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职汽车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中职汽车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汽车贸易专业课程 改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85-02 中职汽车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为汽车销售、汽车后市场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具体工作岗位有前台接待、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服务、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等,目前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充分体现职业特色,教材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教师的能力、经验、技术落后于企业的现有水平,导致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在企
2、业岗位上表现出较差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岗前培训,职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此,中职汽车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贸易专业为例,探讨中职汽车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职汽车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心理抵触,且观念落后于时代要求。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量、职业技能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改革势必会触动个人利益,教师会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心理抵触的现象。此外,教师要去适应改革,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量,如果缺乏必要的经济回报,教师也会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 传统教学模式对
3、绝大部分中职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专家组编制,教师只需要贯彻执行大纲,照本宣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安于现状,使绝大部分教师固守传统,在面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时,感到茫然和束手无策。 (二)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没有同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保持主体地位,相对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习惯用传统讲述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相对忽视对经验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阻碍了教师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各种新教学法的应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名曰项目教学法,但实际的教学却仍旧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此外,各种现
4、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也影响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三)教材滞后于课程改革。目前中职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编排是按学科体系进行的,受此传统观念的束缚,教材的编写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模式,文化课教材大多是在普通高中教材的基础上浓缩或删减。专业教材大多是在大专、高职层次教材的基础上修改,普遍存在大篇幅阐述理论知识的现象,内容偏深偏难,重理论传授、轻职业技能训练。教材与岗位工作联系不紧密,未能很好地体现岗位技能要求,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设备设施无法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走上岗位立即适应职业要求。以汽车贸易专业的教学设备设施
5、为例,学生在学习汽车销售课程时,没有模拟4S店的实训室,个别学校只有一两部实习实训车,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习实训用车,无法适应小班教学或小组教学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的能力离职业能力相差甚远。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软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汽车4S店整车及零部件的进销存管理,按课程改革的趋势,该课程主要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每个学生担任4S店中的一个角色,以该角色身份进行学习,但由于受计算机数量以及实训室的限制,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受到制约,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 二、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课程改革必将带来课程结构、课程要素、教学方法的改变。人是一切改革中最主观、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6、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的组织部门应在宣传方面多做文章,通过会议、座谈、学报、谈话等方式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消除教师的顾虑,积极转变教师的观念,并通过培训、主题活动、业务学习、树立模范、成绩展示等活动激起教师的改革热情,掀起课程改革热潮。 (二)重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因此,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实施的结构,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确定课程排序,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原则,按照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来组织教学,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是中职课程改革的发趋势
7、。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新课程的规划中,要抛弃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树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理念,构建职业能力,重新取舍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适应性与针对性、理论与实践、就业需要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例如,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常常会带来以下问题:当学生在第三学期学习汽车新技术课程时,已经忘记了第一学期学过的汽车概论课程的基础知识。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的课程模式,汽车概论课程和汽车新技术课程可以按工作流程整合为一个“产品说明”模块,在“产品说明”模块中又可分为若干个小模块。这种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使学习更具
8、针对性,更具有职业特色。课程改革不应拘泥于德国模式或新加坡模式,而是要根据现有的情况,在改革上注重创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切准改革脉搏。第一,在实践环节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中职学校扩招,教师队伍建设成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部提出把企业实践作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切实要求。事实上很多学校无法贯彻执行,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方面的积极性低,找不到可以校企合作的项目,错误地认为帮职业学校培训教师导致投入大,影响企业正常工
9、作,不愿参与师资培养。另一方面是教师积极性比较低,学校没有明确教师到企业见习期间的薪酬、津贴,在企业实践比在校上班辛苦但薪酬比学校低。这些都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缓慢。中职学校应明确具体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并且加强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实践期间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学校应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研修,到企业挂职锻炼,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鼓励行业、企业、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中职学生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发一系列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景型”教材,即按
10、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设计教材的内容。如以汽车保险与定损课程为例,在策划教材时,应贯彻“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在教材的编排上,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阐述,以理赔员和定损员的岗位为背景,以实践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线索,增加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教材要情景化,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审定,跟随市场需求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变化、更新。 第三,建立汽车4S店模拟实训室。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重要保障,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过程序化知识
11、,强调经验的获得,注重“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得更好”。通过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学生操作与职业岗位相同的设备,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于中职汽车贸易专业来说,建立汽车4S店模拟实训室,营造一种实训室亦教室亦即工作场所的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建立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体系,吸引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内容改革朝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时,传统的笔试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评价手段,而应按照企业的职业能力和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将以是否合格的员工代替60分及格的分数线。课堂评价手段的变化,也会驱动教师积极运用任务引领
12、、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教学法,能推动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第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是神圣的,但神圣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讲奉献,不能求回报。教师也需要激励,既包括精神激励,也包括物质激励。因此,学校应从薪酬、福利、绩效工作、职称评聘、提拔、奖励、授予荣誉称号、树立模范等方面建立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教师观念落后、教材滞后、教学设备设施不足,会影响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转变,也会阻碍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会影响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使用,降低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因此,应以系统的、全局的眼光看待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2赖福芬.谈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J.体育科技,2004(2) 3成光琳.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职教论坛J.职教论坛,2005(1) 4张佳,俞超.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困惑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9(12) 5张延明.建设卓越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师的职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罗柳梅(1976- ),女,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编 苏 洋)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