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一).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04589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任常务会议纪要-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导师介绍 谭国龙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教育: 1983.9-1987.7,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0.9-1993.3,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5.3-1998.7,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国外工作经历:1998.9-1999.9博士后,universityofaveiro,葡萄牙。1999.10-2021.4德国马普协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2021.5-2021.7研究助理教授,美国hampton大学.2021.8-2021.12博士后:美国宾州大学&杜邦研究与发展中心.2021

2、.8-2021.12客座科学家,德国马普协会金属研究所,斯图加特.社会兼职: 美国陶瓷协会会员美国材料研究协会会员研究内容: 1.半导体纳米量子点的制备、物理性能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2.纳米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3.多晶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4.固态材料的光学性能与价带电子结构. 官建国 官建国,男,1969年9月出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纳米复合材料学术带头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3、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控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武汉市青年科技协会副会长等。2021年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第8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个人”称号。【主要学术经历】 1987-1990年西安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1990-1992年华中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 1992-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学博士生1995-1997年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7-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1998-2021年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

4、员 2021-2021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产品与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和国立教育学院化学系研究员 2021年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隐身与电磁屏蔽防护材料电磁流变液智能材料与器件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 低介电常数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减阻与阻尼涂料 【在研项目】 1.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21aa03a209),“202122jb01”,2021.1.1-2021.12.31。 2.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21aa03z461),“高性能水性电磁屏蔽涂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2021.1.1-2021.12.31。 3.霍

5、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1049),“纳米铁氧体中空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21.3.15-2021.12。 4.国家重大基础能力科研专项(项目编号。d1420211057),“202122gc01”,2021.1-2021.12。 5.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5-0660),“磁性金属中空纳微粒子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2021.1-2021.12。【科研奖励】 1、电/磁流变液新材料及其智能减震结构的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 2、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6、(2021) 3、某些导电高分子的制备和改性的新方法,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21) 4、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1-4分册),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202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2021) 5、武汉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21)【专利情况】 授权专利: 1.聚苯胺fe3o4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99116542.x, 2.亲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组成的水基磁流变液,发明专利号:zl202110060854.5 3.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03125244.34.用作环氧树脂固化

7、剂的,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2110019877.6 5.多模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发明专利号:zl202120217119.6 6.镍钛合金丝医用支架化学镀镍钴钨的镀液和该镀液的配制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2110061157.17.镍钛合金复合化学镀载药镍钴钨薄膜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2110018226.5申请专利: 1.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构成的涂料,国防专利申请号:03105867.12.镍钛合金化学镍钴钨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6115713.导电磁性核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国防专利申请号:2021

8、10055280.14.一种制备磁性空心球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19864.95.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自适应减震控制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13003.56.动态流化气氛炉,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125566.27.一种导电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53260.5【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话:+86-27-87218832;传真:+86-27-87879468email:guanjg 邵刚勤 邵刚勤,男,196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陶瓷学会会员,

9、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 2021.03-2021.08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后1995.09-1999.12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1989.09-1992.04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1982.09-1986.07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学士 1992.04-现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86.07-1989.08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开发纳米原位复合技术以制备诸如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涉及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原理与制备技术、纳米/超细及亚微米粉体的表

10、面物理和化学、分散原理与技术、特性测试与表征,相关氧化物、碳化物、金属陶瓷等块体与薄膜材料的成型/烧结机理、相变与增韧机理、晶粒细化与生长抑制规律、高强/高硬特性、热/电/磁/气敏特性等。主要包括:(1)以液相或气相前驱体制备wc-co,zro2-ni,tic-nial,wc,zro2,tic,nial,al2o3,al2o3-zro2,al2o3-wc-zro2-co,zro2-y2o3-ceo2,batio3,lamno3等亚微/纳米粉末;(2)液相或气相合成系统的原位监测与闭路控制、计算模型的建立;(3)纳米粉末坯体的成型;(4)通过真空、低压、热等静压、热压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使纳米粉

11、末在低温下致密化;(5)开发纳米材料在结构、电、热和化学应用方面的特异性能。【在研项目】 1、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21aa302504),项目负责人,2021.10-2021.10; 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超细晶硬质合金的工业化制备技术(863-715-009-0010),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1996-2021;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高硬材料(2021aa101b03),项目负责人,2021-2021; 4、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20211003068-0

12、4),项目负责人,2021.8-2021.8; 5、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用连续原位复合法制备金属-非金属纳米材料(20211007088),项目负责人,2021-2021; 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中博基20215号文),项目负责人,2021-2021; 7、中国博士后王宽诚(香港)工作奖励基金: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项目负责人,2021-2021; 8.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项目负责人,2021-2021;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o.50220210657):多相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技术骨干,2021-2021。【科研

13、奖励】 1.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99116597.7,1999年8月13日 2.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2115711.1,2021年4月12日 3.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9412021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2110012902.3,2021年3月26日申请 5.邵刚勤,段兴龙,易忠

14、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2120217540.2,2021年3月26日申请6.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42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6239845.4,1996年12月10日【专利情况】 1.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99116597.7,1999年8月13日 2.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

15、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2115711.1,2021年4月12日 3.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9412021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2110012902.3,2021年3月26日申请 5.邵刚勤,段兴龙,易忠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2120217540.2,2021年3月26日申请6.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

16、利zl942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6239845.4,1996年12月10日【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话:86-27-87216912;传真:86-27-87216912email:gqshaoshaogangqin 王为民 王为民,男,近年来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界面评价与控制、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原位合成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较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承担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

17、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21-2021年在荷兰dufe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燃烧合成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高强韧性可加工陶瓷的研究 陶瓷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和方法【在研项目】 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email:shsw

18、mwang 张辉 张辉,女,1970年6月生,博士,教授。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centrefordiffractiondata,缩写icdd)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经历】 1989.091993.06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98.092021.03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专业硕士学位2021.032021.06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21.102021.10daad基金资助的德国亚琛大学(rwth)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1993.071998.1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

19、1998.112021.1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21.112021.05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21.6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院,教授2021.10-2021.1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能探索; 2.新型热电材料 3.新型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材料【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1059):a6b5o18型类钙钛矿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2021):新型类钙钛矿陶瓷an

20、bn-1o3n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研究 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4.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grant-in-aid项目(no.02-05,n0.04-004,n0.04-056,05-005,05-060,06-006) 【科研奖励】 1、系列新铌、钽酸盐晶体化合物的发现、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系列新铌、钽酸盐的发现、结构与性能研究,2021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3、2021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4、“无团聚亚微米-al2o3粉及微晶刚玉

21、瓷球制备技术”2021年3月获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5、3次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diffractiondata,简称jcpds-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2021年3月当选国际衍射中心委员.【专利情况】 1.张辉,方亮,袁润章等.发明专利:铌酸盐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03128132.x2.张辉,方亮,袁润章等。发明专利:三层类钙钛矿结构铁电-铁磁功能复合体的新制备方法(novelprocessforpreparationoftripleperovskite-likeferroelectricandf

22、erromagneticcompositebody)专利号:zl02115948.3 3.张辉;方亮;孟森森;刁春丽;刘再权;刘红飞;陈亮,发明专利: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近零的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2110018113.x,公开号:cn1793005【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521室 电话:027-87651843-8521;传真:027-87878641email:huizhangskl 黄志雄 黄志雄,男,1963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1986年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90-1993年武汉工业

23、大学硕士学位1999-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主要研究方向】 1、树脂基复合材料 2、功能复合材料 3、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压片状模塑料增稠机理及模压理论的研究 2、科技部863项目低压成型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研究【科研奖励】 1、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2、复合材料原理(科技教材)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3、大理石用胶粘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 4、新型耐高温树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复材楼312室

24、电话:027-87860735 email: zhixiongh 沈强 沈强,男,1970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结构陶瓷)及其薄膜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预研、立项、论证以及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以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2021年获得了武汉市优秀青年计划(晨光计划)的资助,202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在梯度材料设计与结构控制、连续梯度结构的形成设计、波阻抗梯度飞片材料的物理设计、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新型热电材料

25、的合成与性能改善以及高硅硅钢片的制备新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6武汉工业大学,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091995.06武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071998.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1998.072021.05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1998.092021.12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042021.03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助手 2021.062021.11武汉理工

26、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21.042021.0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2021.1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21.0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 结构陶瓷及其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与性能关系【在研项目】 1.国家973计划项目(子项),mg-si基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21.07-2021.12。 2.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21.01-2021.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准等熵压缩条件下典型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研究,2021.01-

27、2021.12。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宽频高透波陶瓷基梯度天线罩材料的设计与制备,2021.01-2021.12。 5.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21.01-2021.12。【科研奖励】 1.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及结构控制理论,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2.新型耐高温树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专利情况】 1.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发明专利zl202110111356.4,20212.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03118559.2,20213.沉降式激光反射像点粒度测量方法,发明专利zl0

28、3128257.1,20214.一种制备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仪,实用新型zl02284075.3,20215.一种磷酸作为添加剂的氮化硅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18178.4,公开号:cn1803716a) 6.一种磷酸锆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2110018872.6,公开号:cn1844042a)【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4楼)电话:+86-27-87217492;传真:+86-27-87879468email:sf 余家国 余家国,男,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近

29、几年在纳米二氧化钛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介孔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其它相关材料。光催化超亲水tio2基薄膜自洁净玻璃已经实施产业化,并形成批量产品销售。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sci影响因子大于3)如:j.am.chem.soc、chem.mater、mun、j.phys.chem.b、appl.cata.b、j.catal、langmuir,environ.sci.tech.等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0余篇,ei收

30、录60余篇。被sci他人引文330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排名第一)。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21-2021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等。担任多种国内外知名杂志的论文评阅人。【主要学术经历】 1981.91985.7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6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

31、院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92021.6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6至今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工作 2021.112021.5和2021.72021.7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2、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3、纳米结构材料 4、多孔材料【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21年,项目名称: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编号50272021),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21年,项目名称:一维氧

32、化钛和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编号20213059),项目负责人。 3、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人司2021350#,20212021年,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项目负责人. 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教外司留202114号),项目负责人. 5、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21-2021年),项目名称:可见光活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环境中的应用,项目负责人.【科研奖励】 1、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洁中的应用原理,202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 2、高活性ti

33、o2薄膜光催化自洁净玻璃,2021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部级),排名第23、超细增韧聚酰亚胺树脂粉及其推广应用,2021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排名第1 4、光催化超亲水二氧化钛薄膜自洁净玻璃,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5、202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 6、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利情况】 1表面氟化处理增强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方法,专利号:zl03118769.2,排名第12纳晶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低温溶剂蒸发诱导结晶方法制备,专利号:zl03118501.0,排名第13提高树脂金刚石砂轮耐磨性的方法,专利号:zl02138869.5,排名第14减少树脂

34、金刚石砂轮气泡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方法,专利号:授权通知,排名第1【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话:86-27-87651839-8512,87883610;传真:86-27-87879468email:jiaguoyu 段兴龙 段兴龙,男,196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经历】 1982.9-1986.7:天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7-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

35、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 2、纳米一维材料合成及其在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3、超硬复合材料 4、高密度合金材料【研究项目】 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1.国家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21aa302504),技术骨干,总经费160万,已完成; 2.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21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技术骨干,总经费50万元,2021-2021,已完成;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高硬材料(2021aa101b03),技术骨干,总经费15万元,2021-2021,已完成;在研项目: 1.武汉市科

36、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no.20211003068-04),技术骨干,总经费40万元,2021.8-2021.8; 2.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场活化条件下载碳化钨碳纳米管增强金属陶瓷制备及研究(50502021),技术骨干,总经费24万元,2021-2021; 3.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技术(105123),技术骨干,总经费10万元,2021-2021; 4.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一种新型热沉材料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技术骨干,总经费4万元,2021-2021; 5.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型超硬材料粉末的制备及其超精细加工应用,总经费30

37、万元,技术骨干,2021-2021; 6.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类铂碳化钨系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no.2021-05),总经费4万元,技术骨干,2021.7-2021.7。【科研奖励】 1.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21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2021年12月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no.2021gfj3396-1),排名第二。 2.“无团聚亚微米-al2o3粉和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新技术”获1999年建材行业部级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排名第二。【主要学术论文】 1.段兴龙,邵刚勤,汪静,等。立方氮化硼粉末的热处理研

38、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1,vol.29no.10:121-123。【联系方式】 lab: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10电话:1380869430 9、027-87216912;传真:027-87216912e-mail:duanxinglong 瞿伟廉 瞿伟廉,男,1946.01出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设计理论,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控制的研究.至今已出版书著一本,发表论文141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被ei收录12篇),

39、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各1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等四个国家一级学会和所属二级学会的理事.被聘为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等国内著名杂志的编委,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三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结构振动控制专家.【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的理论与应用【在研项目】 主要在研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40、际合作重大项目(2021-2021):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经费1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2021)。输电塔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的损伤诊断理论与应用,经费29万元。 3、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2021-2021)。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系统设计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经费100万元。 4、深圳市政府项目(2021-2021)。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经费260万元。【科研奖励】 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和ei收录38篇。主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参加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1、、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email: qwlian1946 孙明清 孙明清,男,1969年8月出生,教授、博导。【主要学术经历】 1994.091997.06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8.092021.12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2021.072021.06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1997.071999.10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讲师 1999年副教授 2021.10教授 2021.12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与结构【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2、: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电、电力效应研究(50202113)(项目负责人:孙明清,23万元,2021.1-2021.12)。 (2)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智能混凝土研究,2万元(05-06)。 (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纳米炭黑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机敏性与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孙明清,10万元,2021-2021)。 【科研奖励】 1、2021年12月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研究;本人排名第二) 2、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本人排名第四) 3、2021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

43、021年)。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email: sunmqing 徐庆 徐庆,男,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系系主任。【主要学术经历】 1984.09-1988.07: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88.09-1991.03: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1994.12-1998.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1991.04-1994.03: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1994.04-1997.09: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1997.10-2021.09

44、: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21.10-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21.09-2021.09: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先进材料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2021.01-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1、钙钛矿结构、层状类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电子-离子混合导体材料 2、钙钛矿型结构无铅铁电/压电材料【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重

45、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等。【科研奖励】 1、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度,排名第二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度,排名第二 3、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用红外辐射填料的研制与应用,2021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5楼电话:027-87863277email:xuqing 陈文 陈文,男,1963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董事长、产业集团总裁,产业集团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首席教授。专业:材料学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结构与物理效应电子信箱:chenw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