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记摄影作品批强拆 文王梅 2021年初,湖北宜昌某处工地。这天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这个地方和中国内地的无数处工地并无区别;在经过漫长的拆迁,这里的开发商终于把此处夷为平地。这里像经过一场硝烟大战,四处是伤痕累累、疲惫和死亡的印证。推倒的楼房、废弃的砖瓦、半残的木框、玻璃碎片,以及锈迹斑斑的钢筋。在雨天,钢筋四仰八叉、扭曲着,毫无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丑陋。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了一会,似乎有所触动。不久,在湿漉漉的钢筋前整理的民工们发现男子又回到了这里;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多了两件“武器”,一个照相机和一对男女怪物塑料人偶。男人快速地把那对尖耳朵、
2、长尾巴的塑料人偶摆放到钢筋上坐着;它们的背后是推土机、林立的高楼j其中,一栋高楼上竖立着“cbd”几个硕大的字母,不远处则是沃尔玛的巨幅海报。在庞大而坚硬的现代化城市背景之下,这对情侣坐在杂乱的钢筋上,两两相望,像纸人一样,弱小、无助。 男人迅速地拍摄下这个场景,然后又飞速走开。民工们对这名摄影者并不关注,这不过是又一个工地观光客而已。而至于那对塑料人偶,更是稀奇古怪;这是美国大片阿凡达中的男女主角杰克萨利和公主妮特丽,只会撞击内地都市青年的心扉.跟民工的生活可谓相差一个星球的距离。 民工不知道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数月来,他独自一人经过这里,在各种拆迁工地奔忙;每天清晨,他又去向市委大楼,并在
3、那里做出关于这座城市的种种决策。 2021年12月初,他的这组作品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作品名为“现实版阿凡达”,作者署名为李亚隆。即使在连州,这个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云集的地方,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李亚隆的双重身份。他是一名专业摄影师,还是宦昌市委副书记。 现实阿凡达的拆迁问题 李亚隆今年55岁,宦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稳定,党务、外事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李亚隆出生在距离宜昌不远的宜都市。4岁学画,工作之后,兴趣逐渐转向摄影。十年前,王文澜等摄影师的讲座吸引了李亚隆,他决定放弃风光摄影,把记录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方向。2021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
4、”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徐为民认为,夫妻戏班之后,李亚隆全面“爆发”了,他从一个“发烧友”,变成了一位优秀摄影师。 在朋友眼中,他说话做事都很利落,甚至有些风风火火。李亚隆并不幽默,只在特别好的朋友中才偶然有两句玩笑话。但每当聊起摄影、自己的想法与构思,他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不知疲倦地说上几个小时。徐为民说,摄影好像是李亚隆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既投入又忘我。 一名官员兼摄影师,是如何与阿凡达有了牵连呢。 2021年1月4日,3d电影阿凡达在内地公映。不到一周,这部电影被富于联想的中国影迷戏谑为“反拆迁”电影,并在网络、微博和饭桌间传播开来。1月13日,
5、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五百业主成功反拆迁记现实版“阿凡达”保卫家园,讲述了广州市越秀区东川三街业主反拆迁的故事。“阿凡达现实版”的标题并不是编辑杜撰的,而是记者在采访中,业主们对自己维权行动的戏称。自此,这部好莱坞大片有了中国民间版本的定位。在李亚隆周围,同样有许多看完电影的人提到“钉子户”、“暴力拆迁”等问题,关注社会现实的李亚隆有些坐不住了,也去看了这部影片。 看完阿凡达之后,李亚隆很兴奋,觉得找到了陈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契机。 他太熟悉国内与拆迁有关的条例政策及典型事件了。李亚隆总是以先报年月日的方式开头,陈述这些政策,记忆准确无误。 对于拆迁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自己也拍摄
6、过一些拆迁户的生活状态;但由于工作原因,他不能像专职摄影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无法用纪实的手法来呈现。他说:“阿凡达被中国观众集体完成了语义转换,即一场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阿凡达影片中的两个形象。杰克萨利和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最初,李亚隆想找人制作。他不但希望这两个人偶形象逼真,更想上它们灵活地摆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多番努力之后,李亚隆发现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r.作,最终,在淘宝网上,他找到一名广州卖家,以78元的价格,买到了两个人偶。“他们尺寸很小,只有10多厘米,没办法站立,能够活动的关节有限。”李亚隆并不满意。 此后半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现实阿凡达项
7、目,他将杰克萨利和妮特丽公主放在宜昌的社会背景中,或行走在街道上,或隐匿在角落中,或奔跑于巨大的拆迁工地。卡梅隆塑造的两个人物的魔力在李亚隆的作品中全都消失了,它们拿着小木棍,但背后却有强大的推土机在驱逐它们;妮特丽公主攀附在一棵孤零零的玉米上,显得卑微与无助 “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纳威族有棵神树,保护树。我让两个人偶坐在钢筋上,是要表达神树倒塌时,它们的无奈。那些钢筋相当于传统倒塌之后的废墟,现代商业社会既是拆迁的事情,更多的是文化的事情,这是个象征,在生活中,外来文化的侵入,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暴力的一面,不一定是血腥的东西,只是用商业的手段把传统吞噬了。我想说的是神树,说的是精神,而传统
8、精神没有了,变成一堆废墟。” 回忆那段拍摄时,李亚隆还是抑制不住当时拍摄的兴奋。“我想说的是咱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cbd(中央商业区)是很大的概念,在国外慎用,我们国家任何地方都有cbd,中国到处是,比较可笑,只是这种商业形式比较可笑,整个商业文化对城市的侵占,传统的东西变成了钢筋。” 一名官员的“拆迁”影像记录 当摄影理论家鲍昆看到李亚隆发来的现实阿凡达时,他有点摸不着头脑。当时,他还没看过阿凡达电影,后来因为这组作品又跑去看了次电影。 推土机是阿凡达给鲍昆留下深刻印象的符号。在鲍昆看来,这个丁业文明的典型符号,在当下的中国,它总是和野蛮的拆迂事件紧密相连。在推土机过后,人们被迫离开世代安居
9、的土地。他打电话给李亚隆,告诉自己的感受。而李亚隆在现实阿凡达系列的拍摄中,早就加入了推土机这一元素:两个 人偶坐着,背后巨大的推土机似乎正在全速驶来。这张照片的名字叫做“暴力强拆”。 “李亚隆非常聪明地看出了阿凡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关联性,于是他借用了影片中的形象来延伸这种关联的意义。他将阿凡达挪用到中国无处不在的拆迁现场中。现实阿凡达既是一部以挪用为手段的影像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作为阐释话言的电影观后感。”鲍昆这样评价。 “拆迁是t=业化、城市化当中伴随的现象,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拆迁的做法实际上有不少是前商业社会的东西,不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东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在大的背景下
10、,除了城市拆迁之外的,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出现了文化拆迁,我们对西方的盲目模仿和崇拜,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正在丧失。” 关于拆迁,李亚隆并不乏拍摄素材。两年多前,李亚隆拍摄过一组146号杂院的图片,跟拆迁户也有些关联。146号杂院的老房子在宜昌港客运站附近,在长江中上游分界的一个码头对面。有老人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粮食转运的问题,四川巫县粮食局在这里建了两栋仓库。2021年,在规划宜昌万达广场项目时,这片住宅被列入拆迁范围。 拆迁前夕,李亚隆经常来到其中一个只有14住户的院子。为了暗访方便,他带上了个相机,还戴了墨镜,一边拍照一边向各家了解生活状况。慢慢地,李亚隆认识了杂院里的
11、人。他知道陈雨蒙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表演武术是为了逗妈妈开心;25岁的唐雪娇为照顾母亲至今不谈婚嫁;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向家鼎,背负着高位截瘫的妻子生活的全部希望 时间久了,李亚隆渐渐摘下了墨镜,他发现没有入认识他。“这些生活艰难的百姓,连电视都不看,完全不认识我。”李亚隆说。他耐心地和每户居民交谈,热络之后,他快速地变换着角度,不停地按着快门,完全进入了兴奋状态。镜头中,向家鼎望着镜头的眼神有些无助,高位截瘫的妻子就躺在他背后的窄床上。 完成这组146号杂院的照片后,李亚隆掌握了宜昌拆迁户的一手资料。当时宜昌的拆迁政策是“拆一还一”,即根据原住房面积,拆迁后补偿同等面积的新房。而146号杂院里的
12、住户,很多都是一家三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的房子里,而新建住房的最小面积则是40平米。最终,146号杂院的住户都搬进了40平米的安置新房。他们并不知道,拆迁补偿政策的重大调整源于那个挂着相机的中年男人,他将一手资料和个人意见,直接告诉了分管拆迁的同事;他们更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 谈起自己的146号杂院作品,李亚隆并不满意,他告诉记者,因为这是暗访作品,事情有些倒置了。 谈及作品,李亚隆更满意现实阿凡达系列作品。在一张名叫水中留遗的作品里,杰克萨利和公主妮特丽走过一片城市的水洼,水洼倒影里显出了街道两旁的房子等景象。李亚隆告诉记者,他想表达中国文化遗产只能在水中才能看到,在倒影中才
13、能有。“倒影是对过去的回望。我早就想好了这种拍摄方法,那天刚好下了暴雨,雨过天晴,又是个周末,真是天助我也,在一个小胡同里,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李亚隆告诉记者,摄影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增加了工作的动力;在摄影过程中看到的问题,会在现实中尽量去解决。徐为民却认为,李亚隆的摄影作品是沾了当官的光。很多官员喜欢摄影,但都是拍自然风光,李亚隆关注现实题材,他的身份使得在拍摄时,他的视角和别的摄影师就不一样, 而在鲍昆眼中,相机在李亚隆手中已经不是一个“玩具”了,他会透过相机镜头来思考他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提升执政能力。他评价道:“李亚隆不仅是一个官员,还是有思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个人。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