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汇编:议论文阅读理解济宁8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 年 10 月 22 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 3 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
2、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 3 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 ,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a)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3、”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 ,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c)_ 这些年,两季 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 2000 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 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
4、,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人民日报201804 23,有删改
5、)(1)文章第段有何作用?(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a) B (b) A (c) C (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由回顾历史,引出论题;接着分析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指出阅读的力量及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解答】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
6、看,这段讲述了阅读的意义;从结构上看,引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认真阅读原文,然后联系空白处的上下文,即可作答。第论述了阅读力量,B 句“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就提到了 “阅读的力量”,所以 a 处要填 B。第段“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 从反面论述“阅读的意义 ”,下一句从正面加以论述,所以 b 处要填第一句话。第段论述了“读书滋养人的内在气质 ”,所以 c 处应填 C 句。(3)此题考查议论文重要语段的论证思路。做好这类题,要仔细分析这一段有几句话,句与句之
7、间的关系怎样,关系紧密的句子可以合并到一起,然后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这样的词语,把本段阐述的几层意思连接起来表达即可。文章段,首先提出本段论题“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然后引用名言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2) (a)B (b)A (c)C(3)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点评】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作者首
8、先提出了 XX 的观点;(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 XX 事实论据或 XX 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论点;(3)论证部分,先引用 XX 的事例,或引用 XX 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4)最后总结,得出 XX 的结论。9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滨州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于石5 月 3 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揭晓。在 28 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 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 25 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 40 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失去什
9、,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朋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 17 岁以诗明志,25 岁成立党组织,28 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 18 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 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 15 岁到延安插队,29 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如
10、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 。站在改革开放 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
11、且过;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有删改)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4 分)6.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7.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
12、完整。 (2 分)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 (2 分)(三) (11 分)5.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评分共 4 分。每问 2 分 6.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评分:共 3 分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2 分。1.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评分: 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结合“胸怀理想”“ 不懈奋斗”两方面回答,合情合理即可。评分:共 2 分临沂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6-18 题(8 分)正
13、义的边界鲍鹏山 孔子不提倡“ 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他也反对“以怨报怨 ”,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一一对方对我们的无德行为,不仅导致我们被无德伤害,还导致我们自己无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 以直报怨” 一一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的滥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的报复。 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 ”(论语泰伯 )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是祸乱一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 举一个例子:53
14、 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 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论,有不少人认为,对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我看得毛骨悚然,从来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 你更是歹徒啊!”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
15、堕三都” ,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 “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一一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 ”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之为“圣门蟊塍” ,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的一个大夫叫子服景伯的,对孔子说:“ 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 )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
16、人建议。(11)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因为用极端的手段,用杀人的手法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12)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一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13)正义,是有边界的。(选自读者2018 年 09 期李传鹏输入)【注】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堕 ”,通“隳”(hul),毁坏。1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3 分)17. 文章第段,作者人物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 分)18.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A. 对不仁的人,惧得太过分,就是恐惧。因为天下的恐惧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惹出来的。B. 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包容了坏人。C. 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氏遭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声,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D. 孔子拒绝子服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的通。取决于“命” 。这完全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