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32150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xx区一直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全面摸清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区就业局开展了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较全面掌握了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状况,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一、xx区的基本情况 xx区位于xx市城区东部,地理特征明显,牵手秦岭巴山、交汇鄂豫陕渝,东达荆襄,西通巴蜀,南接神农,北临汉水,襄渝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武(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27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50公里,神秘原始森林神

2、农架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xx区是xx市中心城区,现有土地面积4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2公顷,户籍人口24.01万人,常住人口40.85万人,辖区1个乡、1个镇、3个街办、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7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7459户2.34万人,劳动力1.24万人。 二、xx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xx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24万人,已转移就业7367人,未转移5033人,占富余劳动力的40.5%;农村已转移富余劳动力中,按文化层次划分,大中专毕业生1099人,占已转移总数的14.9%,初中及以下学历为6268人,占已转移总数的85%;按年龄划分,18-3

3、5岁4172人,36岁以上3195人,分别占已转移劳总数的56.6%、43.4%。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27人,占已转移总数的5.8%,省内转移就业6940人,占已转移总数的94.2%;转移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即制造业、餐饮业、食品加工业、商业和建筑业,转移劳动力年人均收入2.3万元;区劳动监察部门对受理辖区劳动者社会保障、工资等劳动争议结案率达100%,较好地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近年来,xx区转移农村劳动人数和转移就业收入都不断增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在1850岁居多,转移劳动力性别比例多数为男性。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

4、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85%以上。二是劳动技能差,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掌握专业技能。三是就业观念淡薄,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现状。四是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吃苦耐劳与奋发向上的精神。五是缺乏工作纪律和敬业精神。农村劳动力的这些结构性特点,产生的后果是: 一、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从事的都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靠体力和时间换取报酬;二是耗时长、收入低的劳动,导致大部分农民工越来越不愿背井离乡去打工,也是沿xx市出现用工荒的一个原因。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影响就业心理,产生恶性循环,影响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及高新技

5、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实现转移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非常艰巨而紧迫。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转移的地域较广,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同步增长。主要输出地为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区县内、市内、市外的转移人数都呈现增长势头;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工业、电子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纺织制衣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在这些转移中,以就地就近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一方面是

6、受东风公司生产形势好转、汽车市场持续升温的拉动,茅箭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则就地就近转移了;另一方面,也说明xx区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当然,在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中,还出现一些季节性转移的农民工。有些农民在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土地转包转租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农村劳动力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一身兼多职,把就业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到各村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调查统计,xx区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保

7、障部门组织外出务工的仅占38.7%;有些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层次较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集中在小学、初中,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尤为突出。据统计调查显示,全区农业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转移就业人数的14.9%,有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1047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4.2%。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力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工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低,综合

8、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业受限,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了就业竞争力差的现象,与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相称或严重脱节。 3、培训方向不切实际。现在农村绝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的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及临时的帮工等工作,而现已外出务工的农民再临时回乡参加技能培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现在的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就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培训对象,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像就是现留守在农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的培训专业趋向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如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作业运输等方面的专业。 4、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根据调查,一半左

9、右的农村劳动力已更换过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3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几乎所有地方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存在地区歧视,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造成“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者的外出就业。 5、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一是就业期望值

10、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xx区农村劳动力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劳动型特别是苦、脏、累工种又不愿意干。二是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据调查,xx区农村劳动力寻找工作,大都通过亲朋好友帮忙介绍,相当一部分因观念陈旧影响,不敢也不想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xx区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相当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生活,部分农民因而产生了安图享受的思想,不愿外出

11、务工吃苦。 六、农村劳动力建议对策 1、强化政府责任,把劳动输出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三结合方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拉动就业岗位的开发,把就业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2、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完善转移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以区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各乡镇街办人力资源服务所(站)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功能,延伸就业服务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外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同时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乡镇街办人力资源服务所(站)积极发挥其真正的服务平台作用,对农村劳动力状况实施动态监查,定期上报相关信息。

12、 3、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对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开展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是整合培训资源,要解决好劳动、农业、教育、科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存在着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简单培训、低层次培训和盲目培训等问题。三是发挥xx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龙头作用,要保证培训时间和质量,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四是严惩和打击个别培训机构特别是民办培训机构,只要收益,不要质量,套取国家拨付培训资金现象。 4、积极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作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宣传,切实增强

13、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四加强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继续推进全民创业,从源头上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全民创业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将劳动力过剩的劣势转化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减少发展对资本和资源的依赖。有助于吸纳社会就业,缓解失业冲击和经济震荡,从根源上提升就业质量。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