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岳资料介绍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观东部沿海广大地区的地理形势,泰山踞高临下,但凌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度达1300 多米,与周围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岱山高中说:“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整体结构有些象金字塔的特点,上高下稳,所以有“稳如泰山”之说。泰山远古时始称大山,太山。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泰山也叫岱宗,杜甫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何谓“岱”?说文释:“岱
2、,大山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替,故为五岳长。何谓“岳”?诗经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说文:“岳,古文作囚,象大山之形。”“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传为群神所居之处。在道教典籍洞天记中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其实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算高,它仅次于恒山和华山占第三位。在全国大山中也算不上什么高山。如果说华山是险峻第一,而泰山的第一则是综合性的,“天地人合一”的统一体。号称“五岳独尊”。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认为: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 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
3、向着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按“五行”东方属于木,按“五常”为仁,按“四时”为春,在周易八卦中属震,在“二十八星宿”中为苍龙。“东”字繁体为“东” 属会意字。此字从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与“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说。“仁”是天地大德,“春”是万物更生 “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的腾飞之地。于是,泰山一变而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能灵应昭昭。齐鲁大地上至今流传着“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人不老”的谚语。先秦帝王封泰山时,怕恶伤山石,触怒神灵,便用蒲草裹住銮驾车
4、轮上山。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泰山山体高大,形像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泰山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 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会合后直达极顶,总路程达 9 公里,台阶6293 级,号称七千。在这约 10 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了巨大的整体构思。李白在游泰山诗中说:“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泰山最险处,当推
5、十八盘”。从对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叫摩天云梯,俗称十八盘。泰山有 3 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全共计 1630余台阶,垂直高度 400 米。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只通南天门。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为三个“十八盘”的尽处,海拔 1460 米。南天门,是对北座“北天门”说的;“三天门”则是对山下的一天门和中麓的中天门(二天门)说的。步行者一般从岱宗坊出发,历经万仙楼、斗母宫、中天门、朝阳洞、南天门、碧霞祠直上玉皇顶。玉皇顶为泰山的极顶。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属此地。泰山不仅景观雄伟壮丽而且有其相
6、当的神蕴在。历代帝王对泰山都非常尊崇。相传古时候有七十二代君主的兴起,都是在泰山上会诸候封禅祭祀。传说无怀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都曾到泰山封禅,以表达对天神佑护的谢意。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达、安帝刘户、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曾登上泰山进行过封禅。其中汉武帝登山七次,清高宗弘历登山六次。但有趣的是有几大明君未能到泰山封禅,如唐太宗、康熙等。唐太宗有三次想去泰山封禅,但皆因突变事故而中止。其中贞观十五年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从长安起身去泰山封禅,在车驾到达洛阳时,天上慧星之变,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令,停止去泰山封禅。泰山
7、不但为历代的封建帝王所尊重,也为历代的文人所敬仰。周朝的孔子,魏时的曹植,汉时司马迁,晋朝陆机,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辙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赞颂泰山的诗文。历代文人称赞泰山的诗词歌赋约一千余篇,题字刻石,到处可以见到。 为什么泰山这么吸引人呢? 整座泰山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神”。故民间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说,泰山脚下即是泰安。古代帝王叫“天子”,认为权力来源于天授君权,所以敬天敬地。史记封禅书正义篇中写到“此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何以非到泰山封禅,“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汉书张晏 注)。其实泰山本
8、身就是神灵具全的。 泰山香火鼎盛,寺庙居多,佛道仙并存。佛教的寺院有很多:灵岩寺、普照寺、光化寺、四禅寺、双泉庵、衔草寺。其中著名的灵岩寺位于泰山主峰西北 20 公里处灵岩山南坡。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寺内外主要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五花殿、积翠证明龛等。大雄宝殿西有摩顶松,相传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前曾来此摩抚:“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向东,使吾门弟子知之。”后果然东指而取经者归。后人为记其事,又在树下植一柿树,意为“百(柏)事(柿)如意”,今双株并立,根深叶茂,每至深秋,柿红柏绿。 除了佛家的寺院
9、之外,还有道家的道观:岱庙、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玉皇庙等。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碧霞祠供奉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此外还有“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晋张华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道教认为,泰山神“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 泰山有许多神话故事与神迹。 泰山纪事载,“傲徕峰下潭中,白龙最为灵异。古传龙化美丈夫,
10、为岱南田家佣,复赘为婿。善灌园,每夜浇田,蔬畦皆满,不闻辘轳声。邻人异之,从园隙窥视,乃见白龙长数丈,银鳞万点,寒光夺目。半身入井吸水,吐盈数畦。其人惊仆,遂宣传之。龙知事泄,乃辞去,语其室人曰:家在傲徕峰百丈崖下。今日白龙池是也。” 魏曹植曾写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丁登玉堂 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看到“海市蜃楼”景象:山中云气从涧壑吐出,如一缕烟,稍上而大,东西聚散,车驰马奔 悠然往来,顷刻灭没。于是可大大呼:以为平生未有,从者尽欢东方作矣。回而东望,有山数峰
11、,如卧牛车盖之状,而又渐没,赤霞半天,光色媚丽,间以碧绿,熠耀五色,直射衣袂。顷之,平地涌出赤盘,状如莲花,荡漾波面而烨炜不可名状,以为日耶!又一赤盘大倍于先所见,侧立其上,若两长绳左右汲挽,食顷乃定。 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炼丹于东岩吕祖洞,食虬成仙的故事。吕洞宾曾在虬在湾东崖题诗,虬常对诗顶礼膜拜,吕祖挥笔点其额,虬兴雷化龙飞去。洞东有飞虬岭;洞内有宋人于绍圣及政和年间委托吕祖诗二首方碣:“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泰山充满了神秘的力量。泰山因“神”而得名,故而吸引十方来客仰
12、慕,历届帝王朝拜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了泰山的内涵极为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岳华山“华山”以其险峻而名列“五岳”之首,号称西岳华山。它座落于陕西华阴境内,南接秦岭,北临黄河与渭水。其山素有“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之称,这可以说是对其态势的描写。史记中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为什么都选在华山举行祭祀活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人们用“华山自古一条路”来描写华山的险峻。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谈论华山自古一条路是如何的艰难与险阻。可很少有人研究为什么华山自古一条路?那么这里不妨探讨一下“华山自古一条路”对世人的启示在那里? 其
13、实“华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迷。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也就是说它是一整块大石。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大家知道山体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挤压隆起产生的。 这么大的一块“华山巨石”很显然不是挤压而成,那么是谁“削成”的呢? 关于华山的神话故事有很多,象“巨灵擘山”、“吹箫引凤”、“黄雀衔环”、“破镜重圆”等等,其中之一的“巨灵擘山”讲述了很久很久以前,华山与今山西境内的首阳山是一条山脉。由于老寿星因孙大圣在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一句玩笑,手一抖倾倒了半盏玉浆,酿成了人间洪祸。河水自西而东受华山与首阳山阻拦不成东泻,顿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玉帝派大力
14、士巨灵神开导河水。巨灵神左手托着华山的石壁,右脚蹬着首阳山的山根,使尽全身力气,大吼一声,两山开裂,百丈高的一般黄浪汹涌澎湃地从两山之间奔腾东流。如今,首阳山根留有巨灵神开山时的脚印;华山东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灵仙掌。华岳仙掌被世人公认为关中八景之首。唐朝著名诗人王维还写诗赞美“巨灵擘山”的功绩:“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和推削成。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古代中国一直是个半神的文化,中国的山山水水绝大多数都与对佛道神的信仰有关。绝大多数山水都有道观或寺庙,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只有这样的山才孕育着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展示引人入胜的神蕴。而道
15、观或寺庙与修炼是紧密相连的。那时的人们相信只有通过修炼的方式才能修成道或佛。“华山”是个道场,整座山都被“道”覆盖着。而修道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真人”,即“全真”。 整个华山的结构也颇有讲究,远看如“莲花”。“花”与“华”同音,此为华山的来历,有此一说。而“莲”是修炼界中的圣品。另外山体分为五峰,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中国古代有“五行”宇宙观之说,认为这个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而方位与五行有一个对应关系,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方属木,中央属土。所以山体与五行相配可谓独具匠心,这样看来华山还是个小世界呢。 华山山路奇险,景色秀丽,从山下玉泉院到南峰的最远处“全真崖”中间有许多景点
16、与关隘。大体上有:青坷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老君犁沟、猢狲愁、金锁关、仙掌崖、镇岳宫、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南天门、全真崖。 所经关隘由平而险而奇而玄。从山脚玉泉院到青坷坪一路上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青柯坪以东才是真正爬山的开始,这里有一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胆小者开始往回走,勇者才敢于向上攀登。千尺幢为华山第一道险要,两壁徒立,裂隙其间,石阶若登天云梯,铁索垂直生寒,抬头仰视,则天开一线,实在是练胆磨志的胜地;苍龙岭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两侧绝壁千尺,仿佛在考验人们的意志。据说,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
17、助,留下了苍龙岭上“韩退之投书”的胜迹。也难怪,那时登山都是施勾搭梯,骑岭而上。至于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更是奇险无比。而在南峰远处,有一倒坎绝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见方,其字古朴刚劲,刻工精湛。此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空向里,是谁又如何把这样的大字镌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间曾有“不是神仙谁能凿”之说,让人不得不信。 华山有许多“神仙”,在历代修炼人中尤以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宋朝梅花诗作者大名鼎鼎的易学大师邵康节是陈抟第四代传人。可见陈抟功力实不一般,他精于易学,不但有飞升功能,而且还有宿命通功能。他曾说:“华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榭不
18、将金锁开,来时自有白云封。 ”历史记载:天下初扰,宋太祖之母肩挑太祖、太宗以避难。先生遇之,吟曰:“莫道当今无天子,却将天子上担挑。”;郝大通乃北七真之一,创立华山派。贺元希设长空栈道,悬空镌刻“全真崖”,当属其人。 修炼人要想达到“真人”的境界,一定要经过许多关隘。即便是“回心石”也是挡不住,树立正念,意志坚决,经“千尺幢”,越“苍龙岭”,过“金锁关”,走“长空栈道”,最后达到“全真崖”,成就道家的最高境界修成“真人”,就是这样一条路。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正果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登山过程之中,也有许多使人产生正念的现象,从而增强修炼的决心。华山有四大迷。第一谜
19、叫作“洞里瓮”;第二谜是说“仰天池”;第三谜是说“升表台”;第四谜在“全真崖”。 “洞里瓮”,洞中有一口巨大的瓮,这口瓮比洞口大得多,而又完整无缺,从未损坏过。那么,这口瓮是怎样放进来的泥?是先有瓮还是先有洞? “仰天池”位于华山最高峰南峰的峰顶上,不过一米见方,深不盈尺。此池被道家称作太乙池。别看这池子不大,“神通”可大着哩。它久旱不涸,雨涝不溢,春夏秋冬,池水始终如一。在海拔 2000 余米的峰顶上,而且峰顶主要是坚硬无比的花岗石,池水是从何而来的呢? “升表台”每到暮春三月,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都到这里将表(指敬神用的黄色薄纸)撕成碎片扔下山去。在别处扔下的碎纸片会落下山去,可这里却恰恰相
20、反,投下的纸片纷纷扬扬,不曾下落,却直向天空飘去,仿佛鬼使神差的一般,由此,人们才将这里叫作升表台。更为奇怪的是,当纸片漫天舞之时,总会有成群的燕子不知从何处飞来啄食纸屑,纸片越多,燕子也就越多,纸片越来越少,燕子也越来越少,直到纸片啄完,燕子也消失了。为什么在这里纸片不往下落,为什么会有燕子来啄食纸片,在如此之高的山上,燕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些迷都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现实,并非虚幻。只有对神的正信才能破解开来,因为它们都超出了普通常人中的理论。所以登山寻道之人,见此就能增强他们修炼的信心。 其实“华山自古一条路”是给人指明了一条应该走的路,就是修炼的路。这条路从起点“青坷坪”到终点“全真崖
21、”,它是对生命归真的一种暗示,只有通过修炼的方式才能修成“真人”的一种暗示。这条路虽然艰难曲折,但乐趣与希望同在。北岳恒山恒山为五岳之一,主体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传远在 4000 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方万山之宗。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绵延五百余里,有“恒山如行”之说。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海拔 2017 米。恒山被誉为“入天北柱”、“绝塞名山”。古称恒山有十八景。至明、清时,已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盛。现在尚存悬空寺、北岳庙、飞石窟、会仙府、九天宫等多处。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玄岳、紫岳。汉、宋时,曾改名常山。唐、宋又
22、名大茂山,神尖山。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历史渊源很深。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的赞叹。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壮观”二字。金著名诗
23、人元好问写有登恒山: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唐朝道士张果,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张果老,曾隐于恒山修炼。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云:“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尝着阴符经玄解,尽其玄理。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
24、开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果乃随峤至东都。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乃入恒山,不知所之。” 现在,在果老岭,还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圆石坑。传说八仙之一张果老在恒山炼丹修道,他骑驴上山下山印下了这些印记,所以后人称之为“果老仙迹”。上山的人们喜欢踩着这些石窝走,据说这样可以“沾上一些仙气”。 除了果老岭,还有许多自然景观中的奇迹。比如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竭,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 北岳庙
25、,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大殿不仅有壮观的外表,殿内东西两墙均绘满艺术价值很高的巨幅壁画,长 18 米、高 8 米。传说为唐吴道子手笔。壁画内容东壁为“云行雨施”,众天神兴师动众,施云布雨,普降甘霖的具体情节。其中的苍莽巨龙,体态蜿蜒,腾云驾雾,几欲离墙而去。西壁内容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为民降福弥祸后得胜回宫的场面。 说到恒山,不能不说的是悬空寺。悬
26、空寺是恒山最主要的景观之一。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 1400 多年,奇迹般地历经沧桑而主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整座寺庙构思奇巧无比,在绝壁上建庙的构想非常人所能为之。结构曲廊慢回,高低错落,该实的实该虚的虚,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横木为根、立木相辅也是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也许这是一种象征,佛代表的是“善”,道代表的“真”,而儒家的“忍”哲学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如果说三教同修,那纯属乱来,因为修炼讲究不二法门。从道教七真之一的孙不二的起名来看,可见他们对不二法门的重视。这座“悬庙”有许多未解之迷,有待人们去探索。南岳衡山衡山又名南岳
27、、寿岳、南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中国交通中心、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南岳区。衡山七十二群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衡山是南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中国南禅、北禅、曹洞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之发源地;中国南方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1982 年,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
28、胜区名单;2000 年成为全国首批 4A 级旅游区;2001 年获得全国顶级、湖南唯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殊荣;2006 年 02 月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 50 个地方之一;2007 年 3 月成为全国首批 5A级风景名胜区;2007 年 8 月 1 日,衡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 年被评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衡山南起“雁阵惊寒,声断之浦”的衡阳市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首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岳麓山(衡山尾衡阳南岳衡山旅游区峰),由巍然耸立着的 72 座山峰组成,亦被称作“青
29、天七十二芙蓉”。衡山横跨湖南省十八个市区县,逶迤八百里,共 72 峰,其中南岳区境内有 43峰,群峰巍峨。衡山七十二峰首峰回雁峰位于衡阳市中心,东临湘江,南接衡州大道,西邻蒸阳南路,北对中山南路。从“天下南岳第一峰”向北出发,沿蒸湘北路乘汽车行驶一个小时,从眼前闪过几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进入了南岳衡山核心风景名胜区。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堪称“衡山四绝”;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为“衡山四季佳景”。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座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南岳八绝:南岳如果只是这些
30、树木呈现的秀色,那还不足以在天下名山中如此令人瞩目。这种秀色只是它的外在之美,而秀中有“绝“,才是它的深远内涵。人们把南岳的胜景概括为“南岳八绝”,即“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麻姑仙境之幽,水帘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会仙桥之险”。正因为“南岳八绝”的出类拔萃,才使它赢得“五岳独秀”那当之无愧的美称。中岳嵩山寺庙是修行的场所,少林寺也不应例外。古代的和尚讲究的是“扫地恐伤蛄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而少林寺则与众多寺院不同,舞拳弄棍,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这似乎和出家人的宗旨不附。这里大有玄机。 少林寺位于五岳之中岳嵩山之腹地,距河南登封市 13 公里,太室山南麓。寺因在茂密丛
31、林中而建,所以命名:“少林寺”。说嵩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稍微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了少林武术对世界武术影响之广之深非其它流派可比。少林武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不为过。由于少林寺对发展和传播武术起了重要作用,武以地名,寺以武显,故称“天下第一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崇信佛教的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传教依山而建。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达摩踏一苇而北渡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广传禅宗之理。达摩被尊奉为中国禅宗的祖初,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禅宗六代在少林寺历经五代,二
32、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则传“悟顿”于广东南华寺。 佛教中说修炼到不同境界可以达到不同果位。出世间法之后,有罗汉、菩萨、佛等不同果位。达摩修成罗汉,属于是三界之外最低的层次。尽管如此,达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崇高的。 达摩的功夫是非凡的,“一苇渡江”足以说明达摩所展现出来的轻功功夫;“面壁九年”展现出来的是他的超凡定力,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据清少林寺志所载,禅宗初祖达摩,本无心于钻研拳术,只因为长期盘膝静坐,肢体麻困,不得不经常起身活动四肢,舒展筋骨。据说达摩当初传下来的有洗髓经和易筋经,以及先天罗汉拳。 到了隋唐时期,少林武术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渐成体系,具有独特
33、风格,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僧众二千余人,成为弛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历代帝王对少林寺也十分重视。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 728 年)。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十三棍僧救秦王发生在公元 621 年,秦王李世民率军讨伐王世充,不幸战败。紧要关头,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等十三人下山助战,截断王世充后路,并生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迫使王世充投降。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为唐太宗。
34、唐太宗论功行赏,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余者“时危卿作将,事定复为僧”。此外,太宗还赐地四十顷,诏立僧兵五百名,容许和尚公开习武。自此奠定了少林武僧的特殊历史地位。 少林寺山门即是少林寺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建筑。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清乾隆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乾隆帝游祭中岳庙时,路过少林寺,当晚即以方丈室为行宫。即兴题五言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少林武功不但有纯正的内功为基础,更有七十二项绝技而闻名于江湖。少林最注重打好根基,循序渐进,每一位出家的僧人
35、都由入门的武功练起,直到根基打好,才可能被获许修炼高深的武功。如:入门武功选择的罗汉拳,则高级武功可以修炼大金刚拳,入门武功修炼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高级武功的修炼速度。最后,获准进入心禅堂修行,则可以学到少林的高级内功。 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武术高僧和俗家弟子,其著名的有:唐代昙宗、唐以后光宗;宋太祖赵匡胤;元大圣紧那罗王、福裕禅师;明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晚明痛禅上人、清代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等。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少林寺一直是以武而名闻天下。少林武僧则成了特殊的名词。按理说僧人就是出家修行的和尚,修心向善,怎么还武刀弄棍的?怎么“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了呢? 人们可以看到的是几个和尚练出的功夫,足以让世人敬慕。一指禅、飞檐走壁、百步穿杨,这些功夫只能让世人觉得玄而又玄,但又是实实在在能触及得到的。可是武术是修炼界中最低层次的功夫。更高的功夫是不能显示于人的,所以有“真人不露相”之说。 少林寺向人展示了修炼的奥秘,即便是低层武术气功都是如此的神奇,那修炼的高层次的功夫的更是令人神往。达摩传的是罗汉之理,而罗汉上面还有菩萨和佛的境界。少林武术对于修炼来讲只能是登堂入室的门境,而修炼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少林武术召示人们走向修炼之路,探索修炼的奥秘与内涵。达到高层次境界才有更高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