茂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卢阳镇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和集加工、贸易、科研、园艺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引进浙江松溪茶叶
3、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700万元,在暖水镇兴建1500亩龙井茶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全县群众发展茶叶种植2万亩;引资738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餐饮、种养于一体的爱莲湖、泉水多功能休闲生态农庄。该县目前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丰生态、繁华食品2家,金丰禽业、祥丰果业等市级龙头企业5家,打造四星级休闲农庄1家、三星级休闲农庄3家。2021年实现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2895万元,增长3.9%;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值3987万元,增长10.5%;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4万元,增长5.6%,联结农户6万多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初步查找了影响该县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四个突出问题。
4、1、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该县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除热水的福泉山庄、暖水的罗泉山庄、土桥镇的南华休闲农庄、卢阳镇的桃花岛休闲农庄外,大部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处于开发初探期,零星布局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发展状态,与周边发展的省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2、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层面单一。目前,该县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经营单一,有的仅限于地热休闲观光度假、有的仅限于山塘水库观光垂钓、有的仅限于乡村田园观光小型农庄餐饮、有的仅限于钓鱼休闲或水上游乐等,发展上没有形成产业键条,现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3、生态农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该县70%的乡镇地处边远山区,农业发展方式以
5、家庭户型为主,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出现插花式、局部式、单一式的结构。由于山区田土不集中、零星分布,政府对农业生产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农户仍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模式,从而制约了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政策投入、经费保障不给力。政府决策上存在“重工轻农”意识,发展思路上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由于缺乏政府主导,部门引导和经费保障,从而导致部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有的产业在开发兴建经营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开而不发。 三、推进汝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发展思路 1、科学布局农业,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汝城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应用农业区划
6、研究成果,继续按四个区域布局农业,确定各区域种养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东部山丘林粮油茶区(主要包括南洞乡、濠头乡、集益乡、热水镇、三江口瑶族镇):区内山林面积广阔,林业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林业、油茶、茶叶、药材、粮食、花卉苗木等。西南山丘林牧果区(主要包括延寿瑶族乡、盈洞瑶族乡、小垣瑶族镇、岭秀瑶族乡):区内山林面积广,草山多,重点发展林业、瓜果、药材和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西部平岗粮果牧区(文明乡):区内地势平坦,海拔低,温光资源丰富,旱土多,水利条件较好,重点发展粮食、水果和以牲猪为主的畜牧业。中部平丘粮牧果菜区(主要包括卢阳镇、井坡乡、泉水镇、大
7、坪镇、土桥镇、永丰乡、暖水镇、田庄乡、马桥乡):该区综合功能强,人口密度大,交通方便,技术力量雄厚,气候条件较好,水利条件得到改善,工农业发达,重点发展粮食、牲猪、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家禽、花卉苗木等,建成城郊型农业区。四大区域的布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2、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产业内在潜力。充分利用该县地热、森林、水能、矿藏、天然生态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交通优势,挖掘开发生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产业品牌。在热水、暖水两个拥有地热资源的乡镇,兴建以地热休闲、疗养、度假为主,附带农业生态观光、绿色餐饮、民俗生活体验为一体的产
8、业项目品牌;在龙虎洞、文明、渔仔口、李家洞、长安等水库兴建水上休闲、垂钓、餐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乐园(农庄);在大坪、益将、暖水三大国有林场,开发以绿色森林观光资源为主体,以竹筒饭、食野生植物为特色餐饮的生态休闲游,同时逐步兴建野生珍稀动植物培植养殖基地;在卢阳镇的东岗岭建立省级万亩茶叶观光休闲基地,打造全市最大的茶园观光休闲中心,推介传统荼艺、荼文化,承接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头服务;在卢阳镇的予乐村建立予乐湾水上、田园观光休闲中心,开发农家乐餐饮、水上娱乐、垂钓等休闲项目。在田庄乡兴建以大棚蔬菜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田园农庄,承接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家素菜餐饮,大棚蔬菜自选等产业项目。
9、在马桥乡的白石岩景区附近,建立以景区为主体的田园休闲农庄,承接本土和外地游客观光、餐饮、民俗生活体验等;在大坪镇兴建以田园风光为景观,绿色蔬菜为主菜,板鸭为特色菜谱的农家乐,打造大坪田园风光绿色农庄,承接板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暖水镇的凉滩码头,兴建水上游乐观光休闲中心,以纯天然野菜、东江翘嘴鱼为餐饮特色,附带游艇游乐、拉网捕鱼、传统茶艺等休闲产业项目。 (二)强化工作举措 1、注重政府主导,优化产业融资渠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该县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为组长的生态农业观光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
10、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农产办,挂上县生态农业观光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级生态农业观光协会两块牌子,负责协调全县生态农业观光工作,组织实施全县生态农业观光开发工作。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要创新融资思路,优化资金投入层面,加大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的招商投资,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入股相结合的形式,破解产业项目开发中面临的资金难题,有效激活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一是培育发展新的生态亮点。把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倡导用有机肥种植绿色无害无毒农副产品,要让城里人到农村,感受到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观光村时,要
11、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二是力争部门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凡列入政府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观光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各乡村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休闲观光环境。 3、整合产业资源,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
12、化相结合。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二是突出乡村民俗。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乡村民俗、纯天然的景观,在绿化上,要做到乔灌结合、生态自然、四季常青、鸟语花香。三是开发特色产品。产品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特色是产业的生命。要突出地方生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地方农家特色餐饮作为重点,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具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奇石、石雕石刻、剪纸、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等,达到既可
13、为游客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还发挥了资源共享互用最大优势。 4、创新营销模式,倡导传统民俗品牌。一是搭建招商平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二是建立营销网络。要善于包装产品,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创新营销模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民企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名片等多种宣传渠道,营造强大的营销声势。三是推介传统节庆。要结合乡村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宣传该县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扩大该县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从而打造强大的传统民俗生态观光休闲品牌,促进该县生态农业观光产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