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氯碱 -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 1 任务 1.1 氯碱工业生产技术简介 1、课程教学知识目标 ( 1)了解氯碱的生产方法 ( 2)了解中国氯碱生产方法和技术 ( 3)了解氯碱工业基本情况 ( 4)了解中国氯碱工业发展现状 2、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思政育人目标 电解法的发展历程 【思政元素】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在氯碱工业电解法发展进程中,历经了水银法、隔膜法及离子膜法三个阶段,其中水银和石棉都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使学生充分认识水银、石棉等有害物质对全球生态文明造成的破坏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氯碱
2、工业的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氯碱工业创始人 吴蕴初创办氯碱厂的艰辛过程及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吴蕴初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的忠诚爱国 ,崇尚科学 ,无私奉献的优秀事迹。 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为家乡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案例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是 1956 年日本水俣湾出现的怪病事件。这种 “怪病 ”是日后轰动世界的 “水俣病 ”,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3、事件背景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 “不知火海 ”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那里海产丰富,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渔场。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 4 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 1 万多农民和渔民。 “不知火海 ”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早在多年前,就屡屡有过关于 “不知火海 ”的鱼、鸟、猫等生物异变的报道,有的地方甚至连猫都绝迹了。 事件经过 1956 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 “猫舞蹈症 ”。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 “自杀猫 ”。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
4、症状如上。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 “怪病 ”。这种 “怪病 ”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 “水俣病 ”,是最 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事件原因 1925 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 1949 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 C2H3Cl),年产量不断提高, 1956 年超过 6000 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水俣病 ”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 N)生产企业。氮用于肥皂、化学调味料等日用品以及醋酸( CH3COOH)、硫酸( H2SO4)等工业用品的制造上。日本的氮产业始创于 1906 年,其后
5、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而使化肥制造业飞速发展,甚 至有人说 “氮的历史就是日本化学工业的历史 ”,日本的经济成长是 “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成的 ”。然而,这个 “先驱产业 ”肆意的发展,却给当地居民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 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 CH3Hg)。这种剧毒物质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于死命,而当时由于氮的持续生产已使水俣湾的甲基汞含量达到了足以毒死日本全国人口 2 次都有余的程度。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 鱼虾类也由此被污
6、染了。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据统计,有数十万人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工业飞速发展,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随之泛滥成灾。除了 “水俣病 ”外,四日市哮喘病、富山 “痛痛病 ”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日本的工业发展虽然使经济获利不菲,但难以挽回的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日后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至今
7、因水俣病而提起的旷日持久的法庭诉讼仍然没有完结。 罪魁祸首 汞,即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 (皮肤和鳃 )的渗透或摄入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 进入途径 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 是其来源之一。水俣湾为什么会有含汞的海产品呢 ?这还要从水俣镇的一家工厂谈起。水俣镇有一个合成醋酸工厂,在生产中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两种化学物质作催化剂。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仅仅起促
8、进化学反应的作用,最后全部随废水排入临近的水俣湾内,并且大部分沉淀在湾底的淤泥里。工厂所选的催化剂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虽然也有毒,但毒性不是很强。然而它们在海底淤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 1%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据测定水俣湾 里的海产品含有汞的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 50 倍,居民长期食用此种含汞的海产品,自然就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粘着在神经细胞上,使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减少,引起细胞裂解死亡。 致命剂量 科学试验证实
9、,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 1 微克 /10 毫升,当到达 510 微克 /10 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 200 克含汞 0.5 毫克 /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 水俣病是直接由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时还发现其他一些重金属如镉、钴、铜、锌、铬等,以及非金属砷,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都与汞相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另一种“
10、骨痛病 ”的发生,经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重金属镉污染所致。 事件处理 污 染治理 根据对时件阶段分析,及水俣汞污染治理的进展情况,可以将污染治理划分为四个阶段: 查究原因阶段( 1956-1968)。这一阶段有四个特点:一是查明原因耗时长,长达 12 年。二是参与机构多。三是查明原因期间窒素公司水俣工厂的乙醛生产线不但没有停产,而是扩大生产。四是赔偿金额低。为查明原因,市政府联合水俣保健所等成立怪病委员会,熊本大学医学部成立水俣病研究组。 确定企业责任阶段( 1969-1973)。因果关系查明后,是责任主体的确认与责任的承担。这一阶段,窒素公司被确认为责任主体,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是
11、金钱,部 分患者通过谈判获得赔偿。 认定赔偿、处理水俣湾淤泥阶段( 1973-2003)。伴随着赔偿的是水俣病的认定问题,只有经过认定才能获得赔偿。 1973、 1995 两年又达成完全解决方案, 1973 年的赔偿金额每人 1600-1800 万日元, 1995 年为 260 万日元,尽管金额减少, 1996 年和解之后,纷争中共有 10 个诉讼撤诉。 1977 年 10 月,熊本县开工对水银含量在 25ppm 以上的淤泥进行处理。 确定国家责任、获评环境示范城市阶段( 2004 至今)。责任主体认定为企业,但一直以来,要求政府承担责任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这也是 1996 年关西诉讼原告不予
12、撤诉的主要原因。 2008 年水俣市获评环境示范城市。 水俣污染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对日本水俣病污染及其治理的研究,以日文文献最为丰富。现有文献涉及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行政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日本甚至还产生了水俣学。梳理收集到的文献,除了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对水俣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医学研究,还有对医学以外问题的诸多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关于水俣病的起源及发展。主要以编年体的形式,按年记录汞污染的发生、扩大与治理。 关于水俣病患者的苦难、赔偿与抗争。水俣病的历史其实就 是水俣病患者的抗争史。不管是文字、图片、动态影像还是诉讼,它们都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患者的艰难、无助与勇敢,及其
13、与企业、政府、社会的博弈。 关于环保行政。公害对各级政府是一种挑战,日本各级政府环保方面的行政经历了从公共卫生到公害对策,再到环保政策的过程。 关于公害与文明、现代与传统等的反思。工业化、城镇化给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带来冲击,给人类尊严带来挑战。经验教训的总结与传播。日本学者、 NGO、各级政府甚至窒素公司都有关于水俣教训的总结,水俣市政府建立水俣病资料馆,建立水俣病历史考证馆等。 事件影响 “水俣病 ”危害了当地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使很多人身心受到摧残,经济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家破人亡。更可悲的是,由于甲基汞污染,水俣湾的鱼虾不能再捕捞食用,当地渔民的生活失去了依赖,很多家庭陷于贫困之中。
14、“不知火海 ”失去了生命力,伴随它的是无期的萧索。 遗传性 水俣病的遗传性也很强,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就连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轻微,无明显病症)的后代也难逃厄运。许多先天性水俣病患儿都存在运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其症状酷似小儿麻痹症,这说明要消除水俣病的影响绝非易事。由此,环境 科学家认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的一颗 “定时炸弹 ”,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就可能导致过早爆炸。例如在缺氧的条件下,一些厌氧生物可以把无机金属甲基化。尤其近 20年来大量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湾和近岸沉积物的吸附容量趋于饱和,随时可能引爆这颗化学污染的 “定时炸弹 ”
15、。 社会评价 事后反思 水俣病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在 1956 年确认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污为病源之后,日本政府毫无作为,以至于该公司肆无忌惮地继续排污 12 年,直到 1968 年为止。后来, 46 名受害者联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在水俣病事件中的无作为,并在 2004 年获得胜诉。法院判决认为日本政府在 1956 年知道水俣病病因后应当立即责令污染企业停止侵害,但直到 12 年后政府才做出决定,为此,日本政府应当对未能及时做出决定而导致水俣病伤害范围扩大而承担行政责任。 日本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速发展,但由于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经济虽然得到发展,
16、但环境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水俣病引发的诉讼旷日持久,时至今日依然没完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 石棉肺 简介 石棉肺( asbestosis),是因长期吸入石棉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职业性尘肺。石棉矿的开采及运输工人,石棉加工厂和石棉制品厂的工人长期在操作过程中吸入石棉粉尘而导致石棉肺。本病在不知不觉中发病,患者逐渐出现咳嗽、咳痰、气急胸闷等症状,晚期因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而出现右心室肥大。 石棉是一种天然的矿物结晶,其化学成分是含有铁、镁、铝、钙、镍等元素的硅酸盐复合物。石棉纤维具有耐酸、碱,隔热,绝缘等特
17、性,在工业上用途很广。石棉矿的开采、选矿、运输工,石棉加工厂的分类、弹棉工,石棉制品的绝缘、隔热材料制品工等都可因长期吸入石棉 粉尘而发生职业性石棉肺。发病工龄一般在 10 年左右。临床上,患者主要出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症状,如咳嗽、咳痰、气急、胸胀痛等,晚期出现肺功能障碍和肺心病的症状和体征,患者痰内可检见石棉小体。 症状体征 石棉肺早期可无症状及 X 线改变,仅有活动后气短,患者起病多隐匿,症状出现多在接尘 7 10 年以上,但少数也有仅在接尘后 1 年左右而出现症状者。石棉肺典型症状为缓慢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以劳力性为主,严重程度与接触粉尘时间和浓度有关。一般为干咳,严重吸
18、烟者咳嗽往往较重,且伴有黏液痰。胸痛往往较轻,常为背部 或胸骨后钝痛,咯血较少见,如合并肿瘤可发生咯血,合并感染时始有发热、咳脓痰。早期体格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有时两下肺可听到捻发音,或有干、湿性啰音,偶有胸膜摩擦音。晚期患者可有杵状指 (趾 ),可见于 75%的患者,可有发绀、肺心病体征。石棉纤维刺入皮肤可发生石棉疣或鸡眼,见于手指屈侧、手掌及足底。 疾病病因 石棉为一组含纤维素及不同浓度镁、铁、铝、钙及钠的硅酸盐结合体,有两种主要类型:蛇纹盐类 (湿石棉 )和闪石棉 (青石棉和铁石棉等 )。湿石棉纤维短而细,柔软卷曲,适用于纺织;青石棉、铁石棉纤维粗、长、质硬,致病性较强 。各种石棉均具有细
19、纤维、可弯曲晶体的共性。具有耐酸、耐碱、隔热、绝缘、柔韧性好、抗拉力强等特性,可制成多种耐压、耐磨、隔热、绝缘材料,广泛用于工业。接触石棉主要引起四类肺部疾病,即石棉肺、胸膜斑和胸膜钙化、肺癌和间皮瘤。引起与石棉有关疾病的工种主要有从事石棉初级产品生产的石棉矿开采、选矿、粉碎及运输等工种。从事二级石棉产品加工工业有石棉厂的开包、轧棉、纺织石棉绳、石棉瓦和石棉板等工种。而潜在接触工种则非常多,如造船厂、机车厂、锅炉厂的建造工,汽车制造厂的制动器、离合器衬片制造与装配工等,使用绝缘材料、隔热材 料、以及管道工等均可吸入石棉粉尘,均为潜在接触石棉者。均有发生与石棉相关的疾病的可能性。 石棉在工业上广
20、泛用于制造绝缘电器材料、压力板、刹车板(片、带)、密封垫、石棉瓦和隔热保温材料。在粉碎、筛选石棉和石棉加工(弹松、梳棉、纺织)时,可产生大量粉尘。石棉已是大气污染物质之一,应引起重视。 病因及发病机制 石棉肺是由于石棉纤维沉积于呼吸细支气管和肺泡壁所致。石棉纤维的致病力与其吸入的数量、纤维大小、形状及溶解度有关。石棉纤维有螺旋形和直形两种。螺旋形纤维吸入后常可被呼吸道粘膜排出,直形纤维硬而易碎,在呼吸道穿透力较强,因而致病性亦较强。早期吸入的石棉纤维多停留在呼吸细支气管,仅部分抵达肺泡,穿过肺泡壁进入肺间质被巨噬细胞吞噬,并释放致炎因子和致纤维化因子,引起肺间质炎症和广泛纤维化。石棉纤维可直接
21、刺激纤维母细胞合成并分泌胶原,形成纤维化。此外,石棉对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导致肺、胸膜的纤维化。 临床表现 石棉肺较矽肺发展更慢,往往在接触 10 年后发病。主要症状有气急、咳嗽、咯痰、胸痛等,可较早出现活动时气急、干咳。气急往往较 X 线片上纤维化改变出现早。吸气时可听到两肺基底部捻发音或 干、湿罗音。严重病例呼吸明显困难,有紫绀、杵状指,并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表现。 石棉可引起皮肤疣状赘生物 -石棉疣。常发生于手指屈面、手掌和足底。是石棉纤维进入皮肤引起的局部慢性增生性改变。疣状物自针头至绿豆大,表面粗糙,有轻度压痛。病程缓慢,可经久不愈。 石棉肺患者易并
22、发呼吸道感染、自发性气胸、肺源性心脏病等。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较矽肺为低,且病情进展缓慢。 石棉工人的肺癌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2 10 倍。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量有明显关系。吸烟的石棉工人肺癌发病率更高。间皮瘤是极少见的肿瘤,但在石棉工人中,发生率很 高,主要发生在胸膜和腹膜。一般在接触石棉尘 35 40 年后发病,发病与剂量关系不如肺癌明确。以青石棉和铁石棉引起间皮瘤较多,可能与其坚硬挺直而易穿透到肺的深部有关。 病理生理 石棉尘颗粒呈针形,吸入肺内时容易沿支气管进入下肺叶,直径小于 3m 的石棉纤维沉积于呼吸性细支气管,部分到达肺泡。通过机械性刺激和化学作用,引起细支气管肺泡炎。石棉尘沉积在肺
23、内后形成粉尘灶,巨噬细胞吞噬,继之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肺泡隔、小叶间隔血管、支气管周围及脏层胸膜呈现弥漫性的肺纤维化。组织培养结果表明,石棉对巨噬细胞的毒性比二氧化硅 小,对成纤维细胞毒性更小,说明肺纤维化是由于石棉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促使脯氨酸转化为羟脯氨酸,加速胶原合成,促进纤维化形成。动物实验显示,长纤维具有致肿瘤活性。肺、胸膜恶性肿瘤发生率显著增高。 石棉对呼吸道损害可分为三类:胸膜斑或渗液;累及肺实质产生肺纤维化;支气管或胸膜肿瘤。这几种损害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发生。同一患者常同时发生胸膜斑和肺实质病变。胸膜斑亦可见于无肺实质病变者。肺癌可成为石棉肺的合并症。间皮瘤可发生于无明显石棉肺或
24、胸膜斑的患者。 早期石棉肺主要发生在两肺中下部,外观呈灰色,肺组织硬度增加,伴有胸膜纤维性粘连及增厚。半数以上患者壁层胸膜有局限性胸膜斑,其特点是仅附着于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无粘连,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光泽,类似软骨,多呈对称性分布于双侧中下胸壁的后外侧面。胸膜下肺间隔纤维化增厚。中晚期肺纤维化更明显、广泛,向两上肺区发展,肺变得坚硬、苍白,胸膜心包紧密粘连。显微镜下观察胸膜斑是一种无细胞无血管的透明板状胶原,其间偶见成纤维细胞。肺组织内可见石棉粉尘灶引致脱屑性闭塞性肺泡炎。肺泡壁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内有粉尘性炎症改变,巨噬细 胞集聚,胶原纤维增生,有时形成异物性肉芽肿。 肺泡上皮脱落,阻塞细支气
25、管,使肺泡闭塞、消失。网状纤维包绕着肺泡上皮增生,使肺泡壁增厚,进而引起细支气管周围及血管周围纤维化,病变通常以胸膜下及肺基底部最严重。晚期可见胸膜下广泛肺组织损毁、纤维增生和闭塞,肺泡塌陷并炎性机化,使胸膜下肺组织几乎完全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小叶间隔纤维索条及网架粗大,并有大面积肺组织损毁或蜂窝状改变,其间散布石棉小体。由于血管肌层肥厚和内膜纤维化,致使肺小动脉壁增厚。因而通常伴有肺动脉高压。由于石棉损害而引起的其他胸膜病变包括胸腔积液、 胸膜粘连和广泛胸膜纤维化。支气管肺癌起病多隐蔽,通常在接触石棉粉尘 20 30 年后被临床发现。肿瘤细胞类型以腺癌为多,鳞癌亦不少见。有的患者发生肺癌时并不
26、显示有石棉肺。间皮瘤潜伏期较肺癌为长,可从开始接尘长达 30 40 年后发生。 病理改变 1、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基本病理改变; 以胸膜下区、血管支气管周围、小叶间隔显著,晚期两肺缩小、变硬、表面瘢痕凹凸不平。 2、胸膜改变:胸膜增厚和胸膜斑,是另一特征改变; 大于 5mm 的胸膜增厚、弥漫性增厚,胸膜斑由胶原纤维束组成。 3、石棉小体:肺组织中,纤维化病灶,长 10-100 微米,粗 1-5 微米形如火柴、哑铃状。数量多少与纤维化程度不一定平行。 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而形成的。 注意:肺内查到石棉小体仅仅是吸入石棉的标志,并非疾病的证据。痰中
27、查到石棉小体,说明有石棉接触 病理变化 石棉肺的病变特点是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石棉小体形成及脏层胸膜肥厚,壁层胸膜形成胸膜斑。肺部病变以双肺下叶为著。肉眼观,病变早期,由于细支气管周围、肺泡壁、小叶间隔内纤维组织增生,使双肺下叶呈明显的纤维网状结构。晚期,由于肺间质广泛纤维化,使肺 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常因伴明显的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肺组织呈蜂窝状改变。胸膜明显增厚并有纤维性粘连,甚至形成胸膜斑。胸膜斑是指发生于壁层胸膜上的局限性纤维瘢痕斑块,境界清楚,凸出于胸膜,质地坚硬,呈灰白色,半透明。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镜下,早期病变是由于石棉纤维刺激引起的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见大量脱落的 型
28、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肺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受累呈现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细支气管周围、肺泡间隔、小叶间隔内纤维组织增生,并发展成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可见多 数石棉小体,其表面有铁蛋白沉积的石棉纤维。小体大小不等,黄褐色,分节状,两端膨大,中央为棒状,呈哑铃形。其旁有时可见异物巨细胞,普鲁氏蓝染色时小体常呈阳性铁反应。检出石棉小体是病理诊断石棉肺的重要依据。 临床表现 石棉肺较矽肺发展更慢,往往在接触 10 年后发病。主要症状有气急、咳嗽、咯痰、胸痛等,可较早出现活动时气急、干咳。气急往往较 X 线片上纤维化改变出现早。吸气时可听到两肺基底部捻发音或干、
29、湿罗音。严重病例呼吸明显困难,有紫绀、杵状指,并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表现。 石棉可引起皮肤疣状赘生物 -石棉疣。常发生于 手指屈面、手掌和足底。是石棉纤维进入皮肤引起的局部慢性增生性改变。疣状物自针头至绿豆大,表面粗糙,有轻度压痛。病程缓慢,可经久不愈。 石棉肺患者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自发性气胸、肺源性心脏病等。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较矽肺为低,且病情进展缓慢。 石棉工人的肺癌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2 10 倍。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量有明显关系。吸烟的石棉工人肺癌发病率更高。间皮瘤是极少见的肿瘤,但在石棉工人中,发生率很高,主要发生在胸膜和腹膜。一般在接触石棉尘 35 40 年后发病,发病与剂量关系不如肺
30、癌明确。以青石棉和铁石棉引起间皮瘤较多, 可能与其坚硬挺直而易穿透到肺的深部有关。 病理说明 石棉纤维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短纤维( 30m)纤维使尘细胞行动不便,最终死亡。石棉纤维再被吞噬。这些过程反复发生,导致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由于机械刺激,石棉纤维引起细支气管粘膜出血、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和上皮脱落性肺泡炎、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间质和胸膜纤维化。在壁层胸膜可出现不含细胞的胶原性结缔组织的胸膜斑。病变以两侧肺底部最为明显,向上逐渐减轻,与矽肺发展不同。纤维化周围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肺气肿往往在上肺野更为明显。两肺可 以有不典型的小结节。肺门淋巴结病变不明显。温石
31、棉柔软,易在上呼吸道阻留,所致纤维化较轻。 石棉肺发病机制不甚清楚。除了机械刺激作用外,石棉对巨噬细胞生物膜的作用,可能是石棉纤维化的重要机制。此外,石棉可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加速胶原合成。 接触石棉尘者,肺内产生石棉小体( asbestosbody)可在痰中找到。它是一种金黄色节段状小体,呈哑铃状或蝌蚪状,长 15 150m,宽 1 5m。一般认为石棉引起红细胞破裂,铁离子和蛋白质以粘多糖为基质,吸附到石棉纤维上形成石棉小体。它是机体对异物的反应,只说明有石棉接 触史。 并发症 1恶性肿瘤 石棉肺易并发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肺癌,并发胃癌、喉癌者亦有报道。石棉具有致癌性,据统计石棉肺并发肺癌者高达
32、 12% 17%,尤其是并发恶性胸膜间皮瘤者多见。 2肺结核及肺心病 石棉肺晚期肺组织广泛纤维化使肺小动脉内膜增厚、闭塞,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故易发生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此外,石棉肺合并肺结核病者约 10%,低于硅肺,且病情较硅肺轻。 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 -吴蕴初 吴蕴初( 18911953)上海嘉定人,中国近代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 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人物生平 少年贫寒 吴蕴初,字葆元,
33、1891 年 9 月 29 日出生于江苏省 嘉定县 (今属上海市) 4 。10 岁入学,后入 上海广方言馆 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糊口。 15 岁时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 担任厂长 1911 年毕业,到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学堂当助教,同时在杜博所办上海化验室做一些化验工 作。 1913 年经杜博举荐到 汉阳铁厂 任化验师。在该厂试制矽砖和锰砖获成功,被升任砖厂厂长。不久,汉阳兵工厂聘他担任理化课和制药 (炸药 )课课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厂在汉口筹办氯酸钾公司,聘吴蕴初为工程师
34、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料以电解法生产 氯酸钾 。 生产合成氨 1920 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任厂长。这期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 “味素 ”,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摸索研制成功味精 ,后建成上海天厨味精厂。为使味精所需盐酸自给, 1930 年建成天原电化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碱工厂。 1932 年,吴蕴初了解到美国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有一套设备待售,便买下设备,建设了天利氮气厂。天利厂用天原厂电解车间放空的氢气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制成硝酸,这是我国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厂。为使天厨、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给,吴蕴初于 19
35、34 年建成天盛陶器厂,生产多种耐酸陶管、瓷板、陶质阀门及鼓风机等,创国产耐酸陶瓷工业之先河。至此,天厨、天原、天盛、天利4 个轻重化工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实力雄厚的 “天 ”字号化工集团,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为使天利氮气厂和同时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铔厂之间避免矛盾激化,吴蕴初与 范旭东 坦率地通函协商,划定了各自的经营范围 :永利在长江以北,天利在长江以南,从而形成了所谓 “南吴北范 ”的格局。 抗日成果 吴蕴初热爱祖国,积极抗日。早在 1932 年,他就开始组 织生产防毒军用面具,支援抗战。 1937 年后,为保存民族工业,吴蕴初积极组织内迁,于 1939 年建成了香港天
36、厨味精厂、重庆天原化工厂及重庆天厨味精厂, 1943 年又建成天原电化厂 宜宾 分厂。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回到上海,收回了天原、天利两厂,并接收了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期间在浦东建成的一个小氯碱厂作为天原被严重破坏的赔偿。 1945年底,这个小厂恢复生产,成为天原电化厂的浦东工场。 1947 年 5 月,天原恢复生产,并于 1949 年恢复到日产 10 吨烧碱的水平。 吴蕴初信奉实业救国。 1937 年,他受 南京国民政府 资源委员会委托赴英、德考察,与德商签订购买人造石油的全套设备和技术; 1942 年,他与 重庆国民政府 人员同往新疆考察,准备筹建天山电化厂;他还制订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战
37、时战后扩建计划,将全国分为 6 个区,各有所重,形成电解食盐化学工业网,并自建盐场、碳精板厂、石棉厂等以供应氯碱工业的需要。吴蕴初的这些努力终因各种原因未获成果,但体现了他实业救国的抱负和雄才大略。 人物 贡献 二三十年代,吴蕴初研究成功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法,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吴蕴初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党交往 在重庆期间,吴蕴初作为 “国民参政员 ”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多次交往。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准备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需要名人出面作东时,吴
38、蕴初挺身而出,与 王若飞 共同签名发送请帖。事后,王若飞和邓颖超为此专程到他的寓所致谢并赠送了一条延安的毛毯、一袋小米和一包红枣。王若飞说 :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吴先生这样的实业家振兴工业。以上这些均给吴蕴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蕴初于 1948 年底出国。上海解放时,他在美国,听到上海天原等厂一切正常,十分欣慰。不久,他收到钱昌照来信,邀他回国,分外高兴。1949 年 10 月,吴蕴初到达北京,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并设便宴招待。一见面,周总理就说 :“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 ! ”周总理还说 :“中国化学工业将会有很大发展,希望吴先生能为化工事业继续努力。 ”吴蕴初受到极大鼓舞。这年 1
39、1月,他返回上海,受到天原电化厂全体职工热烈欢迎。此后,他担任了 华东军政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人民政府 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主 建国会 中央委员及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原料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积极努力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 1952 年,人民政府委派他赴苏联访问,回国后,准备请他到北京工作,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不幸的是,他的夫人吴戴仪病故,使吴蕴初十分悲痛,加上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1953 年 10 月 15 日,吴蕴初在上海病逝,终年 62 岁。 身后荣誉 吴蕴初生平重视对化工的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植。抗战前,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
40、成立清寒教育资金委员会,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奖学金,又在 中华职业教育社 建立理化教室。抗战胜利后,决定将自己 “天字号 ”股票集中起来,成立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聘请社会名流共同管理。全国解放后,聘请黄炎培、胡子婴等为委员,并有意将公益金交给国家。 1953 年 10 月 15 日,吴病逝于上海。吴氏去世后,家属根据其遗愿将公益金向 政府申请交公, 1964 年,交上海图书馆保管。 个人成就 本世纪 20 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 “味素 ”的巨幅广告。吴蕴初发出了为何我们中国不能制造的感叹,便买了一瓶回去仔细分析研究,发现 “味素 ”就是 谷氨酸钠 , 1866 年德国人
41、曾从 植物蛋白 质中提炼过。吴蕴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间里着手试制。没有现成资料,他四处搜集,并托人在国外寻找文献资料。没有实验设备,他拿出炽昌新牛皮胶厂支付他担任厂长的工资,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分析设备。他凭着在兵工学堂学得的化学知识,走南闯北试制耐火砖、火柴、牛皮胶等积累的化学实践经验,认识到从蛋白质中提炼谷氨酸,关键在于水解过程。他白天上班,夜间埋头做实验。人手不够, 拉着夫人吴戴仪作助手,经常通宵达旦。试制中,盐酸的酸气和硫化氢的臭气,迷漫四溢,邻居意见纷纷。吴戴仪只好向人家说好话、赔不是。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终于制成了几十克成品,并找到了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方法。 1921 年春,吴蕴初
42、结识了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并经他举荐得到酱园老板、前清举人 张逸云 支持,愿意出资 5000 元,由吴蕴初出 技术合伙试办。很快,首批产品问世。吴蕴初将这种产品取名 “味精 ”;为了宣传其珍奇美味来自天上庖厨,再冠以 “天厨 ”二字。他们打出 “天厨味精,完全国货 ”的大旗,味美、价廉、国货,大得人心,销路一下就打开了。他们进一步扩资 5 万元于 1923 年8 月成立天厨味精公司。在盘得新桥路房屋 10 间作为粗制工场,菜市路 (今顺昌路 )三北烟草公司旧址作为精制工场和办公室,正式定名为 “上海天厨味精厂 ”的当年,产量达 3000 吨,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发明奖。 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
43、货 “味素 ”激烈竞争,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的促进下,销路日广,尤 其在南洋一带的爱国华侨中更是大受欢迎。 19261927 年间,为了进一步保障味精的产销,天厨在中国驻英、法、美三国使馆协助下,先后取得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产品出口专利保护权,开中国轻化产品获得国际专利之先声。继而又办妥了进入这些国家的食品入境卫生检验手续。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 “味精大王 ”。 创办氯碱厂 天厨是以国货起家发展壮大的,然而制造味精的化工原料盐酸却多年依赖日本进口。对此,吴蕴初深以为疚。再加时局影响,盐酸供应时断时续,促使他燃起自己生产盐酸的念头。 1927 年起他就积极收集世界各种电解槽、发电机、 整流器
44、等资料,想创办中国自己的氯碱工厂。 1928 年秋他获悉法商设在越南海防的远东化学公司因经营不善,正待出售,便亲赴海防考察,以 8 万元购进远东厂全部设备,包括 120 只爱伦摩尔式电解槽、蒸发器、氢气燃烧器和滚动式漂粉机等。但办盐酸厂要比办味精厂困难得多,特别是电力和原料盐的供应难以保证。然而吴蕴初决心既定,排除一切干扰,又有从电解生产氯酸钾的经验,终于 1929 年10 月成立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吴蕴初任总经理,集资 20 万元在上海周家桥开始建设。取名天原,即为天厨提供原料的意思。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1930 年 11 月 10 日举行隆重开工典礼,吴蕴初亲自开车。南京国民政府实
45、业部长孔祥熙到会并致词,称赞吴蕴初 :“独创此厂,开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 ”。 天原电化厂开创之初,日产盐酸 4 吨,烧碱、漂白粉各 2 吨,产品采用 “太极 ”商标。由于吴蕴初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一时间,太极牌产品风靡市场。盐酸完全能满足天厨味精的原料自给,烧碱和漂白粉则影响了英日商人垄断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外商压价倾销,吴蕴初采用降低包装费用等办法顽强抗衡。经过半年多角逐,天原取得了初步胜利,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以后,他又赴英考察,并派专人赴美学习,回国后 将国外技术消化吸收,逐渐改进技术和扩大规模。他绞尽脑汁依靠本国的工业力量,参照外国的图纸资料,以平均 500 元 /只造价仿制了 9
46、0 只爱伦摩尔式电解槽。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也拓宽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道路。至 1937 年,天原厂烧碱日产量已达 10 吨,资产逾百万元,成为我国实力雄厚的少数厂家之一。 创办陶器厂 随着天原的成功,吴蕴初逐渐考虑建立自成体系的天字号化工集团。 1932 年,吴蕴初赴美国考察氯碱工业时,了解到杜邦公司有一套中型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成套设备待售,十分动心。原来他早就想利用天原厂放空的氢气 做合成氨,再从氨做硝酸,但是由于办氨厂和硝酸厂投资大,技术难度高,产品销路没把握而甚感踌躇。这次对方要价 18 万元,通过谈判,对方愿以半价成交。吴蕴初想 :这些设备平时可以做氨水或肥田粉以营业,战
47、时可以做炸药以卫国, “办工业应从大处落墨 ”,随即与张逸云取得联系,拍板成交。共筹集资金 100 万元,在天原厂附近的河对面,购地造房,开办天利氮气厂。取名 “天利 ”,意为利用天然氢气。 1934 年春,吴蕴初又亲赴西欧考察,买下了法国的硝酸设备。他自己还较长时间留在法国学习硝酸生产技术。回国后,他亲自主持安装、试车。1935 年秋 ,天利氮气厂合成氨正式投产。开工典礼十分隆重,蒋介石题词 “工业救国 ”,以示祝贺。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长、上海市长等达官名流亲临致贺,反映了各界对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的高度重视。 在美考察期间,吴蕴初还详细了解了美国通用陶瓷公司及所属厂家。因当时天原厂所需的耐
48、酸陶器均向法国购买,价格奇贵。凭着他当年做矽砖的经验,他认为,耐酸陶器必须而且可以自给。以后,吴蕴初就着手筹建工厂。他聘请从事制陶工业的李恩敬做厂长,于 1935 年在上海龙华镇济公滩开办陶器厂,取名 “天盛陶器厂 ”,意为给天原解决盛器,也含有天原昌盛的意思。该 厂开工后,生产出多种耐酸管、瓷板、陶器阀门和鼓风机等,填补了我国化学陶瓷的空白。 天厨、天原、天利、天盛 4 个轻重化工企业的创办,不仅形成了自成体系、配套发展的天字号集团,而且也带动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振兴氯碱工业 1937 年日本侵略军向我国大举进攻,战火燃到上海。吴蕴初是个有强烈爱国心
49、的实业家。他常说 :“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 ”在面临日军炮火威胁下,为保存民族经济,吴蕴初积极组织天原、天利、天厨、天盛 4 厂内迁。他兵分二种,一路派人到重庆选点,把天原、天利两厂的主要设备运走,准备继续生产;另一路将天厨味精存货运往香港变卖,作为筹建香港天厨味精厂之用。在敌机的盘旋扫射、轰炸下,吴蕴初亲自组织员工昼夜拆运设备,并率员先行来到战时的陪都 重庆,成立了迁川工厂委员会,选定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作为厂址。设备物资由上海水运至重庆过程中,因武汉、广州失守,许多管件和材料只得通过海防运至云南,再转运至重庆。历经千辛万苦,重庆天原化工厂终于在1940 年 5 月建成投产,以
50、氯碱产品供应抗战后方的需要。天盛陶器厂作为重庆天原化工厂的 一个车间,于 1939 年 11 月建成投产。天厨味精厂于 1940 年 12 月在重庆天原化工厂旁建成投产。由于重庆电力供应不足, 1943 年吴蕴初又在宜宾筹建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于 1946 年 12 月建成投产。 这几个工厂在四川建成投产,不仅在大后方填补了产品的空白,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支援 抗日战争 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而且在工业经济落后的大西南,播下了轻重化学工业的种子,对后来大西南化学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人才 吴蕴初自从人上海兵工学堂学化学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他从事一系列实业救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