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 1984年,为顺应改革开放后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衢州市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1993年人才劳务市场挂牌成立,开始每年举办人才劳务交流大会。1995年,这一机构被分成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直至1997年,“8.8”人才交流大会首次出现在衢州市民眼前。经过十年的发展,“8.8”人才交流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应聘人才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8.8”人才交流大会在衢州地区已是家喻户晓,随着知名度、信誉度的不断提高,已对江西、福建、安徽等比邻地市形成辐射。许多用人单位和人才都期盼着每年的这一人才盛会。以便招聘所
2、需人才、应聘合适岗位。 14年来“8.8”人才交流大会共组织了2975家用人单位进场设摊招聘人才,有来自全国各地141500余各类人才进场参加洽谈,55865名不同层次的人才与我市各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近年来,我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以及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作了很多的努力,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分析、研究,目前我市的人才结构布局状况,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速度尚差一定的距离,亟待解决。如: (1)、人才总量。根据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显示,到2021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17.1万人,比2021年底净增了9.
3、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15万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2.05万人,比2021年净增了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万人,比2021年净增了2.4万人;技能人才4.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万人,与2021年相比有了较大发展。 (2)、从人才分布情况看:我市的人才分布排名依次为事业单位人才数为41151人,占总人才数的24.7%;民营企业人才数为70326人,占总人才数的41.13%;农村人才数为28000人,占总人才数的16.37%;国有企业人才数为15056人,占总人才数为8.81%;党政机关人才数为13256人,占总人才数的7.75%;外资企业人才数为3212人,占总人才数的1.88%。尽管民
4、营企业发展较快,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大部分人才还是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我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经济主体单位人才还需大量的增加。(3)、从人才学历结构看:硕士生以上有570人(其中部分博士生),占比例的0.56%;大学本科有24504人,占比例的24.02%;大专有60524人,占比例的59.34%;中专有16402人,占比例的16.08%。与1998年我市人才资源状况调查统计的数字相比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增加2.86倍,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例偏小,中专占比例偏大的结构有待改善。 (4)、从人才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有3957人,占比例2.31%;中级职称有23989人,占比例14.03%;
5、初级职称42606人,占比例24.92;未确定职称人员有100448人,包括4.1万技能人才, 2.8万农村人才。(除去按照机关公务员人员以及少数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没有职称外)占比例为58.74%。全市人才的职称情况相对较为合理,但高层次数量有待提高。 (5)、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化工建材行业34181人,占比例为19.99%;教育行业18748人,占比例为10.96%;制造行为32836人,占比例为19.20%;机关13256人,占比例为7.75%;卫生行业2779人,占比例为1.63%;农业15927人,占比例为9.31%;金融保险行业7080人,占比例为4.14%;能源行业4122人,占
6、比例为2.41%;房地产行业3962人,占比例为2.32%;文化行业2021人,占比例为1.19%;交通运输行业3155人,占比例为1.85%;电子、电信行业3141人,占比例为1.84%;建筑行业7050人,占比例为4.12%;贸易及进出口2021人,占比例为1.19%,商业2400人,占比例1.40,加工业6000人,占比例3.51,餐旅业2300人,占比例1.35。我市人才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制造业等经济优秀产业,新兴行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6)、从人才的分级布局看:分布在全市工业企业的人才占有率:市本级占有人才44475人,占比例为26.01%;江山市占有人才27899人,占比例为1
7、6.32%;龙游县占有人才26018人,占比例为15.22%;衢江区占有人才19349人,占比例为11.32%;常山县占有人才18152人,占比例为10.62%;开化县占有人才17639人,占比例为10.32%;柯城区占有人才17468人,占比例为10.22%。根据以上的布局情况分析,现有人才数与全市职工总量50万相比仅占34.2%,我市现有企业11000家,以单位平均数相比,每单位拥有人才14.34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仅700人。人才配置失调的现象明显凸现,全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工程、农业、经济、教育、卫生、财务会计等系列中,呈金字塔布局,底座大,塔尖小。由此可见:全市的大多数人才
8、均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卫生系统,而一线生产企业和区域产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集聚能力较弱,如我市制造业领域需要的是中高层次的研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各类特殊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本地并不多,要在大型招聘会上取得成功的机率并不高;本地高等学历生源回衢就业率低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00多人才流向外地就业。分析原因,一是我市企业的技术含量偏低,使人才闲置,发挥不了他们的全部作用。使人才有时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状态;二是企业效益欠佳,保障措施不力,缺乏激励机制,企业所给予人才的薪金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不尽人意;三是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
9、的距离。发达地区企业规模较大,对人才员工的管理规范,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娱乐设施支撑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衢州作为发展中城市,生活、居住、信息畅通、娱乐等环境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客观上仍有一定的距离,有待改善。 第二篇: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业和
10、农村经济也在这三十年中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一、回顾农村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从90年代初到本世
11、纪初,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2021年至今,中共中央对农村改革出台了几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废除农业税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农富民措施的逐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不再为皇粮国税而发愁,不再为
12、孩子的学费而焦心,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忧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xx乡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以xx为例,xx乡位于xx西南部,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8000余人。耕地面积32544亩,是xx的纯农业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一个蓬勃发展,富裕、和谐、文明的xx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三十年前的xx乡村路,用老人们的话说: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xx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先后实
13、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场镇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社公路60公里改造完成,实现了通村、通社、入户道路畅通;08年建设完成300口沼气池,修建烟水池大的2口,共400m,整治了部分农村农田水利水沟渠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卫生院大楼、中心校新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等工程,一个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xx拔地而起。 2、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
14、来,自信勤劳的xx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坚持“稳、放”(在稳定粮食生产,放活经济作物)原则。坚持抓好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根据xx实际,下大力气调整种、养结构,现建设有“五个百万元”蚕业村。08年共栽桑1800亩,产茧136355.1公斤,总产值219.6万元。建设有烤烟生产种植基地两个,新开辟发展烤烟一个区,实施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共移栽烤烟1350亩,产烟2500担,产值达150万元。同时做好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林、桑、草、茶、畜牧相结合,基地村建设和庭院型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壮大xx土鸡、肉兔、娃娃鱼等具有xx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打造特色畜
15、牧品牌。多方面引导农民探索养殖新方法新思路,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建成蚕业、特色畜牧业等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生态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1年全镇gdp总量6239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3180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3666元。增长19%。 3、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以乡村文明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点为阵地,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各村、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室得到充分利用,举办各类新农村建设
16、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的生动局面。目前,全乡市级文明单位(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xx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贯彻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兑现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贫困学生家庭读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
17、0%;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一法四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开展工作,08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06%;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农民的参合率达93%,全乡新农合补偿达13余万元;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五保、优抚、低保资金60万元;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维稳创安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乡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全部查处和调处,查处调处率达到100%,无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共创建平安村14个,平安家庭近2021户。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18、。 三、坚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改革,也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回顾3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注入新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原则。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
19、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协会发展,着力解决好困扰农业生产的“产易卖难”和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2、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保持农村改革发展持续相前的动力。 3、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大农民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
20、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继续尊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农村改革新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三篇。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摘要随着市场经济
21、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文章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与措施,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复合型人才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南通226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9-002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化教育和全民化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
22、值得关注。 一、复合型人才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单一的、过度强调专业的教育为主,以培养专家型人才的模式为主,突出地体现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特色。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化素质相对不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必须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人才
23、培养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想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过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专业开始出现。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仍然是“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复合”二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复合”是指不同的
24、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复合”二字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复杂但不混乱,合而不分,分而必合,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21世纪需要的多元化、全面化的时代精英。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想和做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内汲取知识和技能,并能良好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的宽泛性和技能的多样性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更具
25、有广泛、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方面。其一,知识广而丰富。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同时要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打好基础,更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其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类型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洞察能
26、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知识的转换与互融。复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散思维,而是应该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相互交融为基础,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和更新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技巧和方法。知识的转换与交融程度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否融合多学科知识并使其发挥综合作用,是判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能力方面。其一,素质全面。素质全面体现在不但要把丰富多元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知识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另外,素质全面
27、的复合型人才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自信、乐观、豁达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对抗挫折的良好素质。 其二,具有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是复合型人才创造力的激发过程,也是复合型人才自如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丰富而又全面的知识,又具有综合创新的复合型能力。一般来讲,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
28、求不一以及高校培养的模式各异,所以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的改变、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的更新等。可见,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高等教育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创新、改革、提升,从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严谨
29、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互融与转换,从而使知识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发展的过程,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历程,高等教育在不断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有效地转换和利用丰富、多元的知识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30、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领域要尊重和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摒弃过时的、单一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同时,要转变观念,培养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
31、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优良的品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做到思想先行。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并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
32、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想与理念。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用宽广的教学视角和生动的社会案例为学生的学习发挥导向作用。 3.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要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合理、科学而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视野扩展。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课程应贯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性
33、格和爱好,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34、。21世纪,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进行适应性改革,就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众化、信息化、工业化、终身化、知识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将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指向。但是,不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人才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本,要以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为前提,是始终不会改变的。 第四篇: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2021-12-1814:52:21)标签:情感 分类:祈旭社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槐南中学初一(7)班罗雅婷
35、指导老师:罗旌辉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就是已故的邓小平爷爷,他早在1978年就想画这个圈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爷爷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从此,在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沉睡千年的雄狮开始重振他的威严,咆哮的声音在30年的时间里越传越远。 翻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学生读本,浏览改革篇、开放篇、发展篇、民生篇、和谐篇和展望篇,篇篇都有亮点。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随着眼球的移动,看到了这30年来,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
36、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我们清楚地知道,这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放生产力的3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要说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就拿衣食住行这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吧。 衣听妈妈说,小时候,她可想过年呢。不为别的,就为了新年的花衣裳。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添置衣裳,一年四季只有两三套换洗的衣服,还都打着补丁。即便是新衣服不过是用新买的花布自己做的衣裳罢了。而现在,人们一年四季不知要买多少套衣服,只要喜欢就可在第一时间买到称心如意的;到集市逛服装店,各种牌子的服装,准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过上温暖的生活,还提高人们生
37、活的品位。 食听爸爸讲,他也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了,就可以大块吃肉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能用肉票买东西。过年前,在副食品站门前,天不亮就排起长蛇似的队伍。最心急的便是孩子们了,他们在家里心急如焚地等着,连做梦也幻想着爸爸买肉回来。而如今,别说是过年了,随时随地都能尝到肉的美味,哪要用肉票去排上半天的队才能买到的呀。市场上闹哄哄的,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谁还会排队买东西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吃肉已是家常便饭了,时不时还会添一道山珍海味,换换口味。改革开放,开放了市场,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衣食无忧,还让人们向小康生活迈进。 住听奶奶说,他们从前住的是土坯房,房顶盖着芦苇,
38、晴天还行,可雨天就糟了。天空中乌云滚滚,不一会儿雷声大作,雨就到了,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不住地打在芦苇上,“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最可怕的是“屋漏又遭连夜雨”。他们只能期盼着大雨快点停下。而如今,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都不用愁了。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改革开放,不仅有房子住,还让人们住得宽敞明亮而又舒适,这可是一种享受啊。 行听爷爷讲,他们从前走的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很难走的。特别是到了雨天,原本就泥泞不堪的路更是泥泞了。要是人们稍不留神就会摔一跤,平路上摔跤,那才尴尬。如果要去城里,一路颠簸,走走停停,要花半天以上的时间,疲惫不堪不用说,耽误了办事,那可就糟了。而如今,
39、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个乡镇,去城里办事花一天时间就足够了;乡村的大路小路都硬化了,行走非常方便,骑着摩托车也是畅行无阻的。而出行工具变化就更大了,摩托车已代替了自行车,在不久的将来小轿车也将代替摩托车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眸过去,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沧桑巨变;展望未来,人们坚信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但是我们仅仅满足现在的生活吗。不,就像生物学家说的那样“如果说人类优越于其他任何一种生物的话,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改变未来”让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理想装点青春,用奋斗成就未来,用坚强战胜困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
40、量。 第五篇:从瑞典模式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瑞士模式看中国特色民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是一个充满争议和魔力的术语。之所以充满争议,原因在于“特色”之下似乎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特征不复存在或所剩无几。而之所以被认为充满魔力,则因为三十年在“特色”的旗帜下,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也就是在这种“魔力”面前,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和全球范围内的肯定。当历史前进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节点上,2021年以来,面对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又逐步提出了新的特色术语:社会主义民主或中国特色的民主。 民主的概念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但在西方长期是一个被刻意冷落、
41、甚至否定的概念。直到十九世纪末,才被渐渐“扶正”。冷战后上升为世界潮流和“普世价值”。但是如果以西方标准的民主模式:“多党、普选、三权分立”来看中国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与之毫无关系。或者也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模式的民主才取得的成功。然而,进入2021年,在中国模式成功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精英、理论学者接连提出与西方不同的民主观点,“中国特色的民主”逐渐成型。 去年9月,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女士以明确和细化的方式宣示了中国的民主发展路线图。傅大使在英保守党伯明翰年会期间举办论坛,明确指出:西方民主不适合中国。傅大使随后进一步宣示了中国的民主
42、观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不能只看有没有全国性选举,关键是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否民主,政府是否服务于人民的利益。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用西方模式衡量和要求中国是不适宜的”。她进而指出西方民主的特殊性、发展曲折历程以及非普及性:“西方民主脱胎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几个世纪的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它在特定国情的土壤里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发展顺利,但是世界上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并非都是成功的范例”。2021年1月17日,贾庆林在求是发表文章,明确提出“筑牢抵御西方多党制的防线”,将西方民主的标准之一“多党制”排除在外。不久之后,中国
43、社科院副院长房宁在求是杂志社办的红旗文稿发表了民主还是中国的好一文,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实现的,经济成功总有政治上的原因。那么,中国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这涉及民主的标准问题。长久以来,民主的概念一直是人们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关于民主有数不清的定义。在人们无法就民主的概念与定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客观地观察一个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实际社会效果。”而且提出“不能仅从形式上和概念上去定义民主”。并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功,论证了“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的结论。而2021年2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伦敦接
44、受金融时报主编巴伯专访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标志着中共对“中国特色民主”阐述的接近完成。 毫无疑问,中共政治精英对“中国特色的民主”的阐述和创新是充满自信的。然而,如果我们放眼全球,还可以发现与中国特色民主相类似的“瑞士模式”。 瑞士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民主国家之一。然而其民主制度的形式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国家只有执政党,没有反对党。长期以来是四个主要政党以大联合政府的形式执政。这和中国只有执政党、参政党而无反对党最为接近。而且到现在也没有领导人直接选举,有的只是国会议员的选举。既可以节省大笔选举经费,更可以避免政局的对抗和大选引发的争议。除此以外
45、,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产生方式最为 奇特。由国会议员选出由七位成员(来自四个党)构成的联邦委员会,由这七人轮流担任总统各一年。每名联邦委员的任期为4年。在4年之内国会不能因不信任案而将其免职,联邦委员也同样无权解散国会。这和中国的七常委、九常委制也很类似。而瑞士模式与全球(包括中国)另一个不同的特色是大量采用公投这种直接民主方式来决定内政或外交的重大事件-正如绝大多数国家没有采用这种瑞士模式一样,中国继续完善中的特色民主也未必一定要借鉴。 其实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几乎没有相同的民主模式。英国是君主立宪,法国是总统、总理双首长制。总统直选,但直到2021年总统还可以连选连任,毫无限制。德国则是总理
46、制,总统只是名誉职务(这和中国的国家主席一职相似)。美国则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不采用总统直选方式的。日本则是在西方民主的外壳下,仍然保留了二战前财阀和派系的格局。 关于中国的民主模式,西方也早有研究和评论。2021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报文章说:“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2021年2月,美国“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第 24 页 共 24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