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哲学的“生生”和“创造”思想探讨 【摘要】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经“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熊十力、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注重吸收易经“生生”学说,将生生与创造联系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证创造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人应如何发挥创造性等重要命题,赋予中国哲学新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生生;创造;中国哲学 0.前言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学说是易经中的重要理论,像张岱年、方东美、熊十力和罗光等哲学大家们,均注重吸收易经“生生”学说理论,诠释“创造”在中国哲学中的价值,构建了
2、各具特色的新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1.“生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1.1生生与变易 宇宙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变化具有终极根源且具有规律性。万物都处于生生不已的变化过程之中,“生生”即是变易,变易具有实在性和普遍性,此是万物本性。熊十力认为,所谓“生生”是指万物始终处于舍旧生新的变化过程之中。“前一瞬间,舍旧生新,新者方生,便复成旧。后一瞬间,又舍旧生新。如此则每一个瞬间都是舍旧生新,是为生生不已”。“生生”是万物的本性,生和灭本互相涵,说生已有灭在,说灭已有生在。“万物本无固定性,刹那刹那顿起顿灭,顿灭顿起。如是推迁,生生不已,此万物的本性也”。万物处于生灭不
3、已的永恒变化过程之中。张岱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时时变化之中。“生生”即生而又生,亦即日新。变易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世界日新月异。 1.2变易的根源 易经将变化的终极根源归于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传)。阴阳的交互作用是世界中一切变化的原因,变化具有规律性。这种思想为当代诸多哲学家所继承并予以新的诠释。方东美认为宇宙变易的根源来自乾元。“天道变化,象效乾元(本初),亹亹而出,是以大生焉。”“宇宙之客观秩序,乃是成于乾元之充沛创造精神,表现于时间绵络旁通、变易历程之中”。罗光认为变易是刚柔相推引起的。“变易是由刚柔相推,动静相继。刚
4、柔代表动静,动静代表乾坤,乾坤代表天地,天地代表阴阳,变易乃是阴阳的结合。”变易的要件有三个:一、起点是“能”,即潜能;二终点是“成”,即实现,三、“动因”,推动能达到成。 2.“创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 2.1人的本性与创造 熊十力认为宇宙的实体是创造的来源。人是万物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熊十力说:“吾人于一方面当然承认人类之自由创进,创进者,言人类的进步是由其自力创造得来。另一方面当知吾人的生命元是禀受于天,天者,宇宙实体之名。未可曰人力无来源也。天工人事两相融合,乃著此奇迹。”张岱年明确提出人的本性即是创造,将天地视为生生不已的创造历程,将宇宙的创
5、造视为自发,将人的创造视为自觉。“人由物的生生演化中来,又投身生生的创造过程中去。前者生生是不自觉的,后者生生则是自觉的。后者更显人的本质力量。”又说“人的最高本质是自觉的创造,调整自然,参赞化育,改造自然与人性,以达到理想境界,人研求生之意义,亦即求自觉。人生意义是创造出,且在创造中。”罗光认为,宇宙中存在创造主,创造主是纯粹性,绝对性的精神实体。创造主用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宇宙万物,创造力是宇宙万物的最终动力因。“创造主以创造力,创造了宇宙,宇宙化生宇宙万物,称为创生力。创造主以创造力创造了创生力,创生力和创造力相连,不能分割。若一旦分割,创生力立刻消失,整个宇宙万物也就消失,归于虚无。”方东
6、美从中国本体哲学“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出发,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乾元的创造精神为天人所共有。“盖谓易言乾元之创造精神原属于天,今则转移于人,而为人所共有”。人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才能德配天地。“人类个人所面对者是一个创造的宇宙,故个人也得要同样地富于创造。 2.2人的创造性发挥 熊十力基于新儒家的立场,主张儒家的“仁”能够使“天工、人事两相融合”,使人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仁者,生生不息真几,此即生命之德”。熊十力视孔子仁学以敦仁立其大本,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仁道广大,无所不包,成物成己,一切皆依据仁。人只要依据本性之仁,就能够创造一切。敦仁是日新之学,爱智和格物是通向仁的两
7、条路径。爱智在于归仁,归仁才能格物。这里的格物就是科学。张岱年认为人的发挥创造性主要是实践,具有鲜明的唯物论立场。他将“马克思、罗素、孔子”三流合一,建构了“天人新论”哲学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本多级”和“生生日新”。“一本多级”即物质为本,心为至,知本达至。“一本多级揭示了由本到至的演构,但没有揭示由至到本的反向演构。“生生日新”揭示了宇宙是个大化流行的过程,即人改造世界的实践作用。生生日新具有反映双向演构的特点:既反映了宇宙物质进化历程生生日新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类创造实践生生日新的意义。”方东美认为人位于“三才”之中心位置,在创造潜能上能借助于天地之力。主张通过心性修养发挥人的创
8、造性的思维,从而造就伟大人格,然后才能发展成为“圣贤”和“神人”。“圣人者,智德圆满、玄珠在握,任运处世,依道而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能免于任何咎戾。其所以能臻此者,端赖存养、尽性功夫,有以致之,明心见性无入而不自得”。罗光从士林哲学的角度来论证发挥人的创造性主要条件是“人的灵魂的自由”。他认为人的本体是心物合一体,心灵是人生命的根源和中心,心灵即是“灵魂”,创新是灵魂的创新。“我的自由,就是灵魂的自由。我的创新,就是灵魂的创新”。心灵生命在发展的历程中,常能向前创新。创新所必备的条件就是自由。“我的心灵生命,既是精神生命,在发展的历程中,常能向前创新,就是因为具有自由,不成机械式的反复进退
9、”。造物主天主乃绝对精神体,具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由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无限的自由。“自由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人;人心生来就有行善避恶的原则。破坏这些原则,已经不是自由”。 3.简评与反思 在构建新哲学体系中,以上四位哲学家都注重吸收易经的“生生”思想,将生生与创造联系起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哲学体系。熊十力舍佛入儒,归宗大易,建立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他从新儒家的立场论证了“生生、创造、仁”三者的关系,诠释了儒家“仁”以创成科学的新使命。突出了宇宙“生生不息变化不竭之真机”,将“生生”的思想作为核心观点融入到其哲学体系中。但“仁”开出科学的具体路径,熊先生没有给予很好的论证,牟宗三提出“良
10、知的自我坎陷”来试图解决熊先生面临的理论困境,然在学术界存在不少争议。张岱年早年受其兄张申府的影响,致力于构建集“唯物的、解析的、理想的”于一体的“天人新论”哲学体系,他强调人性的重要性,在肯定物质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人的主管创造精神。张先生明确提出“生生即是创造”的观点,人的最高本性即是创造,创造来自于人的实践。宇宙是生生日新的历程,人生亦应是不断创新的历程。但由于受罗素分析哲学影响,张先生过分重视形式逻辑以及辩证法等在哲学论证方法中的重要作用,而对直觉法、体认法等哲学方法论重视明显不足。方东美将易经“生生”思想、柏格森生命哲学和美学融入到自己的哲学思想中去,构建了“生命哲学体系”。方
11、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生生”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价值系统。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旁观者。惟其如此,人的生命时时渗透于宇宙的秘奥中而显露它神奇的力量。彰显了人的生命是宇宙创化的精神力量之一,凸显了人的创造力量。但方东美创造观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心性修养的创造,没有谈及科学的创造,故没有很好地与时代接轨。罗光认为,儒家生命哲学能融会当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势,又能适应新科学的意义。但中国生命哲学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中国生命哲学只有思想的大纲,没有深入的分析。”为此,他吸取亚里士多德和圣多玛斯以“有”为万物的存在,融入易经“生生”思想,构建形上生命哲学,试图让中国哲学与科学接轨,这是具有深刻见解
12、的思想。然罗光受士林哲学所囿,认为人的创造性来源于上帝,却是用宗教来禁锢人的思想,反而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发挥。 4.结论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在构建中国新哲学的过程中,以熊十力、张岱年为代表的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易经“生生”思想价值,并将其与创造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传统哲学与现代的融合更需要注入实践,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思想,为中国新哲学建设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努力践行。 【参考文献】 1熊十力.体用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罗光.儒家形上学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0. 5刘仲林.中国哲学的创新与重建(二)张岱年教授综创论访谈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5). 作者:宋文兴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第 7 页 共 7 页