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内容概要。說文解字三十卷,後漢許愼撰。慣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人。由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汶長,人為太尉南閤祭酒。嘗從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 说文解字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其实早就见过老的版本,只不过尚未买下而已。在当当上瞧见了,心想总要有个了解汉字本意的助手,就买了下来。当然啦,由于是汉人写的,距造字的年代也还是很久远,不过比现在好得多了,纯粹的多了。总的来说书还是印的不错的,没有上一版模糊不清的情况。但是字体偏小,稍稍影响阅读。此外,读者还需在此前了解过“反切注音法”,不然看见了字儿也读不出名儿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
2、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
3、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
4、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
5、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
6、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
7、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
8、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
9、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
10、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
11、”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
12、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第三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
13、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中西方文化比较1.语言文字差异: 1语音的差别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
14、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2语形的差别,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西方文字大多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强调人文气息,而汉字强调自然的结合。 3语义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
15、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2.宗教信仰。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3,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5.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
16、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6.风俗习惯:1称谓及称呼: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西方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2个人隐私: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再者就是西方而比较豪放,而中国比较含
17、蓄。 3.回族文化: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1服饰方面: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饮食文化。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在饮食上,回族人
18、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4.建筑及居住地。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5.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每年都
19、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 6.葬礼: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
20、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西夏王陵:西夏陵又称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
21、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第四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价值 1、确立了六书理论 六书是汉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是在古人总结归纳汉字
22、造字规律之后提出的。“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中虽然提到了“六书”这一名称,但未对“六书”的含义作任何解释,其内容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到了汉代,班固作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著说文时都涉及到了六书的具体内容。但是三家所列六书的名称及排列顺序各不尽相同。清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此三家之中以班固的排列顺序为优,而以许慎的名称为长,故以后称说六书顺序时依照班固,名称则取自许慎。今将三家的名称及排序对比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
23、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班、郑二家只是列举了这些名称,而未就每一名称进行说明。许慎不仅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而且对每一名称下了定义,举了例字。他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叙)许慎对六书所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特别是对说文中九千多个汉字结构所作的具体分析
24、,使六书理论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在以后的汉字研究中,这一理论一直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凡是有关汉字的著述,没有不涉及六书的,可见其影响之大。尽管六书的理论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它基本上适合于汉字的结构。今天我们研究汉字,仍然离不开六书的理论。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甲、金文的出土,一些文字学家对汉字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是应该指出,这些理论都是在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也很难完全摆脱六书的说法。 2、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 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许慎首次从大量汉字中归纳出了540个部首,然后将书中所收9353个汉字据形分别统属于
25、这540个部首之下。这是他研究汉字的一大创举。这一编排体例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清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等都无不遵循这一体例。即使是我们今人所编的字典也常常使用了部首编排法或附有部首检字索引,前者如金文编、金文诂林、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后者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3、保存了词的本义 说文是一部旨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的字书,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代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即代表一个词,因此,说文中所指出的九千多个汉字的本义也就等于为我们保存了九千多个词的本义。这些本义除了一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外,大多数
26、都是可信的,它不仅对于研究词义的发展、研究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解释古代的文献,特别是对于考释甲文、金文等古文字尤为重要。 4、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 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其中仅经文就达1083条,对于老子、墨子、韩非子、楚辞等书中的材料也多所采用。与此同时,许慎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汉代董仲舒、司马相如、房京、刘向、刘歆、杜林、贾逵、扬雄、班固等二十多位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有些在现存典籍中还能找到,有些则找不到了,有些所引的原书早已亡佚了。因此,说文中保存的这些语料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5
27、、保存了古音资料 在说文一书所收的九千多个汉字中,有形声字7697个,从这些形声字中可以分析出谐声偏旁一千多个,这些形声字和谐声偏旁对于上古音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清人段玉裁就是根据说文中的谐声字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使上古音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又如西人高本汉、中国学者陆志韦等根据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对上古汉语的声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起到了与其他有关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作用。除了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外,许慎对字义的解释有时采用了声训,在注明音读时有时采用了读若和直音的方式,这些声训、读若和直音也都是研究古音不可缺少的材料。 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说:“(
28、说文)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由此可见,说文解字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生产状况、文化科学、地理沿革、风物习俗等等。例如书中收录的有关牲畜的名称非常多,区分也十分细微,这反映了畜牧时代牲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如通过“货、财、贿、赂、资、买、卖、贵、贱”等字可以推知“贝”在古代社会曾作为货币长期流通过;通过“妇”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对“妇”字的解释(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可以知道妇女在古代男权社会的低下地位。再如邑部共收地名160多个,其中140多个在解释
29、时指明了具体方位,这些又是研究古代地理的宝贵材料。 1、说文解字理论的贡献 说文序是汉字的纲领。它系统地阐明了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方面的问题。汉字的产生跟一切文字的产生一样,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八卦虽是法定的图像,但不能记录纷繁的事物;结绳虽能留下记忆的线索,但决不能适应“庶业其繁,饰伪萌生”(见说文序)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能够互相区别纹理的汉字,才能察“万品”,治“百官”。汉字不论是体式还是内部结构,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许慎辛辣地批驳和嘲笑了汉字凝固不变的观点。序就是一部东汉以前的汉字发展史。除体式发展之外,序还论及汉字内部结构的发展。“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
30、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许慎认为,文是源,字是流。汉字是沿着简单到复杂、文到字的孽乳是浸多的方向发展的。序对文字的功用的论述是明确的。“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将文字连贯起来写明在竹帛上焦作书,书就是如描写对象之情状。联系到说文正文的大量引用书证,让词进入语句中确定意义,就知道许慎是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明文字是超时空的、超阶级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字虽然没有阶级性,但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字却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盖文字者,经艺之 本,王政之始。”就说
31、的再明白不过了。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见于周礼“保氏掌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知道西汉末年才有六书细目的记载,见于刘歆的七略,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文志里“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郑众给周礼“六书”也作了一个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郑各有名称和次第,但没有阐明六书的内容,更没有具体分析繁多的汉字。许慎第一次对六书做了界说,并且在逐字的说解中,将六书原则贯彻始终。许慎牢固地建立了汉字结构理论体系。先看看六书分类的标准:在说文序中,他指出“指示
32、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这是从认字的过程说的。“象形者,画成其物”这是从画物显象的角度说的。“会意者,比类合宜,”这是从组合部件汇合意义的角度说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这是从字符的字的关系,即形符、声符与形声字的关系角度说的。 2、说文解字编排的独创 说文解字序说。“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部,就是部首,是字形结构部类之首。按照六书的原则,分析字形结构,把在结构上具有相同部分的字排列在同一部类,用相同部分作为统率这一部类所有字的标目,这个标目就叫部首。说文中常有“凡某之属皆从某”的术语。它的意思是,大凡某的部属都随从某聚集在一块。这个某,就是部首。将一万多看来毫无头绪的汉字,以
33、形为标准分为340部,这是独 创。 周代的字书,汉代还保存着的是太史撰写的十五篇,它的体例大约与秦代合编的仓颉篇相同。段玉载评价许慎的部首制说:“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掣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仓颉篇杂乱无意之体例不可以道 里计”(见说文解字注)。 部首制既属许氏的独创,当然难免有不完善不精当的地方,比如:无“群”部首,叠文会意字部首,声旁部首,异体字部首,古今部首,等等。另外,许氏以小篆为解说的对象;“就形以说音义”,实际上是据义归部,是造字法部首。与后来以楷书为对象,据形归部的检字法部首的要求相距较远。所以历代文
34、字学家对许氏部首有或多或少的改并。南朝顾野王玉篇定为542部,辽代行均龙龛手镜定为242部。 关于字次,大体上按字义类别编排。或先实后虚,或先美后恶。本朝皇上的名讳必紧跟部首之后,以示尊崇。部首字的叠文和与部首字相反的形体,排在该部部末。 3、说文解字是资料的宝库。 说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与之相关的词汇材料,以及东汉以前的百 科知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一,说文尽量收集了东汉时能够见到的篆文、古文、箍文、或体、俗体、奇字、今文,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字体。许冲进程时的字数,全书连重文在内,共105016字。这是一部无比珍贵的文献。没有说文,我们很难认识秦时的篆文
35、,更不用说辨认和研究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古文了。古文字不认识,上古史的研究也就会一筹莫展。 第二,说文是东汉以前汉字本形本义的总汇。它是正确训释东汉以前的经史子集的有力工具,分析多义字词,无非是要分析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确定本义是确定诸多义项的基础。什么是字的本义呢。与字形结构相吻合的意义就是本义。要寻求本义,就必须分析字形。而说文就是以分析字形确定本义为己任的。段注说得好:“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又说:“依形以说音义,而制字之本义,昭然可知;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假借。本义明,而假借亦无不明矣。”至今
36、,训释古籍,编辑字典词典,关于本字本义,大多以说 文为本。 第三,说文通过形声系统,通过读若,以及假借、声训、重文、连绵词等等,提供大量的上古语音资料。清代说文学家,凭借它并参照诗经、楚辞的用韵,研究秦汉语音系统,取得不少成果。段玉载六书音韵表、江沅说文音韵表、张惠言说文谐声谱、陈立说文谐声孽生述就是其代表作。正如姚孝遂在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书所说:“很难设想,如果没有说文,我们今天能 够对古音有如此深刻的了解。” 第四,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书面上的一个字,往往表示口头上的一个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字和词具有同一性。说文既然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汉字形音义的资料,势必能够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
37、面貌。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得好:“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第五,说文还为我们研究东汉以前的古代社会,提供了思想情况、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文化情况、科学情况和民情风俗方面的宝贵资料。从这个角度说,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的百科全书。 4、说文解字是规范汉字的工具。 汉文字学史上,只有说文,能“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文字,长远的对文字的统一规范产生广泛影响”。一方面,社会愈发展,事物逾繁复,为了区别,文字也就愈来愈多;另一方面,为了更好交际,不能让文字无节制的增加,必须整理,使之规范和统一。规范和统一文字,进行行政干预,如商鞅,秦始皇,也许能起一时的作用,但不可能有长期的效用。只有具有科学性、
38、权威性的说文,才是规范统一文字的有力工具。姚孝遂说:“许慎的说文解字全面地分析了文字的形体结构,说明了每个字为什么必须这样写;它应当代表什么概念,而且为什么代表这个概念;它是如何与语言结合起来的等等。说文特别强调文字的本形、本音、本义,这对于当时盛行的任意同音通假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事实上,说文广泛流传以后,战国以来,直至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以及胡通乱转的现象就逐渐得到了克服和纠正” 第五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要介绍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图为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 简要介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
39、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
40、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1、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
42、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简单说就是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 第 23 页 共 2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