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

上传人:开阔眼界 文档编号:141935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追寻有效语言训练__回归语文真正本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追寻有效语言训练 回归语文真正本色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已经论争多年, 新课标把它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也就是说:对于语文课程, “人文性” 需要倡导,但是 “工具性”也不容忽视,二者是一统一体。但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诸多事实告诉我们:随着“人文性” 的粉墨登场,许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出现了不少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做法,从而冷落了语言学习,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的基本理念。 只重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感悟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本节课中的语言训练目标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未能很好的充分

2、体现出“语” 和“文”的高度统一,语文课越上越没有语文味。语言训练不扎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秀腿多,花里胡哨多,课堂上不抠词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义,不辨析字形。所以说,只是靠读读想想悟悟是无法很好地说说写写的。没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是无法真正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博大与奥妙。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也使得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虚浮而不扎实。语文教学被抹杀了本色,拧干了原汁。因此,我们要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课堂本色。那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

3、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借助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加强语言训练,构建起适应学生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回归课堂本色,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谈谈粗浅的看法:一、紧扣教材,挖掘语言训练的最佳点。(一) 、追寻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品味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确定好文本语言训练的切入点。1、以题目为切入点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洞察到文章的内容,还能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作

4、者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课题的题眼,抓实学生的语言训练,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学晏子使楚时,以课题为切入点,抓住了“晏子” 这一词2的读音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子” 字的运用。正因为了解了 “子”的意思,学生也了解了为什么称晏婴为晏子,也自然而然对晏子产生了一定的情感。2、以词语为切入点课文中常常有“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关键词语,扣击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寻找词语的隐性情愫,训练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揣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感悟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穷人这一课,有教师就通过抓“忐忑不安” 这样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边读边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5、揣度她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如此忐忑不安等。此举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绪,感受桑娜对邻居孩子的关心。3、以句子为切入点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 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语境,反复品读,不仅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且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搭石这一课,有教师就是以重点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为训练点,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搭石的画面美,接着通过设问“为什么说家乡的搭石连接小路,又能联结乡亲们的情感呢?”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对 “急事”等展开丰富想象。在品味过程中,体会 “踏”等用字的精妙,感受情感。4、以内容为切入点老舍的

6、猫这一课,生读文后,师问课文写了谁?生答大猫和小猫,师追问: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答:大猫古怪,小猫可爱。于是师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训练:1、把课文分成两部分;2、进行中心句总起句的训练,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绘的;3、用心体会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这样以大猫和小猫入手,学生体会出猫的性格,使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到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二) 、追寻语言训练的感悟点,深化主题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找准语言训练的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语言实践感悟,深化主题。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学生读了课文

7、后能体会到星空的美,但这种美是通过哪些字眼表达出来的,学生还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提供给孩子一个体会字义的空间。通过品味,使孩子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深刻起来,情感体验逐步充盈起来,进而达到积累语3言的目的,语言技能也得以发展。于是,教师便抓住文中的“撒”一词展开教学。 “撒”表示的是一种不规则的美,最能体现星空的美丽,可以说是本句最重要的一个“字眼” 。怎样教学才能让这样一个字,散发出一种汉字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老师从“撒”的字形入手,让学生观察“撒”的构字特点,是由“提手旁”和“散”组成,很形象地表示用手在散。明白这一点后,他用肢体语言和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脑海里联想星星一颗颗“撒”在天空

8、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一幅星空图,让真实的画面与学生的想象印证一下。学生在充分感受到“撒”字的形象、童趣、情致和色彩之后,再去读这个句子时的感受就是鲜活的、灵动的、更好地促进了对句子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撒”的字形理解到这个字的画面想象,并对画面进行语言的归结,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也是有生命的,它能穿透一句话,甚至涵盖整段语言。这样“撒”字的教学不仅有了种厚重感,而且学生在理解“撒”的同时,还活化了画面所带来的语言,进而带动朗读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时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使他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 。(三) 、追寻语言训

9、练的迁移点,拓展延伸学习语文,不仅要“入乎其内”还应“出乎其外” ,使学生在学习了语言之后,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延展,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迁移运用。可以是仿写、缩写、续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改写小剧本等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尝试独立运用。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理解除夕部分这一环节,课文从“味、色、香”的角度体会除夕的热闹。我们可以这样训练。1、句子仿写,从 “味、色、香”三方面写句子。2、段落仿写,学习作者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写自己家除夕的热闹场面。看似有些多,但如果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肯定会提高。本单元的作文主题写民族风俗,

10、那么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渗透作文教学有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迁移运用,讲练结合,这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再如:桥 、 穷人可以让学生续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 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品味、积累文中的语言,培养语感,并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四) 、追寻语言训练的空白点,发挥想象4阅读课文中往往都有留白处,文章并没有把某些内容直接写出来,留有悬念,让学生遐思,我们可以抓这些空白处,进行语言训练。所谓空白处,就是教材中一些省略

11、的内容,可由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的地方,正因为是空白,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散他们的思维,把空白处说完整,说具体。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给孩子们留下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如: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有一个句子写到“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会说话的眼睛?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对巨人说了些什么?课文中没写出来,应抓住文本中的这一空白处,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小男孩对巨人交谈的场景。这个设计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涌起了千层浪,争着劝说巨人敞开心扉,拆除围墙,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花园的美丽与快乐。这样的交流,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想象。再如:一个小村庄的

12、故事 ,探究小村庄的消失”这一环节,文中“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一句子训练中,抓住“一年年、一代代” ,让孩子体会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之大,并抓住了省略号,这是语言训练的空白点,让孩子们进行了写话训练, “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会看到什么?”孩子们可以读到很多标点里所隐含的东西。表面上是补白训练,但本质上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丰富文本,透过符号看到背后的语言文字,是学生阅读的一次提升。第二,发展儿童语言。以上这些都是让孩子自己来填补书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珍视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有着丰富的可供学生想象的资源

13、文本中的空白处,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让文本充满活力二、精巧设计,夯实语言训练的实效性(一) 、有效训练要依据年段的训练重点教师必须要清楚本年段的学习目标,训练重点,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准确定位训练目标,明确训练重点,在课堂上内,我们没有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有的知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必须根据既定的目标,精心选择几个重点的、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就把能进行训练的词语、句子统统拿出来让学生理解、运用,不分年段重点,没有针对性。如“一边一边”这个词语在各年级课文中经常出现,有

14、的教师在教学中、高年级课文,也要拿出来让学生说话,这个训练就没有价值,没有实效性。所以要针对年段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需要进行训练5(二) 、有效训练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教学中注意选择语言文字训练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训练,提高训练效率。语言文字的训练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教学中,凡是以理解语言为目标的训练,应多采用朗读、默读和讨论的方式;凡是以积累语言为目标的训练,采用朗读、背诵、听写和书面摘录的方式;凡是以运用语言为目标的训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比较多的是采用口头训练方式和当堂练笔相结合的方式。(三) 、有效训练要讲究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15、文字训练,有些比较简单,可以一步到位,但不少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训练步骤,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多次反馈,逐步到位。如:我们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个关于语言训练的层次。 课文荷花中的一个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 ,一个“ 冒”字何其简单?!但正是这一个“冒” ,才体现出了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万般神韵和气质。王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冒” 字所承载的大量信息和所蕴含的丰富的训练价值,于是将这个“ 冒” 字确定为语言训练的载体,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五个循序渐进、滚动推进的精彩训练环节:第一步,换词

16、。让学生以“冒” 字为圆心,向四面发散开去,尽可能多地找出与 “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这种操作,一方面强化了以“组块 ”为单位的母语积累,另一方面又为下面进一步体会“冒 ”字的传神之处铺垫了认知基础。第二步,会意。他以“ 这么多相近的词作者为什么对这个冒字情有独钟?你认为怎样地长出来才能叫冒出来” 为引导,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像,进而促成了“ 迅速地长”、 “争先恐后地长”等独特认识的产生。第三步,悟情。只有移情入境,才可能对文本产生灵动、聪慧的解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老师才让学生以这个“冒” 字为窗口,并透过这个窗口走进文心,走近花心,与荷花促膝交流,体会荷花迫不及待、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17、、心花怒放的心情。其实,这也正是学生被激活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的折射与映照。第四步,赏景。教师播放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配乐课件让学生欣赏,丰富了视像内容,弥补了文本解读时“还原” 视像的缺失,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多重感官的融通,不仅为深入感悟课文铺垫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第五步,练笔。在教师刻意设置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你6就是其中的一朵,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的“ 我即荷花,荷花即我 ”的美妙情境中,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表达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于是,真情得以流露,憧憬得以激荡,精神诉求得到充分满足。所以在语言训练的设计上应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8、前后联系,滚动推进” 的层次性原则,构建语言训练组群,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四) 、有效训练要重视训练后的反馈。在训练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反馈原理,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课堂分析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学生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取长补短,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学生感到难度不高的题目,应加快训练进度;遇到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题目,就放慢进度,或再举几个例子启发、指导。而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都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以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选取典型,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19、性,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朗读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思想内容、表达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始终站在:字、词、句的教学中,朗读感悟起着“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 的作用。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在抑扬顿挫的涵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素质。力求做到智与能并重,知与情合力。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朗读感悟既是训练的内容,又是训练的手段;既是训练的成果,又是训练的桥梁。如果把语言训练

20、比作一个人,那朗读感悟就是人之筋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强其筋骨而壮其身躯。 (一)强化朗读感悟,指导朗读技巧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 “读书百遍 ”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 40 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 1.让学生会听、多听、乐读、多读。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引路者,从台上的主角转化成幕后的策划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要充分的发动学生,积极地诱导学7生,巧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21、个极端让学生放任自流。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愿望才会随着学习的实践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 2.注重朗读中的评价。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注重考察学生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3)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最高境界是教师的语感、作者的语感与学生的语感通过课文言语产生共鸣,是教师之心、作者之心与学生之心在课文的

22、语境中的交流碰撞。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语感素质较低,基本功较差,不能声情并茂地范读,不能起到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语感也就只能停留于片面、肤浅、贫乏、迟钝的基础上。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朗读中感悟,那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二)强化朗读感悟,落实语言训练 一节阅读课上真正的朗读感悟过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凭借“语言思维” 功能去体验和感受文字语言内涵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这种“ 以声

23、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助读”作用,绝非默读及其他一些教学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 1、朗读感悟引发充分感知 一般理解,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即学生通过朗读把文章读通读顺,初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其实这充分感知阶段,是深入阅读所应该着力扶持、铺垫的过程。现代意义的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知道文章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句段之所在,初步感受文本思想境界之内涵。充分感知犹如语言训练之底色,底色浓淡不适中或不和谐,那语言训练之主体教学将会显得力不从心,语言教学之有效性将难以突现。 如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 (1)教师从整体把握,哪个自然段最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4、,让学生自由读文。 (2)生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分哪两部分(3)四人组自由地尝8试合作朗读,每个部分请用一个词概括(4)以“美丽、欢腾” 为切入点,让学生精抓两个词作深入地分析、朗读、感悟,读出喜爱之情。此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读等朗读感悟的形式,充分地去知其梗概、悟其出处、感其品行。对其后的言语分析训练起到了“丰其粮草而日行千里” 的作用。 2、朗读感悟促进语言研究 钱梦龙先生在致青年们的信中说:“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读法去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味儿来,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 教什么 和 怎样教 。 ”教师尚且如此,更何

25、况学生? (1)悟其句式 语言训练力求体现语句的情意美,就应该通过朗读来悟出句式,巧设巧练,以求语言训练之浓浓情意。如果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的句式训练的基点,但是为了语言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出一些训练的模式以落实情感的渗透。如将相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句式,但同样可以通过朗读设练来铺设中介,促成语言情意的发挥。可作这样的教学安排:师:“谁能将这句话加上关联词,模仿蔺相如的语气读得让人明白些?”生用“因为所以”练读。师:“能不能再加上另外的关联词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生又加上“只有才”练习说话。师:“我终于听明白了,原

26、来蔺相如真想让秦王举行个典礼以便能交出和氏璧,是吧?”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反驳“不是” ,师乘机追问:“那可见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由此可知,在语言训练中,语文能力的落实和情感意志的熏陶是互为促进的。语言训练借助于朗读感悟得以强化,情意目标也凭借着语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深化落实。(2)悟其意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文字变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象,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进而结合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当分析到本文难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老师叫学生读完句子之后马上问:你从这句中看

27、到了什么?学生感到一片茫然,得到的仅仅是“榕树的叶子很绿” 、 “榕树的生命力真强啊”这样的结论。因为句子描绘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非可以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领会得到的。教师可在学生初读感到困惑时,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将充满无限生机的榕树,绿叶展现在学生眼前,再辅以朗读品味,句子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学生就了然于心9了。 (3)悟其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朗读感悟为手段,对语言文字从语意、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内涵。如丰碑一文,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28、含义。教师可采用“ 四读四悟 ”法,使学生经历一个“朗读感悟理解提高”的过程,一读,领悟“晶莹”和“ 丰碑”的本义和引申义;二读,感受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是怎样的;三读,领悟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四读,领悟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以上的读中悟、悟中读,这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也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只有经常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将得以有效地提升。 (4)悟其情感 组织学生精读,应重视对语句字词的结构、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进行推敲、训练、品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

29、,没发出一声呻吟。 ”在教学中,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感悟不深刻时,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词义,再读读悟悟就过去了。对于邱少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巨人般的革命形象,以及带给学生的情感熏陶、品质感染、意志催化,我们必须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地整体去把握。要达到“人文合一” 的境界,就必须深挖教材,充分利用文本内在固有的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欣赏体味。对于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紧紧地抓住上文的一句话来设计教学,以加深对语句表情达意的体会。教师引出:“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找出两句话相对应的部分。于是学生找到了“年轻”对“ 伟大”;“ 跳起来” 对

30、“没挪动一寸”;“ 叫起来” 对“没发出一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地朗读感悟、比较鉴别,对于句子的结构、词语的含义、写法的作用、人物的形象就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到位。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5)悟其写法 语言文字除了包蕴着文本内容、思想情感外,也依附着语言形式、写法特点等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自主朗读、自读感悟去发现、理解与掌握。如燕子 ,一文“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文中的“落”换“停”、 “痕”换“ 根” ,你觉得怎样,使学生在比较中,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谴词造句10的独具匠心。另外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侧面烘托的写法;晏子使楚的三段

31、论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同样可以大胆地以朗读感悟为中介进行适当地点拨、引领。这样,理解语言就不是浅谈则止,而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练得扎实、到位。如此利用朗读感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落实了语言训练之要求,对丰富的言语材料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就能感受和领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地位。 3.朗读感悟转化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了“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 “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呢?毫无疑问,朗读感悟直至烂熟于心是至关重要的手段。熟读成诵,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

32、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表达方式等都会对其起着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的价值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是高度密集型的智能活动。其功能是多维的、综合的,但从语文方面来说,尤其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的板桥自叙中写到:“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可见,如若在小学阶段就有 50 篇左右的名篇佳作,读而成诵,朗朗上口,必将终身受用不尽。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

33、将如园中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至于运用,一堂阅读课,在经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后,必须布置适当的书面练习,以形成从听到读到写的系统,以整合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性情,以显现朗读感悟之教学功能的最终融合。书面练习是语言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情感熏陶后的个化反应,是学生语言创造力的显性阐释。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引出“军令状”一说。教师随即创设情境假设学生为诸葛亮,当堂写一张“军令状” ,要求仔细地读读悟悟这一情节前后的内容,怎样写才能符合文章的语意,才能让周瑜感到满意。这里,教师以读促写,以悟保写,使训练成为深化阅读、浸染情感的有效手段,收到了牵一词而动全文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感悟是落实、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感悟,把朗读感悟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感悟更好地为语言训练服务。 各位教师, 语文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管理信息系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