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18554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287 大小: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7页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7页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7页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7页
区域经济学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学讲义,鸣谢,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导言,一、经济区域二、区域经济学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一、经济区域,1、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讨论: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 撒南非洲的含义。,2、经济区域形

2、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二、区域经济学,1、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2、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例如: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资源稀缺性问题。讨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3、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学研究,也不能例外。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济的时间

3、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4、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区域经济问题大量涌现:(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2)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1)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术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2)不同级别、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3)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咨询、评审和委托研究的请柬应接不暇。(4)每年有关地区

4、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的成果,不下数百部。讨论:关于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知道多少?,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7、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计划时期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

5、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区域内经济结构。(2)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路径。(3)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2、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生产力布局学(2)西方经济学(3)部门经济学(4)经济地理学(5)国土经济学,(1)生产力布局学,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物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最优化。区域经济学则是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最大化。,(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指导。学习的先修课程。,(3

6、)部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律。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着手。,(4)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经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着眼于已经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学还重点研究经济的未来变化规律和趋势。,(5)国土经济学,以国土为研究对象,强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利用。,(6)国际经济学,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学,在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布局。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如何惟利是图。,第一章 区位论,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一、古典区位论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四、韦

7、伯的工业区位论,一、古典区位论,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1、屠能,V.Th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

8、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3)轮作农作圈,粮食。(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6)畜牧圈。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屠能圈。前的状况如何?,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

9、ldt。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理论背景,1900S初,韦伯AWeber,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2、理论假设,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

10、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廖什景观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1、理论背景,亦称城市区位理论。德国,Walter. 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

11、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原理。,2、建立的步骤,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二、廖什景观,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1940,区位经济学,1、理论假定,(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

12、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2、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3、

13、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地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1、研究范围的扩大,1930初,瑞典的俄林,BOhlin,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后一种宏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2、动态化,1980以来,英国的威尔逊(AWilson)和比利时的爱伦(PAlle

14、n)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大的理论突破。,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方法,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深发展。,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

15、干预。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一、经济活动区位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三、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四、区位论的价值,一、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区位,经济主体所占据的场所。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影响?,2、区位单位,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位,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各种经济法人单位,生产单位。,3、区位因素(因子),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因素:(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

16、投入物供给。(4)外部需求。,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1、区位决策,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1)生产者均衡。(2)消费者均衡。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

17、,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4、区位决策偏好,(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

18、镇郊区。(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三、区位论的精粹,在经济活动中寻求: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2、最低的购买价格。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1、农业生产布局,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蔬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总体社会总福利如何?,2、节约运输,我

19、国运输业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与很不发达交错并存,导致农副产品丰收成灾、资源浪费的例子太多。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对搞好我国的工业区划、合理安排工业投资布局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3、城市的作用,城市应在所在的地域中,发挥中心地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城市规模越小,中心地等级越低,它所发挥的功能也越小。,第二章 经济区划,第一节 经济区划第二节 中国经济开放地区,第一节 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一、经济区,1、经济区,以生产经营的地域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经济区的特点:(1)经济区内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一致性。(2)经济目标的一致性。

20、(3)经济区内与区外的条件差异性。,2、经济区划,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经济区划的原则,(1)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2)地区优势和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区域交通通讯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成区域整体。经济中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强弱。(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统计数字可获得性。(5)同级经济正确地理范围上不重叠。,二、经济区划的方法,

21、1、聚类分析法,将影响经济区划的各个因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最低层次的因素聚类分析开始,该层次相近的地区分为一类;然后逐次分析更高或更综合的一个层次,根据其异同再进行聚类分析;直至因素系统的最上层次;最后一次的分类结果是一级经济区。然后根据经济区的详略程度要求,向下截取,得出若干层次的经济区划系统。,2、地域分工分析法,根据劳动的地域分工规律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划分经济区。,3、经济中心分析法,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分界线。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

22、区系统的界限。第四,进行个别调整。,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1、地域划分的经济区类型,(1)数省毗邻地(市)组成的经济联合协调组织,如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陕、甘、宁、川毗邻地(市)经济联合会等等;(2)沿江、沿路各地(市)的经济联合组织,如长江沿岸地(市)联席会、陇海兰新沿线地(市)经济联席会、京九沿线地(市)经济联席会等等;(3)以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协作区。除第三类协作区理论上已有准确透彻的说明,对前两类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区域经济组织,无论对其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理论上至今未见系统总结。,2、按照经济功能划分的经济区类型,(1)综合经济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自

23、我发展能力,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都比较迅速。(2)单一功能的经济区有专门为了发展某个产业而划分的,有为了尽快解决某个经济问题而划分的,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速发展某些特定区域而制定的特别政策区域,如特区。,3、国家宏观经济区划,中国的经济区划:(1)按照行政区域。(2)沿海和内地。(3)六大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4)三大地带,东、中、西部。在每个大经济区的规划制订实施,有不易界定的问题;其次,这种大经济区在整个区域组织系统中侧重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迄今也未界定清楚。新的分区,新的分区,(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工业基地。(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

24、津、河北、山东。(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4、经济协作区,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自发建立了很多协作区,如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上海经济区等,除了官方会议外,还有商品交流、学术交流等。类型有:(1)综合经济协作区,在多个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2)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区,相关区域联合开发优势资源。晋陕豫蒙宁能源基地协作区。(3)城市经济协作区,以发达大城市和临近的大中城市为核心,组织周围腹

25、地,形成经济协作区。如武汉经济协作区、苏锡常经济协作区。(4)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协作区,共同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鄂豫川陕毗邻经济协作区等。,5、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80s年提出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将集中精干科技力量,专款选择重点领域,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前沿,以在00年后形成高技术产业。88年实施火炬计划,通过建立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市场为导向,兴办机制灵活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世界先进水平或前沿的技术;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88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91年全国成立27个国家级。给予优惠政策。94年有52个国家级。,第二节

26、 中国经济开放地区,一、经济特区二、保税区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一、经济特区,1、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1979年广东率先提出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批准成立。目前有国家级的经济特区5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2、特区的特点,(1)经济发展外向型,利用外资规模大。(2)产业结构先进,基础设施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3)地理位置优越,有海外经济来往。(4)静态不平衡,打破低层次的静态平衡,形成一种层次发展的动态平衡。,3、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1)赋予较大经济管理权限,如项

27、目审批权限相当于省级政府;非中央统管的工作,有权灵活处理;属中央统管的外交、公安、海关、税收等,由国务院制定特殊办法。(2)特区内企业有充分经营自主权。(3)特区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和特殊的关税政策,特区内的组织购买用于特区建设的非个人消费品可以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4)投资者可按照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5)对来特区工作、探亲和旅游的外国人实行特殊的入境签证手续。,4、特区效应,(1)窗口效应,联结海内外的窗口,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迅速缩短差距。(2)试验效应,如何进行开放改革,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即使出现失误,也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3)吸收效应,

28、通过国家的放权让利,产生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4)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5)示范效应,对内地发展和政策选择产生示范作用。(6)训练效应,流动的劳动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经验。,二、保税区,1、保税区,是特区中的特区,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1987年开始在深圳沙头角设立。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范围的封闭式、综合性的对外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利用保税区处于关境口岸的地缘优势,发展国际贸易。,2、政策措施,(1)国境以内、关境以外,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国境外进入保税区的非个人消费品、保税区内加工的运输出境的产品,免进出口许可证,免关税

29、和工商统一税。(2)保税区允许建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并享受相应的所得税优惠。(3)允许生产性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允许其对直接对外承接与生产相关的加工业务。等等。,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1、沿海地区对外开放,(1)第一层次是经济特区。(2)第二层次是1984年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给予较大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权力,其兴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与特区相同的某些优惠政策。(3)第三层次,1985年开始扩展沿海开发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

30、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县市。,2、沿江地区对外开放,长江的上海至重庆。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为契机。,3、沿边地区开放,22000公里的边境线,与15个国家接壤,由内地单向联系,变成联结国内外的中间桥梁。,4、内陆开放,西部开发为契机的内陆地区大发展的机遇。,第三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第三节 城镇职能第四节 城镇体系,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一、理论基础与假设,1、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理论基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假设,(1)均匀的平原,生产所需的资源特征是均匀分布。(2

31、)运输条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行,且运输距离各处都相等。(3)人口均匀分布,他们的偏好都相同。(4)投入物和技术等的获得成本相同。(5)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生产者尽可能扩大生产区。(6)人们总是从最低、最近的中心地购买商品和劳务,厂商规定其产品的出厂价格,运费由消费者承担。,二、理论内容,1、中心地,一个经济活动区域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这些核心由若干大小不等的城镇组成。城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服务功能。城镇大都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成为中心地。市场区是中心地理论的地域细胞,一切市场系统均建立在这一细胞及其组合的图形之上。,2、市场门坎,能够满足中心地生存下去所必须获得

32、的基本收益的市场区的范围。如果市场区小于这个范围,中心地就不能生存下去。门槛人口:商业服务活动中的每一行业内,其活动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服务范围。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由于接受服务人次数的限制,其市场区是同居民平均光顾次数呈反比的。,3、等级分布,中心地的大小和排列具有规律性,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等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多,中心地的级别越低,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少。根据门槛人口原则,可将各商业、服务行业分为高、中、低不同级别的序列,把各种行业的序列按地域再进行归并。市场区结构和分布就是一个由大小经贸点和市场区交错叠合而成的市场网络。任何一个经贸点(城市、村镇、商

33、业服务点等)均在网络中占有一定位置,具有相对固定的市场区,从而整个市场网络形成典型蜂巢状体系。,4、六边形,屠能圈所认定的圆形的缺陷:有一部分接受不到服务,或者接受重叠的服务。其变换过程一般从分散的服务面,到服务面粘连以及服务面重叠,最后形成六边形市场区,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1、市场原则,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1)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2)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6/3),即一个较高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即K=3。(3)高一级中心地的面积正好是低一级的3倍。(4)等

34、级体系中,市场区系列为1,3,9,27,81;1、2、6、18,2、交通原则,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即K=4。1、3、12、48,3、行政原则,在交通偏僻和自给自足地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布首先受制于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低级中心地完全被包围在高一级的中心地之内,以消除行政上摸棱两可的可能。市场区和行政区是一致的,高级中心地可以管理7个低级的,即K=7,1、6、42。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国家的城镇分布可能出现的等级体系:一级城市1个,二级城市2个,三级城市6-12个,

35、四级城市42-54个,五级城市118个。,四、中心地理论作用和局限性,1、理论作用,城市布局和城镇化的选址依据。,2、 缺陷,(1)静态一般均衡。(2)许多因子如资源、地形等会引起城市区位的变异。 (3)一个国家和区域内城市体系往往是在一个、几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许多历史时期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行为原则是会发生变化的。(4)现代消费者行为常常受到广告左右,所以城市的商业职能不再取决于它的地点位置,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的活动本领。,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一、聚集效应 二、规模效应三、优位效应 四、创新效应五、辐射效应,一、聚集效应,1、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

36、总成本,提高利润和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市场的集中。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好的基础环境设施,使企业或某一单位内部的经营成本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由大家共享,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城镇等区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运费和劳动费的最低。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等的集中地,集中程度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提高,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3、聚集的次序,(1)原始聚

37、集,农产品的流通交换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交换。(2)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的聚集。聚集: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类工厂的集中不同产业的集中。(3)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4)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4、聚集的效益来源,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管理。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该点。聚集效益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有一定的限度。拥挤后下降。,5、聚集经济的来源,一种外部经济(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

38、的、价格较低的专门服务的共享。(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人际交往进行传播和互相学习。(3)高效率的区域劳动力市场。(4)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强。(5)相互竞争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6、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人的经济行为是追求自身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对于自然是生产,对于社会是交换或者更为广泛的交易。交易过程中,必须确定产权,支付交易费用。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使用企业这种组织可以替代这种不确定性交易。空间距离、交易技术和交易方式能够影响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等待的时间和费用,市场的出现,降低了搜寻成本。,7、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1)较高级的生活方式

39、、安全、舒适吸引了一些富人居住。富人的城镇。(2)较高的收入,吸引了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及其家属。有一定技能的人的城镇。(3)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入,所有人的城镇。(4)穷人的城镇。,二、规模效应,1、规模效应,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销两旺。城镇不断发展,人口集中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越来越大的规模,生产者和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潜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有销路才行,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市场的集中。城镇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企业的这种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需求。,2、城镇的合理规模,城市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是最好,争议很大主张大城市论

40、者认为,发展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其边际产出和经济效益较高,如测算各类城市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利税。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城市只有达到15万人的聚集,经济效益才能表现出来,而还没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什么程度才不经济。讨论: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城市规模越大,工资水平越高,地价也越高。,3、规模经济,产出增长的倍数大于投入增长的倍数,规模利益。规模是指生产批量。规模变化:(1)生产设备条件不变,生产规模的变化;(2)生产设备条件变化时,生产规模的变化。规模经营:随产量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规模经济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即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一般指工厂

41、的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联合成一个经营实体,形成规模的扩张和纵向一体化。,4、规模经济的四个层次,(1)工厂plant的规模经济:工厂内部。干中学对于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规模扩大,实行专业化,节省劳动转换过程中闲置的时间;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新技术。(2)企业的规模经济 Firm,企业规模大有利于各工厂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工厂的协作,节约企业间交易成本。(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三

42、、优位效应,1、优位效应,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活动聚集。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如在硬化公路产生以前,城市往往在水边建立;在航海业发达的国家,沿海地区城市崛起;铁路产生后

43、,铁路沿线开始出现大量城市。,四、创新效应,1、创新,(熊彼得):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一种内生因素。,2、创新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定型、产业投资、产品商业化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等复杂的过程。 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主导产业群所在城市就是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发展。,3、创新的条件(一),(1)单个企业不能操纵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和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个人或单个企业无法闭门造车。(2)高新技术所需的合作创新,市场或等级组织都无能为力;一方面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创新所必需的知识难以交易或交易费用很高;另一方面单

44、个企业不能控制全部的创新过程,它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因此,实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众多企业的合作,造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的文化氛围,3、创新的条件(二),(3)创新需要创新企业所建立的他们自己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创新孕育在一种氛围之中。(4)区位的共享使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面对面谈判、信息交换、新思想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成为可能。当大量人口集中在某一区域并从事类似的工作时,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得到培训,并通过工人他们自己的语言形成一种从事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的氛围,年青人从小吸收它。,五、辐射效应,1、辐射效应,辐射效应:城镇的发展对于周

45、边地区产生有利的扩散作用,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2、辐射扩散的类型,(1)无形扩散,信息技术、教育。(2)有形扩散,人才流动和资金、物资流动。通过发展经济增长点,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诱发新的市场需求,扩大对其它部门产品的需求。,第三节 城镇职能,一、交易和城镇形成二、城镇的经济职能三、城镇的其他职能,一、交易和城镇形成,1、交易及交易制度,(1)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满足,理性行为是满足最大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分工和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交易。(2)满足的出发点不同,交易的动机不同。交易行为复杂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活动越多,交易的成本越高。(3)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市场管理制度

46、,也有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等。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等行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企业的存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2、集市的产生,(1)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2)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通过一种约定,可以很好的解决空间和时间问题。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有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点进行,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满足。,3、城镇的产生,(1)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交易场所设施不断更新。(2)专门为交易服务的产业出现。(3)为了更好的实现交易,生产向集市所在地集中。(4)为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人口随着聚集到集市。非农化进程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加快了这一过程城镇出现。

47、,二、城镇的经济职能,1、贸易中心职能,贸易和市场是城镇的基础职能,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和对外辐射地。城镇的级别越高,大宗的批发贸易和对外市场联系和越强。,2、服务中心职能,最初是为了当地的生产和贸易服务,产生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和从事服务业的人群。后来不仅对内服务,还对外周边区域服务,替代了物流进行对外经济辐射。,3、信息中心职能,物流和服务的集中,必然导致通讯、交通事业的发达,城镇称为信息的中转站。开始是以物流和服务为载体,后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独立。,4、生产中心职能,制造业向城镇的聚集,可以更好地获得规模和聚集经济效益,成为制造业的大本营。处于发展中期的城

48、镇,其生产职能往往非常重要,随着工业化的普及,才开始下降。,5、金融中心职能,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储蓄、结算、汇兑、投资等对于生产经营变得非常重要。金融业越来越有利可图,并逐渐成为其他各业的基础。,三、城镇的其他职能,1、政治职能,首都,首府。2、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3、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地。4、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第四节 城镇体系,一、城镇体系概述二、城镇规模体系三、城镇空间体系四、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一、城镇体系概述,1、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2、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城镇等级序列:(1)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2)地区城市体系。(3)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