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试图在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获取阅读方法提出实践性建议与指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字: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总目标要求: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0 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 ”,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 ,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 ,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积累语言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学校读书
3、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要注意学校环境的布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要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其次,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1、通过教师的“
4、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比如:有些课文涉及到的课外书,学了女娲补天我向孩子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 ;学习了坐井观天 我又马上给孩子推荐了成语故事 。2、教师要树立榜样“以身示范”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老师和学生一
5、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3、合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 “赏识激趣”“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 ,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 、 “课外知识小博士 ”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掌握阅读方法。1、在阅读中积淀阅
6、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指导运用: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阅读方法。2、通过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砺炼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 ,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 、 “我是小小评论家” 、 “我是小小创作家 ”、 “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 ,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
7、砺炼阅读品质 ,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3、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评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最后,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
8、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在快乐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会使学生终生受益。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 “摘录好词好句” ,有 “概括主要内容 ”,有“写读后感” ,还有 “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
9、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2陈珂 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 ;3 今日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重庆地区适应性研究成果专集。4胡培培 ;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07 年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